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预习课件:第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预习课件:第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8 12:27:26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第17课 筑起钢铁长城
课标要求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1.空军
(1)建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2)战绩:空军航空兵部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取得辉煌战绩。
(3)发展:还先后组建了空降兵师、高射炮兵、雷达兵等部队。
2.海军
(1)建立: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2)发展:相继建立了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
3.管理
(1)其总部机关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
(2)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学院、政治学院和军事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成立。
(3)195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
二、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
1.建立
(1)目的: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建立:1966年7月,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
2.组成: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
三、科技强军
1.军队建设: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2.科技强军: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3.2009年国庆阅兵: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军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集中亮相。它充分展示了我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性和现役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特色。
【问题】 如何看待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探究:相互依赖的关系。国防要靠经济的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有一支英雄的队伍,它还没有宣布成立就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刚成立就在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它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
A.潜艇部队
B.海军航空兵
C.海军陆战队
D.野战部队
C
D
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成立的时间分别为( )
A.1949年4月、1950年11月
B.1949年11月、1950年4月
C.1949年9月、1950年10月
D.1949年10月、1950年9月
4.20世纪70年代,人民解放军在进行军兵种建设的同时,其总部机关调整为( )
①总参谋部 ②总政治部 ③总后勤部 ④总装备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A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的军队发展战略是( )
A.备战练兵
B.科技强军
C.军事扩张
D.全民皆兵
6.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军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集中亮相。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特色为( )
A.机械化和信息化
B.数量化和规模化
C.多样化和特色化
D.正规化和标准化
B
A
7.有一位古稀老人写了一篇回忆录,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指出并加以改正。
我的回忆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后,相继建立了北洋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它们成为人民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1965年7月,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担负着核反击任务。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1)错误:北洋舰队
改正:北海舰队
(2)错误:1965年
改正:1966年
(3)错误:科教兴国
改正:科技强军(共12张PPT)
第18课 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课标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了解邓稼先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两弹一星”震惊世界
1.背景:1962年,中央统一领导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2.原子弹: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3.导弹
(1)1960年,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2)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在预定地点上空试爆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4.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称谓: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1.发现:1971年10月,屠呦呦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它成为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关键。
2.突破: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并被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3.成就
(1)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拉斯克奖”。
(2)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问题1】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有人说:中国政府的这个声明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利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先使用了核武器,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声明,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防御、抵抗外来的侵略,这表现了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问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探究:(1)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1.1955年,我国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作出的决策是( )          
A.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B.发展重工业、实现现代化
C.发展原子能、研制核导弹
D.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
2.2017年5月,习近平同志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两弹元勋”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D
B
3.中国航天局计划2020年将嫦娥四号发射到月球暗面。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4.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
D
A
5.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位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提取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研究的领域属于( )
A.文学 B.艺术
C.数学 D.医学
C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你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于何时吗
参考答案:1964年。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参考答案:自卫;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共9张PPT)
第19课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3.作品:《红旗谱》《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红岩》和《创业史》等。
二、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1.建国初期: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并吸收工农子弟入学。
2.“一五”计划时期:为加快对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摧残,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4.恢复高考: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从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实施:1985年5月,提出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结果: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
(1)提出:1995年。
(2)内容:强调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3.高等教育:全国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规模出现历史性变化。
4.教育体系: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问题1】 新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探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经济日益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重视直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教育合作和交流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报效祖国、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问题2】 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
探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成为新中国哪一领域的重要方针( )
A.经济建设 B.国防外交
C.文学艺术 D.民族宗教
2.某文学社展开一次“我读书我快乐”的文化节,小刚同学搜集整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准备阅读。他不可能搜集到的是( )
A.《青春之歌》 B.《红旗谱》
C.《红楼梦》 D.《红岩》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下图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生们在认真答题的画面。该画面拍摄于( )
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
C
C
B
4.下列人物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5.面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国提出了什么计划( )
A.863计划 B.“一五”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两弹一星”计划
6.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 )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B
A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积极而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从材料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列举党和政府为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希望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