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09 15: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
  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字伯玉,梓州射
洪(今属四川)人。幼年就有豪侠性格,闭门读书,遍
览经史百家,有远大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受到武则天重视,任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因政论不合,受排挤打击,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诬害,冤死狱中。有《陈伯玉集》流世。2.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3.行文思路
答案:前 怆然【做一做·探究】
1.“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2.《登幽州台歌》中“独”和“怆然而涕下”有何作用?
答案:“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望 岳》
【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
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2.背景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作者北游齐、赵,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3.行文思路
答案:近望 细望 抒情【做一做·探究】
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答案:依次为远望泰山、近望泰山、细望泰山、极望泰山。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答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我选: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割 一个“割”字,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近即可)4.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答案: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飞来峰》
【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
居士。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王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3.行文思路
答案:写景 鸡鸣见日 身在最高层【做一做·探究】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答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游山西村》
【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2.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1167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其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诉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所作。3.行文思路
答案:村内 热情好客 柳暗花明 民风古朴【做一做·探究】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2.请赏析《游山西村》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在诗句中的妙处。
答案:“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意思对即可)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该句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己亥杂诗(其五)》
【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加下划线内容要记牢)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
盦,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
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
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作品有《定盦文集》。2.背景介绍
  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愤然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杂花生树,日暮风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作者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这首诗。3.行文思路
答案:化泥护花 甘心奉献【做一做·探究】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笼的喜悦。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志。
答案:表明诗人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诗人一贯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