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精练
一、直接默写
1.(2017·邵阳中考)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3.(2017·海南中考)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杜甫《望岳》)
4.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5.(2017·盐城中考)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杜甫《望岳》)
6.(2017·临沂中考)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7._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8.(2017·北京中考)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9.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1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答案:1.独怆然而涕下 2.岱宗夫如何 3.阴阳割昏晓
4.荡胸生曾云 5.一览众山小 6.自缘身在最高层
7.莫笑农家腊酒浑 8.柳暗花明又一村 9.箫鼓追随春社近
10.吟鞭东指即天涯
二、理解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2017·嘉兴中考)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会令我们重新振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2017·潍坊中考)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衢州中考)陆游《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6.《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7.(2017·黄冈中考)去年,杨绛先生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襄阳中考)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A.__________,B.__________”的诗句;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出了“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的诗句——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www-2-1-cnjy-com
答案:1.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2.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6.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8.A.会当凌绝顶 B.一览众山小 C.不畏浮云遮望眼
D.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阅读鉴赏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方法指导】
体会古诗词情感“四看”法
四看
内容
示例
一看题目
诗词题目往往提示内容,点明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就暗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二看词句
诗词中往往有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
表达情感的词,通常有“别、惜、独、愁、思、沾襟”等;结尾句一般直接表达作者情感
三看意象
作者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具体的景物中,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意象
“杨柳、孤蓬、浮云”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明月、鸿雁、杜鹃”则往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四看题材
每一题材的古诗常常表达相对固定的情感
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诗多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惜别之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2017·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用“/”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阴 阳 割 昏 晓。
答案:阴阳/割/昏晓。
2.有诗评,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21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21cnjy.com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选D。“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错误,诗人借写景来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21·cn·jy·com
(四)(2017·淮安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www.21-cn-jy.com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新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五)(2017·株洲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论 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答案:忧国伤时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分析能力。把握三、四句中的比喻,理解作者对两类诗歌鲜明的情感态度。
答案: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