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短文两篇(课件+朗读+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短文两篇(课件+朗读+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8 14:33:01

内容文字预览

《短文两篇》分层练习
基础题
填空。
1、《诫子书》一文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三国时国______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2)俭以养德 (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
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能力题
《诫子书》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3、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那“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5、做人和做事,相互的关联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去论述的?
提升题
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2、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答案和解析
一、基础知识:
1、《诸葛亮集》 诸葛亮 孔明 蜀政治家、军事家 孔明借东风、空城计(其他也可以) 告诫、劝勉 书信
2、(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3、(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二、能力题:
1、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2、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4、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这样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三、提升题:
1、题目分析及示例: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略。
课件17张PPT。导入新课: 一句话说故事
谁知道图片里讲的是什么故事,跟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导入新课: 一句话说故事
谁知道图片里讲的是什么故事,跟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代表作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了解文体:书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导入新课:夫   淫慢 险躁
治性 遂成 fúyín zào yě suì 字


累跟我读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bó)/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诫子书品读课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品读课文1、静:
2、淡泊:    
3、致远:
4、广才: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才干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达到远大目标品读课文放纵懈怠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修养性情疾行,指迅速逝去5、淫慢:
6、励精:   
7、险躁: 8、治性:   
9、驰:  译文 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品鉴课文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品鉴课文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鉴课文小组讨论:
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中心,
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 。头脑风暴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提示: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找准角度,可谈收获,谈心得,谈感悟,谈反思…拓展阅读 《傅雷家书》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请同学们将《傅雷家书》和《诫子书》作个对比,看看优秀的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课件19张PPT。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我们来一起回忆下学过的文章当中,闻一多先生的书房叫“雅斋”,蒲松龄的书屋叫“聊斋”,诸葛亮的室名叫“茅庐”。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作者介绍导入新课: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者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了解文体:铭导入新课:了解陋室导入新课: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跟我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唐)刘禹锡品读课文德馨鸿儒苔痕案牍xīnhóng rútáidú品读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自读,试着解释标红的字词。出名有灵气这只品德高尚爬上映入博学的人没有学问的人弹奏佛经乐器使身体劳累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使…扰乱。分段导读 山不在于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绿。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品鉴课文陋室不陋景(景色之雅)——环境优美人(交往之雅)——交友高雅事(情趣之雅)——情趣高雅品鉴课文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设喻引题山 水仙 龙喻喻陋室德馨品鉴课文台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陋室的环境是怎样呢?环境幽雅(景)品鉴课文对偶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苔痕—草色 名词阶绿—帘青 名词 上—入 动词品鉴课文 “陋室” “陋”吗?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品鉴课文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杨雄有何作用?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品鉴课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宁静的情怀及高洁傲岸的节操。品鉴课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宁静的情怀及高洁傲岸的节操。品鉴课文托物言志陋室(志)(物)安贫乐道的情趣
高洁傲岸的节操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物言志名词解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