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6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
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虽有嘉肴
作者简介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戴圣,字次君,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本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时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读一读
嘉肴
兑命
教学相长
学学半
y1o
zh2ng
yu-
xi3o
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
意义
即使
味美
不知其旨也
虽然
古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教然后知困
增长
困惑
推动,促进
教学相长也
困难
古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音律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
/
/
/
/
/
/
/
/
配乐朗读
/
/
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集体讨论文章的大意。
结果汇报
解释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
即使
用鱼、肉做的菜
吃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因此,所以
自我勉励
反思
困惑
分析课文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本文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谢谢(共24张PPT)
第6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人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大道之行也
初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读一读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
幼有所长
j^
zh2ng
m&
gu`n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谋闭而不兴
f-n
x~ng
w&
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
返回,回归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归宿
女有归
宽阔的路
古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矜、寡、孤、独
乱臣贼子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造反害人的事
盗窃乱贼而不作
为一个词。指独自一人
古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今义:
兴起
做某事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意动用法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以……为亲,敬爱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2.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
以……为子,疼爱
年轻人
儿童
一词多义
修
讲信修睦
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天下为公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培养
修长
雕刻
是
分
男有分
归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归来倚仗自叹息
女有归
能够
归宿
回来
能
能以径寸之木
选贤与能
职分,职守
才干出众的人
长度单位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全文文字,共6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有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有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的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全班齐读课文
自主欣赏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质疑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