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5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课时
各拉丹冬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为典型之角峰。
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的长江,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峰,源头为沱沱河。自西向东,途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最后流向东海。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雪山
全面感知
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马丽华,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文学创作一级。2003年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等。
关于作者
她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凭借《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走过西藏》为西藏行者马丽华的三篇纪实散文《西行阿里》《藏北游历》和《灵魂像风》的合集
,其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是对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自然风光和文化既广且深的展示。
《藏北游历》是作者多次游历西藏的总汇,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无人区,亲身领略过的漠风,以及亲眼看见的长江源头等令人难忘的经历。还状写了西藏北部地区高寒牧场的游牧文化:千百年来游牧人群精神生活中对于神山神湖的崇拜、格萨尔王的传说、今古传奇;日常现实中的婚丧嫁娶、节庆娱乐;藏北高原的辽阔壮美、奇山异水、野生动物等。
整体感知
听示范朗读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第一层(1、2):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感受。
第二层(3、4):描写草坝子上的气候特点。
第三层(5~11):冰塔林的景物特点。
第一部分(1~11):作者第一天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12~14):第二天在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突破
从文中看,各拉丹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这里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严寒时间较长,天气阴晴变化快。
在草坝子上“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很是兴奋;但高原反应厉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干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
冰塔林有什么样的特点?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这里的冰窟是不是特别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不是。从文章第10段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冰窟比想象的要温暖,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游览经历,重在写游历过程的所见所感,脉络清晰,层次清楚。通过它,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特点,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谢谢(共22张PPT)
第5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二课时
长江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力量无穷,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人们赞美长江,因为它是生命的源泉;人们依恋长江,因为它有母亲的情怀。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重点分析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造物主”指自然界,“卖弄”本来是一个贬义词,“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褒用,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这一长江奇观之一的赞美,同时也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持续不断,突出了这里气候寒冷的特点。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塔林的悠久历史,这里歌咏的是大自然的力量,是它们将冰窟装饰成了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流露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山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这里写出了冰窟的悠久历史,“前
进”“后退”“高低”“消长”准确地写出了裂纹、皱褶的形成过程,这是否是大自然永恒的杰作?不仅引起作者的思考,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
分组讨论,分析情感
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这片冻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峰,她忍受着尾椎骨折和高寒缺氧的折磨,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冰塔林,这种种苦难其实是作者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诗中的华彩乐章。表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
分析结尾句的含义
“坚冰之下”写出了长江水的顽强,“一刻不停”体现的是它的生生不息,“从……”告诉我们的是长江的不畏艰险。
这句话告诉我们: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演绎着很多的故事,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中国人民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伟大祖国的象征”。
这篇文章不仅让人流连在雪域高原的风光、人物、历史、宗教的画屏中,而且也折服在其语言的溪流里。求工处字字珠玉,散漫处如话家常。如此一张一弛的走笔节奏,恰如将闪闪烁烁的满天星斗错落有致地撒在湛蓝的天幕上。当这些宝石般的辞章叮叮咚咚地敲响你的心弦时,你不能不叹服其驾驭语言的功力:“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此类或描或叙或议或抒的华彩句、哲理句、警言句,俯拾皆是,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
归纳艺术特点
1.语言准确深刻
马丽华正是把握了地域上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将藏北风光的神秘面纱一层一层地撩开,引领读者的目光一点一点深入进去,将心之湖镜擦拭得纤尘不染。纯净到极致的蓝天白云,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2.雪域景色鲜明形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分析了作者情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生动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细腻丰富的感情,这是我们写作时需要学习的重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