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第 课时 时间 月 日(星期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第二章 观察生物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
【设计意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方法与过程】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课前准备】:蜗牛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学生每人一组,每组仪器:蜗牛,放大镜,酒精,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思路】
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然后通过学生举例、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及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问:你们知道世界上四大名菜是什么吗? 学生猜各种名菜(鱼翅,干贝,鲍鱼,还有蜗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过渡新课教学。
“大家快看屏幕,这些是什么?”老师边展示几组漂亮的蜗牛图片边问。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或捉到过蜗牛?归纳: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草丛,潮湿(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探索在先,通过学生动手,联系实际,获得对蜗牛的初步认识。
为了使我们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蜗牛,我们还得使用一件工具,放大镜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先试用放大镜观察指甲,引导归纳:如使用放大镜? 学生饶有兴趣的使用放大镜观察指甲,得出使用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
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并在课本书30页上写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名称(对于观察的顺序,等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再作总结分析。) 学生观察并在书上填写部分结构名称一位学生描述蜗牛的结构,最好是指着图画说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形象中抽象规律和答案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一定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大家来猜想一下,这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呢? 学生讲述结构可能的一些功能 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是不是真的如你们说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以视觉、触觉、听觉、味觉为例验证,记录结果再实验报告单。时间约2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设计并操作。前后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个别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促使学生在正确学习的同时,努力解决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蜗牛有几种感觉吗?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实验,我们学会了一种观察生物的方法。(板书)观察结构→猜想相应的功能→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答:四种 加深对观察生物方法的理解。
引申:今天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被蜗牛所感觉,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映。提出问题:用铅笔碰桌子,请问,会有什么反应?教师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生答:没有反应 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以开放性结语:生物与非生物除这些区别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别呢?这个问题,下节课讨论。 让学生回家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 由于这节课学生课前的准备比较多,包括抓蜗牛等,因此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在上课时一定要强调好纪律和秩序,保持很好的气氛。在上课时,讲述了一些放大镜的观察方法,感觉压制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当时他们所有的兴趣都在蜗牛上面,因此,如果马上放手让他们进行观察,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应该对探究内容进行有重点的分工会更好。另外探究过程中,应该进行积极引导,增加各组的探究比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竞争的乐趣。
布置作业:1、思考: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区别?
2、设计小实验:蜗牛的力气有多大?
课 题 2.2 常见的动物 日 期 9月24日 执 教 人
教学目标 1、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简单的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分类。2、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3、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4、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5、看到动物,会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重点难点分析 贯穿这堂课的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是本堂课的重点。脊椎动物的逐级分类通过学生按兴趣进行小组研究,然后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归纳,老师把握主线的方法进行学习。难点在于学生能否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的收集和制作,视频的效果会比图片更好。游戏的改编,游戏在全班进行,那种是或不是的异口同声的效果更有玩头。分类方法的突出和强调,中西方对于分类思维的差异的介绍。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把整个自然界进行了分类,分成了生物和非生物。那么分类到底是什么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需要让我们去分类呢?先来看一个例子:无论是逛超市还是逛商场,我们总能很快的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除了指示的标志外,对于商品的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请尝试对以下商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名称以及分类的理由。SONY摄象机 PARK钢笔 奥迪四驱车 德芙巧克力 飘柔洗发水雅戈尔西服 舒肤佳香皂 长虹彩电 罗蒙衬衫LG冰箱 电子狗 阿咪奶糖FUJI数码相机 广博笔记本学生思考个别补充回答完成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要进行分类?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呢? 如:交通工具,人,我们课桌里面的东西……等等,似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分类,都已经被我们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过了。 问:那既然分类在我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条理,更容易认识、发现、研究事物等等。 同样在生物界里面,在动物界里面,我们也都要进行分类,这样我们才能更容易,更好的认识动物世界。但在分类之前,我们先得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具有什么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一、动物的分类: 1、看课件,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四种动物分别具有什么特征?看哪组观察的仔细,想到的多。 2、举例:根据水生还是陆生,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有没有羽毛,分为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 3、学生举例,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对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命名。(逐级分法在讨论时进行引导,分两级) 大家都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分法,也就是说,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前面学过,人们为了统一的认识这个世界,设立了各种标准,同样,我们的分类也有标准——林耐分类法。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将所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那这堂课先来研究一下脊椎动物。 【补充】?说明中西方对于分类的思维差异,激励更仔细的观察,更深入的去思考。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 读P36图,观察分析四种动物的脊椎骨和脊柱(由脊椎骨组成),然后摸自己背后的脊柱,感受小块的脊椎骨——>>我们人也是脊椎动物。 列举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站起来分别回答) 脊椎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几大类。下面,大家就一起一边看书,一边来研究一下各种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有什么特点。 全班分成6个小组,其中5个小组来研究5种脊椎动物,另一组统观全局,把各种脊椎动物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的讨论交流中进行补充。在观察的过程中,各小组要完成各类动物页面上的问题和思考题,小结的时候先说明特点,然后交流问题。(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5分钟后,开始交流。第一组讲鱼类,第二组讲两栖类,第六组归纳前两组的共同点;第三组讲爬行类,第六组归纳前三组;第四组讲鸟类,第六组归纳前四组;第五组讲哺乳类,大家一起归纳脊椎动物的特点。 (这里在分组的时候可以随意一点,完全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体电让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搭配。但考虑到课堂不至于太乱,还是以附近为主。) 老师逐级分析框架图,强调按特征逐级分类的特点。 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对这个框架图进行认真的分析,完成前面本小组没有参与的其他类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三、一起猜:你最喜爱的脊椎动物 P42。找出一种你最习惯的脊椎动物,然后归纳这种动物的特征。然后请小组里的同学向你提5个问题,如图2-18,看提问的同学能不能猜到你最喜欢的动物。 然后派几名代表上来,下面同学说出一种动物,然后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面对大家,问大家问题,大家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看上来的同学能不能猜出。 老师在一边提醒,从脊椎动物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逻辑的思维推断。 四、课后练习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能看出它怎么进行分类的吗?你可以提出更好的分类方案,让它对我们的生活更有帮助吗? 作业本相关题目,对于班级学生的分类,可以找时间进行统一的调查。 分类思想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用到,在生活,也到处存在,这里从身边的分类引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分类思想。 一些商品原本是洋品牌,考虑到支持国货,改成了国产品牌。 对于人的分类,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 分类的意义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从生活自然地引入到学习动物分类。 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对这四种动物有更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能提出更多的观点。 强调“标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堂上没有引出,有争议。原意是想让学生能对思维方式有个感性的反思。 在讲脊椎动物分类的时候,因为教材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都可以通过自己看书得出一些动物的分类特征,加上理科创新班的学生的素质,就采用了“框架式教学” 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讨论,然后小组交流,提问的过程后,对于脊椎动物分类特征的接受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提问的时候擦出很多火花。 同时老师牵着主线,让学生感受到逐级分类的原因和意义。 从课堂情况看,这个游戏是有趣,这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如果这个游戏能放在下节课,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这个游戏可以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结,看看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图。 从生活引入,然后再让学生走向生活,经常的提醒对生活的观察,学生会有课堂上没有的收获。
轶事记录 本堂课有三个最亮点:1、学生在对人进行分类的时候,此起彼伏,能从性别、年龄、高矮、胖瘦、戴不戴眼镜等等进行分类,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发挥。2、学生在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不同小组提出的问题很多,更精彩的是回答的同学表现更出色,他们的课外知识甚至超过了老师。3、在做游戏时,全班的氛围非常好,下课铃响了,学生还要再来一次。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
教学重点:1.植物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标准
2.引导学生完成“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方案
教学难点:
1.植物类群分类标准的判断
2.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方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标准,并能判断常见
植物所属类型
2.培养观察、发现问题、比较分析、合作的能力
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彩和神奇
授课时间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景:多媒体沙漠及森林、奇花异草的图片,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展示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回答,讨论要求有记录(教师指导)
2 汇总意见,作适当评价,并引导到对果实的注意上来,组织学生观察 苹果、豌豆、松的球果从外向内观察a确定是否有果实?b种子的比较并记录(列表)
3 汇总记录,提出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的概念,根据阅读情况补充说明 学生阅读了解常见种类
4 提问:如何测定植物种子的质量和体积? 提出方案(教师评价)
5 创设情景温带森林图片,寻找易忽略的孢子植物 事先收集蕨类、苔藓、藻类植物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器官上与种子植物的差别
6 植物众多,需分类林耐生平补充 填写p50的图阅读,了解分类七等级
7 课堂练习
8 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总结
9 作业:画校园植物分布图
第二节 探究实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按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进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多媒体蝴蝶花间飞舞的情景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发表意见
2 组织相同意见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提出假设 自由组合
3 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巡视时提醒试验应有对照组的安排 讨论具体方案,并有记录
4 汇总评价 学生互评,主要为方法上的启发或有哪些可改进的地方
5 讲述类似研究的方案,但不公布试验结论
6 挑选两组较为满意的方案,要求学生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提问:你赞同的假设方案需要收集什么样的事实证据?什么样的事实证据又能否定你不赞同的假设方案? 课后寻找相关资料,总结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概念,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的积累应该有了许多的知识,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做些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安排参观校园的活动,以求对植物有较为直接细致的认识。毕竟,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主动接触植物的机会相对少些。本节要求学生学习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也要会区别种子植物中的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并在上一节分类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植物的分类,了解林耐的生物分类体系,也安排了一个探究试验,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
本堂课的探究实验应是常见但容易忽略的问题,学生应很有兴趣来讨论,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方案无法在课堂里操作,会不会让学生多少有些失望?可否有便于在室内进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代替?
图片、动画可在芝麻开门牛津剑桥多媒体百科博览系列的植物百科中找到,此CD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新华书店就有售。
课后反思:
1.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果实的概念不太清楚,容易与种子的概念混淆,而这两个又是需要区别的。因此,我又在学生猜测哪些吃的为果实后,从被子植物的角度,结合花的结构,由果实的发育讲了果实的形成;对于种子主要强调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2.孢子是个新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主要突出了它与种子的区别。可以举蕨类孢子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
3.本课第二次涉及分类的问题,学生容易用一分多类,注意强调用一个标准只能一分为二。
第4节 细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2、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5、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简单装片;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6、了解观察工具的发展及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
2、细胞的基本结构;
3、培养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对生命奥秘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
1、细胞的基本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
3、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4、细胞的分裂、分化;
5、染色体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图片、显微镜、永久装片、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及人体口腔上皮涂片所需材料及用具、白纸、树叶(多种)、橡皮泥、细线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肉眼观察各种事物,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微观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工具——显微镜来进行观察。 借助显微镜,我们不仅仅只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或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深入到了它们的内部,由什么组成的? 1590年 荷兰人 用两块透镜组成显微镜 1665年 英国人 胡克 观察木栓切片 发现了细胞(cell) 细胞的大小 一到几十微米(um)(10-6米) 和纳米(10-9米)和头发(10-3米)进行比较 随着科技的发展,显微镜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能看到的微观世界越来越小(纳米、原子、中子等)其观察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展示不同的显微镜图。 结论:观察工具的发展是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提条件。 胡克所用的显微镜及观察的栎树细胞壁 介绍细显微镜的由来,正是由于科学家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以及对事业的责任感才导致显微镜的发展。进行情感教育。
二、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课件进行介绍)各种人体细胞 红细胞 植物细胞 神经细胞 白细胞 精细胞 心肌细胞 叶子的细胞结构 观看细胞。 这些细胞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对细胞有个感性的认识,为接下去的自己动手观察动植物细胞打下基础。
质疑:你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生物是否都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结构?投影动物细胞结构图,再展出植物细胞结构图。先让学生说出各结构的作用,在说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动物细胞结构图: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植物细胞结构图:思考: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有什么不同? 相同之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有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而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它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液泡:常含有较大的液泡,内有细胞液,如西瓜汁主要是细胞液。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以上是植物细胞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善于思考的能力。
思考: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植物的叶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 讨论并回答。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即巩固知识有激发学习兴趣。
细胞学说1665年,英 胡克发现了细胞那细胞到底是什么呢?显微镜发明后,科学家们一直一边观察动植物的细胞,一边在思考。1831年,英 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从原型——原液——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德国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阅读为主。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细胞学说的形成史。
从胡克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的提出,前后经历了200年时间,期间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探索成果。对此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得出:科学的发展需要几代人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科学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家协作努力的历史。培养这种科学态度非常重要。如:此次的神州5号。 谈看法。 告诉学生,科学的发展是几代人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的结果,所以要有协作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室里的两节课之后,我感觉学生对细胞的认识已经不再那么抽象,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是老师传授,学生一味接受。学生也可以很好的参与课堂互动。在内容的处理上,要适当增加一些细胞学说的历史背景,这样可能更加生动写。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胞
1、 显微镜的发明
2、 细胞学说的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三、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同异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有哪为同学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最先是由什么发育来的?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即受精卵,一个小小的受精卵怎么回发育成一个人呢?其中要进行一些复杂的变化,如受精卵不断地进行分裂、生长、分化。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由学生最熟悉的自己引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受精过程:卵细胞和精子受精结合成受精卵。接着不断分裂,逐渐形成一个由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团。2、细胞的分裂用橡皮泥来演示整个过程:受精细胞-----两个细胞-----四个细胞-----由众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受精卵的分裂过程)教师总结: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例如:切蛋糕,切纸片……(问:一个细胞连续分裂8次,会有多少个新细胞产生?) 学生观看,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接受新知识。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学生计算。 以橡皮泥的动态演示来表现细胞分裂这一不可预见的过程,化难为易,化不见为可见。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支持认知的发展。让学生动手练一练,充分知道细胞分裂有“一分为二”的过程。
分裂不是像我们捏橡皮球这么简单,看课件演示如何分裂:分为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丝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着丝点(简单介绍)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细胞核内存在着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并称之为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3、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的生长:分裂的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物质,不断长大到母细胞大小。观察: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母细胞的大小关系?有些细胞可始终保持分裂能力如茎尖、根尖一部分继续分裂,一部分则分化。细胞分化: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叫做细胞分化总结: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的生长,分化在生物体上可同时进行。生长、分裂变多,分化产生各种细胞,变成了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最终长成了一个生物体。 观看课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一半的大小。后来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请一位学生分析解释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图。教师补充。 由于细胞分裂过程的染色体变化非常抽象,通过课件展示,通过学声的观察,强化染色体的阴险和染色体平均分配两个子细胞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区别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1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 2细胞的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而行 3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 4、细胞的再生 例如: 伤口愈合,头屑脱落…………细胞死去再生 蚯蚓,壁虎的尾巴都能再生,但有些却不能,如人腿…… 八、小结 演示;鱼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视频资料。(体现精卵结合、受精卵的形成及分裂、生长、分化,形成胚胎,个体发育直至形成成体的全过程。其中受精卵分裂过程着重呈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的变化。)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观看,分析,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做了一个橡皮泥的游戏,让学生自己体会细胞分裂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比较两者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多联系宏观的方面,让学生对细胞分裂有具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胞
1、 细胞分裂的概念
2、 细胞分裂的特征:
1、 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 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大小的一半
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会从其结构特点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
2、知道细菌存在的普遍性和细菌对于生物环境的重要性
3、说出组织的概念
4、能区分植物的五大组织
5、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的时候,对于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老师通过提示给出,然后让学生组织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获取食物等等。
2、食物在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是个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是关键。
3、动植物的组织,书上已经给出了相关的功能和分布的地方,所以,课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归纳,最后全班得出。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单细胞生物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生物,这些生物个体由许多细胞构成,以下我们要来认识一些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大家知道哪些单细胞生物?教师总结:衣藻和草履虫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及结构特点,得出单细胞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单细胞,生活在水中。 举例回答,总结 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衣藻(植物)出示衣藻的投影片 单细胞藻类,生活在发绿的池水中 想一想:衣藻的形态是怎样的?较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眼点和鞭毛的作用可让学生猜测。 (1)红色的眼点:能敏感地感知光线的强弱。 (2)两根鞭毛: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游动。 (3)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游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宜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观察和思考相同:有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有细胞膜、质、核、壁、液泡和叶绿体。不同:衣藻因为是相对独立的生物,所以特有 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鞭毛、眼点、杯状叶绿体。猜测眼点,鞭毛和叶绿体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回忆已学的知识,两者进行对比,得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
草履虫(动物)(太阳虫,痢疾变形虫等等)展示草履虫的图片,问:草履虫的形状和结构是怎样的?它体内有叶绿体吗?他如何运动时?播放一段录象。介绍草履虫的结构及作用 纤毛:进行运动 胞口:进食通道,在身体前端1/3处一侧,有纤毛 食物泡:食物进入胞口后形成,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伸缩泡:排出水和含氮的废物,两个伸缩泡是交替收缩舒张的 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 小核:与生殖,遗传有关 表膜:可进行呼吸,并排出含氮的废物收集管:收集水和含氮的废物想一想:它与衣藻结构的不同之处?草履虫是动物还是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进行摄食。再问:设想草履虫的哪些结构参与事物的摄取,哪些结构参与事物的消化?(5)草履虫的生活习性 捕食:纤毛把食物送入胞口 消化:食物 胞口 胞口末端 食物泡内消化 呼吸:表膜 排泄:表膜和胞肛 应激性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1)草履虫多大:大约0.3mm (2)形状:像倒转的草鞋(3)区别前后端:钝圆的一端是前端学生观察结构可以猜测功能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学生观察并猜测它捕食和消化(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表述) 采用多种教媒体如用图片和录象等形式来激起学生学习草履虫的欲望。让学生观察之后进行大胆的假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避免了教师满堂灌。
总结: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生活在水中。
教学反思 在衣藻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和洋葱表皮细胞的不同,从而总结出衣藻特有的结构特点及其用途。而对草履虫的学习,则是通过一段录象,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草履虫的特征,感觉这样的效果不错。由于这堂课原来打算在实验室中进行,对草履虫的探究显的比较肤浅。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生物
1、 衣藻的结构
2、 草履虫的结构及运动特征
第二节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现在正有数百万个生物覆盖在你的皮肤上,正聚集在你的鼻子上,喉咙里和嘴里。你无法感觉它们,你无法避开它们,这是……正因为这些物体的存在使我们的世界变样了。 细菌。(教师指出是微生物,显微镜下的生物) 制造恐怖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出课题。
1、认识各种各样的细菌 引入:食物为什么会变味或发臭?通过展示台,看发霉的面包片(看到了什么,站起来描述)](1)细菌:单细胞生物 大小:0.3-2.0微米。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2)细菌的结构: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与植物细胞异同点。细胞被称之为原核生物。细菌都一样的吗?展示各种形状的细菌。(3)细菌的分类(根据形态不同):球菌: 杆菌: 螺旋菌:(4)细菌的好处:酸奶——乳酸杆菌 酒——发酵,酵母菌 …… 细菌的坏处:太多了(他轮生活中其他的例子) 利用:…… 危害:各健康带来影响,细菌战等等 看到一团团的东西(教师指正为菌落)。细菌团:菌落——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异:无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所以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要依赖有机物生存。有鞭毛。
2、刚才看到的面包上面的霉菌—>面包霉—>有细胞核—>真核生物—>真菌 有细胞核的都是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青霉菌,面包霉等等) 食用菌—>大型的真菌:可食用: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 不可使用:(看课件,各种食用菌) 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普遍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 3、细菌与社会
4、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1)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2)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1提出问题:食物上滋生卫生的条件是什么? 2建立假设:温度、水份、时间、数量等等 3设计实验:P173-0175 注意: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问题,做比较,要使其他条件一样 如:温度不同,数量、时间、水份等都相同,可以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4观察记录 5得出结论 6交流讨论 小结:探究的方法;长期探究要注意坚持记录数据 5、食物的保存 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知道相应的食物要用什么样的保存法
教学反思 细菌和真菌这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将病毒和细菌混淆起来,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真菌和细菌认识比较片面。因此,在教学中要在这方面加以重视。另外我在课堂中插入了一些科学家的探索故事,感觉效果不错,也很好落实了知识点。而对细菌结构的分析感觉还不充分。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生物
1、 细菌
1、 细菌的结构及特征
2、 细菌的分类
2、 真菌
1、 真菌的特征
2、 常见的真菌
三、食物的保存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动植物的组织引入:我们常看到的植物往往由多细胞构成,那这些细胞的形态是否完全相同?展示被子植物叶片的横切面植物是由一个受精卵怎样形成参天大树的?从动植物的受精卵—>分裂—>生长、分化—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植物组织:接下去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讨论,归纳出植物组织的名称,相应的功能及其在叶子上的分布的情况。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图。以一片叶片为例,详细说明各组织的作用, 观察被子植物叶片的横切面,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构成叶的细胞的形态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差异很大。细胞们分布是有规律的。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结果。植物的基本组织功能分布(叶为例)保护组织保护叶的表皮输导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叶脉中的导管、筛管,管状结构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根茎叶花果实中都有)叶肉细胞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细胞壁加厚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植物体生长部位(如:根尖、茎尖、生长点) 以生活中常见的叶片引入,
2、动物的组织(学习方法同上)人体的肌肉可分为三种:平滑肌、骨骼肌、心肌。分布和自主性的区别。如果被针刺以下,会感到痛,是由于皮肤上有神经住址分布,神经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人体的四大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功能分布上皮组织细胞紧密结合,细胞间质少保护,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运输、支持等功能分布很广,如血液、软骨、肌腱形态多样肌肉组织由肌肉细胞组成能收缩或舒张,产生运动四肢,躯干,心脏,胃,肠等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脑,脊髓和神经
教学反思 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的内容需要记忆的部分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具体的体验知识。比如在肌肉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具体的位置。然后在皮肤的教学中,通过一段皮肤录象,加深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生物
1、 植物的基本组织
2、 人体基本组织
3、 皮肤的结构
第六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设计意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说出“器官”、“系统”等的关键属性。
2、区分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3、说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名称和功能。
4、说出人体的结构层次,初步建立生物体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的理念。
5、了解显微镜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了解技术和工具创新对的科学发展的意义。
6、学习团队合作的技能。
【方法与过程】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生物体的结构和层次。
难点:这里很多学生要把器官和系统搞错,甚至和前面学的组织混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非常重要。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多细胞生物构成它们身体的众多细胞,是怎样形成非常复杂的结构?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而是有序的排列在一起。如叶,(展示叶的横切图)人的皮肤(展示皮肤的横切图)细胞组成组织,那各种组织在一起又组成什么呢?引入器官的概念。器官关键属性:1由多种组织依次组合。 2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单位。让学生介绍叶的各种组织。让学生介绍皮肤的各种组织。板书:一、器官和系统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细胞—>组织—>器官 由以前学习的旧知识来激活学生的记忆,来发现问题,来构建新知识。让学生自己介绍的同时体会细胞组成组织。然后能再次发现新问题:组织组成什么?因此非常自然的引出器官的概念。
就被子植物而言,有六大器官,是……它们有什么功能?教师总结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中有雌蕊和雄蕊,雄蕊产生花粉,进入雌蕊中的胚珠,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种子里的胚。胚珠外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里的种子又会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教师总结花果实种子是植物体的生殖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学生描述: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茎:连接叶和根,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叶:制造营养物质。花:花冠、花萼、雌蕊、雄蕊、花托。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板书2、被子植物有两大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由学生自己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来归纳植物体的各器官的功能,即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含义。
人体有哪些器官呢?比一比,看谁写的多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举的例子归类。教师总结: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由以上器官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放消化系统工作的录象。 学生尽可能多的例举人体的器官……。消化器官: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消化管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消化腺观看录象。 让学生举例子,来强化器官的理解,同时也把人体这一学生最熟知的对象引入到概念的学习中来,为学习消化系统下基础。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 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清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形成这么一种有层次的结构感觉。因此,在器官的教学中,让学生举尽量多的器官例子,然后进行总结和分类,从而自然引出系统的概念,同时也清晰的将结构层次显示出来。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做游戏:让学生模拟人体消化系统来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描述所扮器官的功能。游戏步骤:由1位同学扮演食物,另外11位同学分别扮演消化器官。研究资料:阅读书本。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分配角色:确定每个器官和食物的扮演人员,要求各角色能说明所扮演的器官的位置、功能并能模仿该器官的工作情况,准备各器官的仿真道具。表演:各角色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进行表演,食物的扮演者要说明食物在各处的变化。 学生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评价表演正误。 设计游戏表演消化系统的工作。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能学习到消化系统的每个器官的功能,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能培养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废物等功能。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组成。功能是摄取和排出氧气和二氧化碳。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功能:排出人体的代谢废物。生殖系统:有……组成,与繁殖后代有关。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是人体的调节机构。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组成,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的功能。内分泌系统:有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组成,对人体有调节作用。人在奔跑时各个系统是怎样协作的?小结:人体内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协同工作,使人形成一个整体,并能适应环境,接受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其他七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说明:与消化系统内的各个器官相互协作一样,构成人体的八大系统也是协同工作的。当你在跑步时,运动系统需要更多的氧气,血液循环加快。这时,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就会加强——呼吸变急、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心跳加快。可见,人体内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教师的介绍对人体的八大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奔跑这个外在行为与内部结构联系的解释来加深对人体内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协作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构与层次请以人体为例说说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即:生物体由系统组成,系统由器官组成,器官由组织组成,组织由细胞组成。在对天体进行观察时,我们发现宇宙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你们知道宇宙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的顺序吗? 看图说话:以人的骨骼为例骨细胞—骨组织—骨头——骨、肌肉、骨连接组成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人体。地球——地球与月球构成地月系—太阳和九大行星、彗星、小行星组成的太阳系——许多想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组成银河系——由象银河系这样的庞大星系组成宇宙。 以人的骨骼为例能更好的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并将这一知识迁移到宇宙中,为宇宙的结构层次打下认识基础。
四、显微技术与科学发展显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教材以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来说明细胞的发现、细胞膜的发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发现,技术的发展逐渐将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推进到更微观的层次。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创新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接下来科学家还利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金属和塑料的显微结构。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科学的发展。 看书、思考 灌输显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这一理念。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 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由于在课堂中对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功能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比较好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技术推动科学发展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来说话,举身边的例子,充分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科学的发展促进作用。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生物的结构层次
1、 器官的概念
二、植物的器官分为两类: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
三、人体的消化器官
四、系统的含义以及人体的八大系统名称
第七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设计意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4、练习使用温度计
5、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方法与过程】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难点: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以及沙土实验中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幻灯片)在沙漠,蝎子白天藏在沙子里,那么请问,它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讲述: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蝎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假设它们是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大家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设计呢? 生:为了逃避危险 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 为了寻找食物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实验的过程。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有个初步的体验和印象。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可以复习前面的探究知识。
总结:刚才同学讲了设计的过程和思路,我们可以将实验设计如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完善设计实验的步骤。展示:在课前组织部分同学做的实验数据。提问:从刚才的实验数据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讨论:可以比较两者的升温快慢,从而得出沙子的升温速度要远远快于湿泥土的速度,然后得出蝎子是为了躲避高温而藏在沙里。 指导学生阅读数据,学会简单得数据分析。
讲述: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生物都是这样或那样得方式来适应生存的需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展示:一组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讲述:在刚才我们对动物的适应环境进行了探讨,下面大家思考,植物有没有哪些适应环境的手段呢?大家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件展示:植物向光性的实验以及动画 学生根据图片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得出保护色,拟态,以及警戒色等。学生讨论举手发言,很多学生提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实际例子就是向日葵。 从很熟悉的生物入手,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深化和认识,很有效的进行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讲述:我们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在环境生存的多样性。先看这么一个例子课件展示:美国东部的一件事情,有关于一个生态系统里动物被捕食的新闻事件,指导学生来讨论提问: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总结学生刚才的讨论,然后进一步提问:如何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向学生展示珍惜的动植物和被污染的环境。给出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以及目前我们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现状。提问:在我们的家乡温州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同时展示泰顺的原始森林和平阳的南麂风光。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提到了自然保护区。很多学生提到了如何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一点一滴的去维护生存的环境。 从具体的事件出发,而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兴趣很高。引导学生体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如果无限的开发自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扩大学生对自己家乡认识的知识面。及时的复习,归纳,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反思 在生物的适应性里设计了探究实验,由于设计的实验内容比较多,适合在课前完成,然后将所得的数据作为上课的内容依据,这样比较合理一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补充一些生活中特别是温州地区的现状,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向光生长的特性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
3、动物的"伪装"——保护色、拟态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生物的多样性
5、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
PAGE
25
七年级科学教案 执教:周瑞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