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精练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澎湃(bài) 山巅(diān) 劈开(pī)
B.浊流(zhú) 扮演(bàn) 构筑(zhù)
C.哺育(pǔ) 发源(yuán) 屏障(zhànɡ)
D.体魄(pò) 宛转(wǎn) 流泻(xiè)
【解析】选D。A项中“湃”应读pài; B 项中“浊”应读zhuó;C项中“哺”应读bǔ。
2.用横线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惊涛澎湃 万丈狂谰 浊流婉转 九曲连环
民族摇蓝 一泄万丈 伟大坚强 浩浩荡荡
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即精神的城防)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雄壮、雄伟)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里是比喻支流)
【解析】选C。“气魄”这里意思应为气势。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比喻)
【解析】选B。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
5.(2017·随州中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______。
(2)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艾草,植物的草香______着艾叶的芬芳,萦绕在五月乡村的上空。
(3)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随州有着________的资源优势。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_______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憧憬 融合 独一无二 扣人心弦
B.幻想 融合 得天独厚 触目惊心
C.憧憬 混合 得天独厚 扣人心弦
D.幻想 混合 独一无二 触目惊心
【解析】选C。“憧憬”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 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第(1)句横线处填“憧憬”更恰当。“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混合”指两种或多种物质掺和在一起而不发生化学反应,原来的各种物质并不改变其性质。第(2)句横线处填“混合”更符合语境。“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得天独厚”指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环境特别好。“得天独厚”是指在同类事物中是最好的;“独一无二”是指某个事物在同类中仅此一件,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第(3)句横线处应填“得天独厚”。“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触目惊心”指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第(4)句形容故事情节,横线处应填“扣人心弦”。
6.(2017·南充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解析】选B。A项,搭配不当,可以去掉“和浓浓的师生情谊”;C项, “超过”与“以上”重复,去掉“以上”;D项,缺少主语,应去掉“使”。
【解题指导】
常见病句类型
病句类型
内容分析
搭配不当
主要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三种情况
成分残缺、赘余
主要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用词重复四种情况
语序不当
主要包括主客颠倒、谓语语序不当、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四种情况
句意不合逻辑
主要包括两面失衡、否定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四种情况
关联词语误用
主要包括错用、滥用关联词、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几种情况
表意不明
主要包括指代不明和产生歧义两种情况
7.班上开展“追寻母亲河”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澈。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
材料2: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3:近年来,黄河沿岸向黄河里排放的工业废水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2005年黄河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叫“一碗水,半碗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拟写标语】示例:心系黄河,共建家园!/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保护水资源,不要让母亲河哭泣!【诗歌朗诵】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材料探究】黄河水质越来越差,治理黄河的任务越来越重。(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清澈秀丽,后来变得浑浊,近年污染严重。)
8. 【写法借鉴】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片段仿写】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清晨,江面上升起了晨雾,长江似乎沉浸在梦中。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薄雾随即烟消云散,长江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开始忙碌起来。中午,长江变得更加繁忙,水流特别急,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卷起了一个个漩涡。
能力训练·一课一法
考点:把握情感
题型一:全文抒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点拨】
1.思想情感。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2.把握情感的方法。(1)巧抓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2)捕捉中心句。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或在篇末,结尾点题,卒章显志。(3)体会议论抒情句。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往往就是答案。(4)借助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5)借助文章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式:诗人通过对……的描写,表达(表现、抒发)了……心情(精神、情感)。或:诗人通过对……的描写,流露了(对)……的情趣(不满)。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注]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第①段共三句话,第2句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第3句写黄河水的象征意义。
答案:(1)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2)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2.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特点的把握。可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概括作答。
答案:(1)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3)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知识链接】
分析语言特点常用词语
朴素自然、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诙谐幽默、气势豪迈。
3.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写作顺序及其好处的能力。根据“极目四望”“只有在这里”“过去了”可知写作顺序为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由“一跃就是五千年……”一句可知写作顺序为由现实到历史。这样写的好处是为读者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1)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
(2)好处: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4.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这才是中国的河”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应从作者由上文黄河联想到中国人的肤色,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等多个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2)壶口的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3)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对点训练】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指导】第一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从声响(②~④段)、流势(⑤、⑥段)、年代久远的历史(⑦、⑧段)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第二步:再结合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理解,如“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这才是中国的河”等,体会作者通过写亲临壶口所见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第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通过描写壶口黄河的宏大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赞美了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从而赞美了中国人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