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 第24课 唐诗二首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 第24课 唐诗二首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8 16:11:44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6单元
24
唐诗二首
第一课时








本诗是761年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一年的秋天,因为一场大风把茅屋的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面对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简介背景
初读诗歌
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俄顷
丧乱
突兀
见此屋
怒号
大庇
q@ng
w&
s`ng
xi3n
h1o
b#
读一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互相练读、评读,挑选读得好的展示朗读。
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想象画面
竞赛比拼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痛惜
朗读情感
痛心
痛苦
忧国忧民
学习
第一节
把握情感
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描述: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
学习
第二节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很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群童为何抱茅?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学习
第三节
齐读第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你想给此节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夜雨湿屋”
(长夜沾湿、屋漏难眠)
学习
第四节
“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课堂小结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
谢谢(共20张PPT)
第6单元
24
唐诗二首
第二课时

什么是炭?
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
解题读诗



《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目下面原有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苦,以……为苦,这句话的意思是苦在“宫市”身上。显然,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反映“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
解诗题
初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伐薪
两鬓



翩翩
辗冰辙
x~n
j#
b#n
j#
ch#
ni2n
读准字音
pi`n
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解诗释义
这卖炭翁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讨论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互换角色,巩固诗意。
品诗悟情
品读古诗,
理解情感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诗眼”,深入感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老人可怜在哪里?在寒风中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很可怜,但更可怜的是什么?“衣正单”和“愿天寒”之间是多么矛盾的关系啊,你能用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吗?天更寒会怎样?由此请你大胆联想老人的生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老人虽然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他就可以把炭卖得更好,才能换来衣服和粮食。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是什么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老人的外貌描写。老人之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因为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这是长期从事艰辛劳动的人特有的外貌。在终南山中,老人一斧斧地砍柴,一窑窑地烧炭,辛苦劳作,才得到了这车炭,老人已经身心俱疲,须发皆白,真是可怜的卖炭翁。
总结提升,再读古诗
字字皆可悲,句句皆可怜。诗人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通过对老人的外貌、心理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怜的卖炭翁形象,你能通过你的声音展现出来吗?
鉴赏手法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让我们记住诗人笔下的这些苦难的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因为,生活在没有压迫,没有苦难的文明和谐的社会里,我们无比幸福。
课堂小结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