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 第21课 《庄子》二则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 第21课 《庄子》二则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8 16:12:37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6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 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虽有嘉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戴圣,字次君,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本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时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学学半“学”同“敩”,教导虽有至道意义即使味美不知其旨也虽然古义:今义:今义:古义:教然后知困增长困惑推动,促进教学相长也困难古义:今义:今义:古义: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音律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配乐朗读//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集体讨论文章的大意。结果汇报解释词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即使用鱼、肉做的菜吃味美最好的道理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所以自我勉励反思困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类比论证,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本文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谢谢课件17张PPT。第6单元
21 《庄子》二则
第二课时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称赞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朗读课文,在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概述课文内容这篇文章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论,展现了庄子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1.组内交流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2.小组内翻译接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于:在?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是:这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安:怎么理解课文内容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本来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循:从……说起本:最初的话题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云者:如此如此之:它,指代鱼之乐背诵课文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引申:
《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庄子:
智辩,重欣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
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艺术家的风貌逻辑家的个性1.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做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的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2.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进行升华拓展,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精彩展示。
3.小组要开展展示竞赛,比一比哪个组与哪些同学表现最踊跃、最有创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