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9.1压强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9.1压强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3-10 12:36:26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压力和压强
INCLUDEPICTURE "../../../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相互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知识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图钉、气球、砝码、海绵、小木桌、多媒体课件等。
INCLUDEPICTURE "../../../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
一、情景引入
思考:为什么图钉的钉尖做得很尖,而钉帽做得很大?为什么坐沙发比坐板凳舒服?为什么刀口磨得越薄,刀越锋利?你认为书包带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
教师引导并提问:它们都跟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内容。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压力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各个接触面受到的力是怎么样的?力的方向怎么样?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的重力吗?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图情况。
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要进行纠正。让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教师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知识拓展分析:
1.压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而且有挤压作用。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3.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4.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
压力 重力
施力物体 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 物体 物体
大小 决定于形变情况 G=mg
方向 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总是竖直向下
作用点 在接触面上 重心
性质 弹力 引力(重力)
  联系: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且两个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点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1:指导学生做钉板扎气球实验。第一次,把气球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板上,然后用一盒钩码压气球,气球不破。老师提问:“有没有同学能够想到办法用钉子把气球弄破”?接下来做实验验证学生的想法。换一块有一颗钉子的钉板,其他的都不变,重复第一次实验。气球破了。
学生思考先后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找出原因:受力面积不同。
活动2:再拿一个气球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板上,在气球上压一盒钩码,气球不破。让一位学生,用力向下压。结果气球破了。
学生思考先后两次实验不同之处,找出原因:压力大小不同。
1.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1)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2)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1)如果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2)如果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
4.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5.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 受力面积 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
1 相同 大 明显
2 小 不明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 压力 受力面积 压力的作用效果
1 相同 大 不明显
2 小 明显
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探究点三:什么叫压强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小小的蚊虫能轻易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重重的骆驼却不会陷入沙漠中,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教师引导:利用以前学过的速度知识和现在的压力作用效果进行类比,找出新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师归纳总结:
1.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利用比值定义法引出压强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作压强。即压强=?p=(适用一切物体)。
2.压强的单位:Pa。
1Pa=1N/m2,表示在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3.压强的大小。
(1)人站在水平地面上时产生的压强约为10000Pa;
(2)物理课本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60Pa。
4.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板书设计
第1节 压强
第1课时 压力和压强
INCLUDEPICTURE "../../../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内容主要建立在前面学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外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本节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前提。由于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容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第2课时 压强与生活
INCLUDEPICTURE "../../../教学目标.TIF" \* MERGEFORMAT
1.巩固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的现象进行解释。
学会利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INCLUDEPICTURE "../../../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复习第1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作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作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说出测量物理课本中一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减小压强的方法
思考:当我们需要压强小一些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引导:根据公式p=来思考。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
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3.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并分析。
举例:1.坦克很重,不用轮子而装上履带,是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
2.滑雪者站在雪橇上或脚蹬滑雪板,可以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而不会陷入雪中,因为用雪橇或者滑雪板,增大了雪地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雪地所受的压强。
3.钢轨铺设在枕木上,是增大地面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破坏路面。
4.严禁汽车超载,减小质量,从而减小地面所受的压力,减小了压强。
探究点二: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引导:根据公式p=来思考。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
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并分析。
举例:1.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减小与菜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以便用较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容易把菜切开。2.针、箭和斧头等工具都是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这样容易刺穿物体或砍碎物体。3.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增大了压力,增大了压强。
思考与练习:
1.书包的背带是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
答:宽一些好。因为在书包重一定的情况下,宽的书包带比细的对肩的压强小,人感到舒服些。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答:骆驼的体重虽然比马大,但是它的脚掌面积比马更大,所以它对地面的压强比马小,在沙漠中行走时不会陷下去。
3.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
A.菜刀钝了磨一磨,使刀刃锋利些
B.在铁路的钢轨下铺设枕木
C.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D.在坦克的轮子下安装履带
三、板书设计
第1节 压强
第2课时 压强与生活
1.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减小受力面积
(3)既增大压力又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大受力面积
(3)既减小压力又增大受力面积
INCLUDEPICTURE "../../../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
本节课首先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然后提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很容易理解,也把握得不错。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和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释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增强了学生自主发言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