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七单元
2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一课时揭题,审题2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着地:落在地上。zh1o伽利略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地说,他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所讲的,也是伽利略发现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 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初读课文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思考:
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违背 胆大妄为 固执w9iw3ngzh!伽利略 辩论家 信奉磅 拴在 拖住 解释 宣布 比萨城着w-iw9i(因为)(胆大妄为)的ded!(好的)(的确)更g-ngg8ng(更加)(更改)着zhu5zhezh1o(听着)(衣着)(着地)妄——忘
辩——辨——辫 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让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讲读课文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第1自然段~~~~~~~~~~~~~~~~~~~~~~~~~~~~~~~~~~~~~~~~~~~伽利略善于思考,有独到的见解不寻常:不平常、不简单。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第2自然段~~~~~~~~~~~~~~~~~~~~~~~~~~~~~~~~~~~~~~~~~~~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盲目迷信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第2自然段讲读课文不容更改:不许改变。责备:批评。违背:不遵守,不服从。 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目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和勇气做了很好的反衬。再 见课件21张PPT。第七单元
2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二课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讲读课文第3自然段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一个事实”指的是伽利略设想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跟10磅重的铁球下落来比较;“两个结论”,一个是它会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慢,一个是它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快。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怀疑。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呢?请一位同学来模拟推导一下怎么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一边说一边演示。
这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它下落的速度快;一个1磅重,它下落的速度慢。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因为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它就会拖住10磅重的铁球,就像这样,从而使这个整体在下落的时候速度变得慢了一些。为什么说10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而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
因为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一起再读: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它下落的速度要比10磅重的铁球快。谁来推导?
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一个是1磅重,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因为亚里土多德说重的铁球比轻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那么这个11磅重的整体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下落快。再读: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结论,这不合乎情理。这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都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过程是清晰准确的,自然要怀疑引用的观点。你再看,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确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吗?不确信。因为伽利略想:“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这可以证明。
这是他思考之后产生的怀疑。他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相信吗?
他在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时先说了“如果”,“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说明他还不能确信这个说法,说明他很谨慎、很小心。“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假设,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确,那要看你的说法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我就相信;否则,我就怀疑。在我得出判断之前,我不确信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一步一步都很严谨的思考。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经过多次实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一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每一次都这样。第5、6自然段齐读第5、6自然段。 思考:人们在试验前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不相信,等着看他的笑话。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是个贬义词。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试验成功了,出乎意料。说明:伽利略的试验成功了,这个事实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怀疑伽利略分析反复试验(验证)公开试验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小结写作上值得学习之处以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
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课外拓展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