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预习课件: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预习课件: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8 12:25:14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背景:“两个凡是”受批评和抵制。
2.讨论: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
3.意义: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邓小平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3.意义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3)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问题1】 为什么说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理论
探究:因为人类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所谓的真理就是客观对象的各种规律。要知道人类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只有把这种认识放在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中去检验。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2】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探究:(1)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
(2)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次大讨论直接针对的是( )
A.冤假错案      
B.“两个凡是”
C.经济建设
D.“左”倾错误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
A
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抗战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法制建设上来
C.科技建设上来 D.国防建设上来
B
C
A
6.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2)这一会议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
参考答案:大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共11张PPT)
第11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农村的改革
1.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试点:1978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影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决议: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形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推进: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推进: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问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探究:(1)当时,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总体成效。
(2)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历来滞后于工业,这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3)我国长期以来在市场供给上属于短缺型经济。例如,当时,粮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亿万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进口来解决这些难题。从农村抓起,从农业着手,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4)农村地区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相对较小,便于突破。
【问题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城市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两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D.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A
C
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凤阳花鼓词》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哪一时期的凤阳面貌(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D
A
5.关于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
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什么作用( )
A.统治性 B.决定性
C.辅助性 D.基础性
A
B
D
8.下列内容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城市开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1)错误:阶级斗争  改正:经济建设
(2)错误:城市 改正:农村
(3)错误:私有制 改正:公有制(共11张PPT)
第12课 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建立: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2.作用: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二、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
1.背景: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增设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5.开放浦东新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6.开放内地
(1)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由沿海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纵深地区推进。
(2)珲春、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九江、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相继对外开放。随后几年,一批内地市、县被列入对外开放地区。
7.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加入:2001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作用: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问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位于东南沿海,较早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工商业较发达,我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也多集中在此地,所以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两省靠近沿海,交通便利,邻近港澳,市场广大,人口众多,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两省还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侨胞回国投资等。
(2)目的:引进外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探究: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有利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营造一个较稳定、公平的国际环境;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外交,间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1.在对外开放中,首先建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为( )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广东、广西
D.江苏、浙江
2.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了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右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重庆 B.南京
C.深圳 D.杭州
A
C
3.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设置的,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是( )
A.山东半岛开放区 B.上海浦东新区
C.珠江三角洲 D.广东沿海开放区
4.2017年是改革开放39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
A.1999年12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2月 D.2002年12月
B
A
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 m2增加到27.1 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 438 km2扩展到2005年的32 520.7 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 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 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材料一:城市面貌由落后到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巨大变革(自行车、人力车被各种汽车取代;马路上的人流变为车流)。材料二: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共13张PPT)
第13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课标要求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时间:1982年9月。
(2)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
(1)时间:1987年。
(2)内容: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南方谈话
(1)时间地点:1992年1、2月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
(2)内容: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3)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理论的含义: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3.中共十四大
(1)时间:1992年10月。
(2)内容: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
(2)内容: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共十六大
(1)时间:2002年11月。
(2)内容: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中共十八大
(1)时间:2012年11月。
(2)内容: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中共十九大
(1)时间:2017年10月。
(2)内容: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问题1】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 我国现在已进入什么阶段
探究: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目标。
【问题2】 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探究: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
1.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D
B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
A.毛泽东 B.江泽民
C.邓小平 D.胡锦涛
B
C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其具体内容不包括( )
A.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会议为(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D
D
7.请将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结构图填写完整。
1982
十三大
一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共9张PPT)
第14课 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实施: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批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3.进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成为我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
2.发展
(1)“一五”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2)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藏外)陆续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3)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结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表明,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问题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探究:(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探究:(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3)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4)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5)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1.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C.“文化大革命”开始时 D.改革开放后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我国现有省级民族自治区 (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C.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A
A
A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
A.云南
B.甘肃
C.贵州
D.新疆
5.西藏解放六十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10亿元。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D
C
6.下列是小虎同学有关民族团结的读书笔记,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并加以改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五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各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共设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到1958年,除新疆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1)错误:五十五
改正:五十六
(2)错误:全国各地
改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3)错误:新疆
改正:西藏
(4)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改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共14张PPT)
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标要求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1)提出者:邓小平。
(2)出发点: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中国大陆)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地位: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1)背景:“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
(2)文件: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
(1)文件: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同时,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发展。
2.措施
(1)九二共识: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2)八项主张: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作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并通过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问题1】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探究:“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不仅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而且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与台湾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这一构想的提出,还为和平解决某些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找到了新途径,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问题2】 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对实现祖国统一愈显重要。请结合目前形势谈一谈解决两岸关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探究:(1)有利因素:第一,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二,两岸经济交流是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第三,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
(2)不利因素:第一,“台独”势力猖獗,成为阻碍两岸统一的绊脚石。第二,国际上反华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孤立和遏制新中国。中美建交后,美国推行“以台制华”的双轨政策,阻挠中国统一,这是造成台湾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根本原因。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统一呼声的高涨以及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视,有利因素在增长。
1.祖国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下列适合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地区有 (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香港 ④台湾 ⑤澳门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3.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说道:“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一瞬间标志着(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B
C
C
4.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澳门”中写道:“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澳门回归祖国是在( )
A.1984年 B.1987年
C.1997年 D.1999年
5.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其核心是( )
A.制定和平统一方案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D.落实八项主张要求
D
B
6.某教师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利 D.“一国两制”
7.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D
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
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说的“理论”是指“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2)材料二中图1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该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7年;图2是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该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9年。
(3)请说明材料一所述理论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共11张PPT)
第16课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
1.申奥成功
(1)时间:2001年7月13日。
(2)地位: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2.三大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3.成功举办
(1)时间: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成就:中国体育健儿以5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荣登奥运金牌榜榜首。
(3)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中国速度”
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含义: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
3.代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三、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了物质生活相对短缺的时代。
2.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巨变:人们餐桌上的主副食品充裕而丰富,服装服饰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手机、电话的普及使人们的日常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外出旅游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问题1】 我国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我国有着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问题2】 改革开放后,我们衣、食、住、行变迁的原因。
探究:(1)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的变化。
(2)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3)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
1.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宣布地点为( )
A.华盛顿 B.莫斯科
C.柏林 D.伦敦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包括田径、体操、柔道在内的所有28个大项的比赛。奥运金牌榜位居(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的方向为( )
A.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B.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由西向东 D.由北向南、由东向西
B
A
B
4.1990年10月,我国内地首条大规模、长距离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为( )
A.京沪高速 B.京广高速
C.沪宁高速 D.沈大高速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D
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我国已普遍使用印章(用木、石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图像章)……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她便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书法的引入……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的应用……她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说明
材料三 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场馆道路设施的兴建为北京带来新增投资1 600亿元;给北京带来新增消费支出880亿元;诞生了100万个就业机会;拉动了北京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令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各种“奥运经济推介会”又是推动中外企业共享奥运经济发展的大平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合了中国哪几种传统艺术形式。
参考答案:书法、印章(雕刻、雕塑)、舞蹈、绘画。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分析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①改善了北京等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②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收入。
⑤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北京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