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0 18: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 )鸣珮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 )
课内文言文阅读
竹林
好像
以……为乐
格外
蒙盖
缠绕
摇( ) 缀( ),参差( )披拂
( )。
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
( )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课内文言文阅读
摇曳
牵连
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大约
依靠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潭西南而望,斗( )折蛇
( )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
课内文言文阅读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交错不齐
忧伤

凄清
停留
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年轻人
2.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太丘舍去
B.伐竹取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课内文言文阅读
A
A(离开)(B.道路/说;C.把/因为;D.大约/可以)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
A.潭中鱼可百许头/一百许里
B.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隶而从者/狼仍从
D.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课内文言文阅读
B
B(清澈/凄清)(A.左右;C.跟随; D.不齐)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一切景语皆情语。尽管眼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溪流、“______________”的小石潭等魅力无穷的景致,但心境凄凉的柳宗元还是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斗折蛇行(或:明灭可见)
四面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2)小石潭流水潺潺,青树翠蔓,鱼儿畅游乐而忘返,面对如此美景,柳宗元却没有过久停留,是因为小石潭“__________”,使他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小石潭的?
(4)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课内文言文阅读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
衬托水的清澈。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6)文章先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
课内文言文阅读
乐是由于观鱼,写乐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的“忧”。他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只能寄情山水,暂时摆脱,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之情又会流露出来。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面对原文内容理解与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精练,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课内文言文阅读
D.作者到永州当官,经常寄情山水,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D(这篇文章透露的是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之情。)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这和《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借月下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寂寞慨叹很像。
B.第二段明写游鱼的数目、活动和情态,暗写潭水之清澈见底。
课内文言文阅读
C.第三段巧用比喻,传神刻画了小石潭源流曲折莫测,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段。
D.末尾一段是按照游记的格式交代了同游者,与文章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课内文言文阅读
A(不是直抒胸臆,是借景抒情。)
钴鉧潭记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课外文言文阅读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猛浪若奔
B.啮其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C.予乐而如其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D.尤与中秋观月为宜/水尤清冽
课外文言文阅读
A
A(A.奔流/飞奔的马;B.侵蚀;C.依照;D.格外)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流 沫 成 轮 然 后 徐 行 其 清 而 平 者 且 十 亩 余 有 树 环 焉
课外文言文阅读
/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课外文言文阅读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边远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优美的)钴鉧潭吗?
4.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课外文言文阅读
当时的社会苛捐杂税繁重,老百姓为了躲避捐税,只能入山开荒。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边远的地方而忘掉故土呢?不就是这钴鉧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