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素质检测(语文试题卷 )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 (yì)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 (sè) 晚来风急
垂下头 (lú)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8分)
(1) ,坐断东南战未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3)过尽千帆皆不是, 。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
(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 。”两句意思一致。
(6)天下亭台楼阁,因诗文而闻名的很多,如烟雨楼、黄鹤楼、岳阳楼、醉翁亭、滕王阁等。请任选一座,写出与之相关的连续两句。 , 。
3.下列四句话,分别出自作品中的一位人物之口,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2分)
①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②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誓的罪名吗?不,把整个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答应。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④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A.①鲁 迅 ②夏洛克 ③诸葛亮 ④范 进
B.①孔乙己 ②夏洛克 ③刘 备 ④胡屠户
C.①鲁 迅 ②鲍西娅 ③诸葛亮 ④范 进
D.①孔乙己 ②鲍西娅 ③刘 备 ④胡屠户
4.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10分)
【甲】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厮恁么粗卤,全不识些体面!”李逵便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卤,却是甚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21cnjy.com
【乙】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21·cn·jy·com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www.21-cn-jy.com
(1)文段出自名著《________》,【乙】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__这一情节。(2分)
(2)【甲】选段和【乙】选段分别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宋江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3)结合原著,补叙宋江题诗后的命运变化。(4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摸 书(10分)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2·1·c·n·j·y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21·世纪*教育网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www-2-1-cnjy-com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5.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这句话,这“世上所有的一切”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3分)2-1-c-n-j-y
6.如何理解“世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这句话?(2分)
7.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书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请简要回答。(2分)
8.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理解。(3分)
(二)(12分)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仡佬打牙②初嫁女,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21教育网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21*cnjy*com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来源:21cnj*y.co*m】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出处:21教育名师】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 “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
9. 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3分)
10.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4分)
11. 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了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5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6分)
(二)湖之鱼(9分)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白小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 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 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版权所有:21教育】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利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随喋随逝/逝者如斯夫 B.再唾之/主人日再食
C.寻丈之外/寻病终 D.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去国怀乡
14.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久 乃 知 凡下 食 者 皆 将 有钩 矣 然 则 名 利 之 薮 独 无 钩 乎。
15.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16.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素质检测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3分) 屹 瑟 颅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8分)
(1)年少万兜鍪(2)燕然未勒归无计(3)斜晖脉脉水悠悠 (4)夜阑风静縠纹平(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7)如:妙手谁烘染,梳烟沐雨姿。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B(2分)
4.(10分)
(1)《水浒传》,浔阳楼宋江吟反诗(2)【甲】选段通过李逵的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烘托宋江济危扶困、仗义疏财、侠名远扬、威信极高的性格特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乙】选段通过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表现出宋江的远大抱负和对黑暗社会的悲愤。
(3)朝廷鹰犬黄文炳认为“要赛过黄巢”的宋江是个反叛人物,便怂恿蔡知府杀了宋江,于是有了闹江州、劫法场的故事,最终把宋江逼上梁山。21·cn·jy·com
二、现代文阅读
(一)摸 书(12分)
5.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3分)
6.书的内容丰富,范围极广,无所不包。(2分)
7.以“摸书”为题能引起悬念,更具形象性,一个“摸”字含蓄地表达了爱书爱到入迷的程度。(2分) 21教育网
8.人与书的关系,不仅仅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书还是人的朋友,人的精神寄托个爱书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3分)www.21-cn-jy.com
(二)(12分)
9.(3分)示例:诗人在黎峨道中,见到仡佬、苗族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在月下尽情歌舞,为女子出嫁庆贺,在歌舞中相恋的场景。21cnjy.com
10.(4分)苗族服饰的特点有:颜色鲜艳,衣长齐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等。
11.(5分)示例:苗族的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2·1·c·n·j·y
三、古诗文阅读
(一)
12.(1)两首诗都不得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9分)
13.D
14.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
15.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21·世纪*教育网
【译文】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www-2-1-cnjy-com
四、作文评分,参照中考。
2017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素质检测(语文答题卷 )
积累与运用(23分)
1.(3分)
2.(8分)
(1) (2)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4) 21教育网
(5) , ??????? 。
(6) , 。
3.( )(2分)
4.(10分)
(1)《 》 (2分)
(2)(4分)
(3)(4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摸 书(10分)
5.(3分)
6.(2分)
7.(2分)
8.(3分)
(二)(12分)
9. (3分)
10. (4分)
11. (请写出五点,5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
12.(6分)
(二)湖之鱼(9分)
13.( )(3分)
14.(3分)
久 乃 知 凡下 食 者 皆 将 有钩 矣 然 则 名 利 之 薮 独 无 钩 乎。
15.(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6.
?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