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邓稼先 课时精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邓稼先 课时精练(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9 15:3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时精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 难堪(kān) 宰割(zǎi)
B.鞠躬尽瘁(cuì) 开拓(tuò) 筹划(chóu)
C.热泪盈眶(kuànɡ) 元勋(xún) 呼啸(xiào)
D.至死不懈(xiè) 挚友(chì) 彷徨(huánɡ)
【解析】选B。A项,“鲜”应读xiǎn;C项,“勋”应读xūn;D项,“挚”应读 zhì。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 诞生 阔别 选骋
B.谣言 戈璧 援助 逝世
C.妇儒 癌症 决胜 胆识
D.睿智 叱咤 氢弹 博士
【解析】选D。A项中“选骋”应为“选聘”;B项中“戈璧”应为“戈壁”;C项中“妇儒”应为“妇孺”。
3.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他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解析】选D。“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句中不是指悲壮的事迹,因此运用不当。
4.(2017·临沂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D.临沂市政府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
【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应在“收缩” 后加“的过程”;C项,语序不当,应为“宣传、推广武术”;D项,搭配不当,应将“问题”改为“压力”。
5.(2017·遵义中考)综合性学习。
在“文学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学校组织活动小组到民间开展采风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三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
【知识链接】
字体指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如汉字手写的篆书、隶书等。
(2)请你从(1)题的作品中,选择两幅喜欢的,结合字体特点说说理由。(每幅作品的理由说明限10字以内)
选择:①第_____幅,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_____幅,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小组要举办一次民间艺术作品展,需向民间摄影爱好者刘青竹先生借—本名为《苗家文化图鉴》的书用于展出,借期为一周,借出日期为2017年6月23日。如果你是活动小组组长李轩,请你写一张借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幅字体:楷书,第二幅字体:行书(行楷),第三幅字体:草书。
(2)示例:一 字体端庄,匀称工整;二 笔画连绵,灵活连贯;三 飘逸舒展,随性自然。(任选两个即可)
(3)示例:
借条
今向刘青竹先生借到《苗家文化图鉴》壹本,于2017年6月30日前归还。
此据。
借书人:李轩
2017年6月23日
6.【写法借鉴】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片段仿写】请你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
答案(示例):莲的美是庄重的,她不像牡丹,美得那般妖艳;她不像彩虹,美得那样虚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她廉洁无瑕、清丽纯真之魂的赞誉。“杨柳枝头甘露洒,莲花池畔慧风生”,是对她怜爱平和、吉祥美好之意的褒奖。
能力训练·一课一法
考点:人物形象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
第一步:审清题干。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第二步:梳理情节。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第三步:具体概括。结合每个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按照情节顺序,组织语言。
【中考连接】
(2017·郴州中考)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里,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工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儿。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吃月饼;②偷月饼;③思念月饼。
2.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抓住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作用。
答案(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对点训练】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指导】
第一步:审清题干。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题干信息:母亲形象+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第二步:梳理情节。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开头:第①②段关键句李白诗句与古语,第②段关键词“思念”——引出对中秋节往事的回忆。
故事情节:
(1)第③段关键词“祭拜月亮”,第④段关键句“分给每人一块”——吃月饼的甜蜜回忆。
(2)第⑤段关键词“记忆最深”,关键句“晚上放学回家……暗暗窃喜”——第⑥段关键词句“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我不爱吃沙甜的”——偷月饼事件。
结尾:第⑦段关键词“三十五年”“无私的宽容的爱”——点明主题,照应开头。
第三步:具体概括。结合每个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按照情节顺序,组织语言。
(1)母亲分月饼给孩子——关爱孩子,
(2)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有教育智慧,宽容;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无私。
答案:文中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
4.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父母的情感,与《背影》中心进行比较。
答案:相同点:两文作者都抒发了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
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