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预习课件:第二单元 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预习课件:第二单元 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8 12:24:26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第7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标要求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
2.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1)提出: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发动:1958年。
(2)特点:“大跃进”运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3)评价: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
(4)危害: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4.国民经济的调整
(1)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二、“文化大革命”
1.发动:1966年5月,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此后,“文化大革命”异常迅猛地发动起来。
2.内乱
(1)全面夺权:1967年1月,造反派“打倒一切”“全面夺权”。
(2)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陷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3)最大冤案:刘少奇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残酷迫害。
3.反革命集团
(1)争权夺利:林彪、江青两个集团争夺权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坠机身亡。
4.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5.危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三、建设成就
1.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工业: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开发建设成功。
(2)国防: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取得突破。
(3)交通:鹰厦、包兰、兰青、兰新、川黔等铁路建成通车。
2.“文化大革命”时期
(1)成就: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认识: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问题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探究: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2】 什么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探究:“文化大革命”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但它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也不可能带来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左”倾错误思想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有走资本主义复辟道路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完成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2.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内容中包含的词语有( )
A.稳步前进 B.鼓足干劲
C.充实提高 D.和谐发展AB3.下图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GDP: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发动土改运动
B.实行三大改造
C.实行改革开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DC5.为了战胜三年困难时期,从1961年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造
D.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6.1952年,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了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该作品曾有两次改动,其中一次改动是去掉刘少奇的画像。这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
A.“大跃进”期间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社会主义建设期间AC7.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建成通车于 ( )
A.过渡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十年探索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8.辨析改错:1965年正当我国开始执行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周恩来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了残酷迫害。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错误:1965  改正:1966
(2)错误:周恩来 改正:刘少奇
(3)错误:林彪  改正:江青D课件9张PPT。第8课 艰苦创业年代的英雄模范课标要求
了解探索时期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铁人”王进喜
1.大庆油田
(1)名称:因国庆10周年临近,命名为“大庆油田”。
(2)会战: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
2.“铁人”王进喜
(1)事迹:1960年4月,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
(2)赞誉:王进喜以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忘我拼搏的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人们称他是“铁人”。
(3)精神: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二、“县委书记的榜样”
1.任职:焦裕禄受命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2.事迹:制定了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规划,大力提倡在兰考种植泡桐,锁住黄沙。后来,兰考人民亲切地把泡桐称为“焦桐”。
3.榜样: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焦裕禄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三、“雷锋之歌”
1.事迹: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荣誉
(1)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2)由此,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掀起了持久的学习雷锋的热潮。【问题】 从王进喜、焦裕禄、雷锋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探究: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1.电影《铁人》(右图为宣传海报)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主人公应是( )
A.邱少云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2.“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带头查风口、探流沙,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3.电视台的编导们要拍摄电视剧《焦裕禄》,应该选择实地拍摄的地点为( )
A.西藏阿里 B.新疆罗布泊
C.河南兰考 D.黑龙江大庆BAC4.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英雄人物中,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的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邓稼先 D.王进喜
5.毛泽东主席亲笔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间为( )
A.1960年 B.1961年
C.1962年 D.1963年
6.下面三句豪言壮语分别是创业年代哪位英雄人物说的?想一想,他们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哪些共同感受和情怀?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参考答案: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等。BD课件11张PPT。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背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3.尼克松访华
(1)时间:1972年2月。
(2)成果: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美方表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标志着两国结束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4.建交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公报声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二、重返联合国
1.重返: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2.意义
(1)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2)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不懈的努力。
三、走向建交高潮
1.中日建交: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2.与西方国家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建立外交关系。
3.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问题1】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这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讲,其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此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方面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问题2】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宣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想一想,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变了过去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2)中国政府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不仅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而且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国力日益增强,自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主持正义、长期斗争的巨大胜利。1.“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 )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2.毛泽东主席曾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22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起不到10个月就谈成了。”这里的“两家”“谈成”的结果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B.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中国重返联合国
3.右面是中美建交当年,邓小平访美时观看骑公牛表演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 )
A.1953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DCD4.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他说的“请我们进去”是指( )
A.重返联合国 B.中印建交
C.出席万隆会议 D.中美建交
5.右面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新闻照片,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中日关系缓和
C.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D.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6.中日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实现邦交正常化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ACC7.下面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苏联解体B8.下面是小虎和爷爷的对话,其中有些不正确的地方,请你改正过来:
爷爷: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小虎:多亏有美国的支持。
爷爷:不对,①当时的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小虎:你说的对,我记起来了,1971年下半年尼克松才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大门。
爷爷:错,尼克松访华是在②1972年。
小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吧?
爷爷:又错误了。应该是③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爷爷: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
小虎:你也错了,中美双方当时发表公报的地方是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