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1 22: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课程标准
  了解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知识与能力
  思考和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难点
  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面对日益扩大的局部战火,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设法扑灭战火?他们实行的是怎样的政策呢?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前排从左至右)
张伯伦回到伦敦
《慕尼黑协定》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10天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给予“国际保证”。
英国首相张伯伦挥舞着《慕尼黑协定》说:这份文件保证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和平真的到来了吗?
  张伯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生于英国伯明翰市,毕业于伯明翰大学。1915年任伯明翰市长。1918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电、卫生财政大臣等职。1937年起任首相。任内全面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许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尤以1938年三次会见希特勒、策划慕尼黑阴谋而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1940年4、5月间,德军迅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张伯伦受到强烈谴责,黯然下台,不久病卒。著有《演讲集·为和平奋斗》。
爱德华·达拉第(Edward Daladier,1884-1970),法国总理。出生于法国沃克吕兹省,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任议员。1924年起,历任法国殖民部长、陆军部长、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等职。1933年、1934年,两次任法国总理。1935年,任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国防部长。1938年至1940年,任法国总理兼国防部长。任内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代表法国与英国、德国、意大利共同签署《慕尼黑
协定》。1939年,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政府。1939年9月向德国宣战,兼任外交部长,但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援助波兰,导致出现“奇怪的战争”。1940年3月,仅留任国防部长。支持甘末林及其制订的作战计划。1940年5月,改任外交部长。贝当的维希法国政府成立后,于9月8日起遭到囚禁。1942年,遭到审判,被指应对法国的失败负责。先后被转移至德国和奥地利囚禁。1945年5月,获得释放。1970年10月去世。
达拉第(右)
什么是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衅,英法美等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弱小国家的利益,换取与对手的妥协,这种政策就是绥靖政策。
英法为什么实行绥靖政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的衰退(根本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畏惧战争厌恶战争的思想;
3.敌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企图祸水东引。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
1938年德军入侵布拉格
想一想:绥靖政策会有怎样的危害?
  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增强了法西斯的经济军事实力,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2. 直接原因——
3. 催化因素——
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根源;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促成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8月31日,一批德国党卫队员伪装成波兰军人,“攻占”了德波边境一个德国城市的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一篇辱骂德国的讲话。这就是希特勒炮制的侵略波兰的借口——“德国遭到了波兰的进攻”。
  随着希特勒的一声令下,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出动了150多万人的军队,2500多辆坦克和2000多架飞机,向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德军“闪击”波兰示意图
侵入波兰后,德军升起国旗
德军拆除德波边界的路障
  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为什么波兰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灭亡了呢?
提示:英法等国采取的策略是宣而不战,目的是想“祸水东引”,希望德国入侵苏俄,消灭共产党政权。
不列颠空战的经过
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诱英妥协失败,希特勒于1940年7月下达全面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为夺取制空权,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赶出英吉利海峡,给入侵扫清道路,并迫使英国屈服。 德国空军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空袭。轰炸自7月10日开始。德国最高统帅部把此次行动的最早日期定于8月5日,代号为「鹰袭」。在8月6日,戈林才
把进攻日期正式定于8月12日,名为「鹰日」。然而,因为英国南部天气不稳定,因此德国空军才于8月13日发动对英国的空中攻势。德军最初主要目标是英军的军舰、海军基地、机场和雷达站。 8月13日,德国空军开始突袭英伦海峡及英国本土,计划歼灭英国的空军基地及雷达站,以及消除英国的空军主力。但在英国南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再加上英国使用新研发的雷达,使得德国空军在这一天遭到了失败。自此,英德的空军不断在英国的空中交战,双方亦伤亡惨重。至8月28日晚,德国对英国
不列颠空战的经过
德军动用了2000架左右飞机,飞行4.6万多架次,投掷了6万吨炸弹,给英国造成重大损失。首都伦敦破坏严重,形势严峻。英国军民在丘吉尔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抵抗。仅拥有1000余架飞机的皇家空军充分利用本土上空作战的优势,使用刚刚发明的雷达早期预警,以915架飞机的代价使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飞行员6000名,并对德国进行了有限还击。 德军无法实现战役目的,同时希特勒的注意力也转向东方准备进攻苏联,因而“海狮计划”的实施无限期推迟。10月初,德国空军转入夜袭,不列颠空战接近尾声。
德国对利物浦发动轰炸,造成英国大量平民伤亡。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对德国进行反击,在8月下旬接连轰炸德国首都柏林。德国为了对抗皇家空军的夜袭,9月7日起转而主要轰炸伦敦等重要城市,企图摧毁英国军民的抵抗意志。
不列颠空战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不列颠空战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战役,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
1940年,德国军队进入巴黎
法国同德国签订投降书的火车厢,这也是一战时期德国向英法等国签订投降书的地点
波兰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法国为什么迅速溃败
英国为何能取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想一想
提示:波兰与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在于英法等国坚持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最终自食恶果;在不列颠之战中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采取了坚决的抵抗政策,全国一心最终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1940年,遭受德军轰炸的英国伦敦
丘吉尔视察英国伦敦被炸地区
温斯顿·丘吉尔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公认为世界上掌握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5万多)。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示意图
“巴巴罗萨”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大帝的外号,意为“红胡子”。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前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前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
“巴巴罗萨计划”
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前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前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前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
苏德战争爆发后初期,苏联军队为什么节节失利?
苏军猝不及防;
“肃反”运动中损失很多高级将领;
……
说一说:
 《祖国——母亲在召唤》这是第二次大战战期间苏联最有影响力的宣传海报之一。它号召苏联广大青壮年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抗击德军的侵略。
斯大林
  在莫斯科红场接受检阅后,苏联红军直接开赴战场
斯大林
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苏联大元帅。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894年进正教中学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3月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后被捕 7次,流放6次。1903年被选进党的高加索联盟委员会。曾参加俄国 1905年革命,捍卫并执行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和策略。1912年被增补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并领导中央委员会俄罗斯局的工作。1917年 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后,他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地,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他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奠定了牢固的经济技术
基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动员、组织和领导全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依靠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及其总参谋部,及时作出 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组织战略协同,组建和使用战略预备队,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制定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决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部长,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加强国防建设,迎接“冷战”的挑战。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苏联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搞个人迷信、后期思想僵化和把苏联一国经验绝对化等,给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3岁,被葬于莫斯科红场。
  1941年12月,一支苏军的摩托营在莫斯科郊外整齐地行进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
日期: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地点: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围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190个师约200万的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电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头几年,德军一直认为消灭苏军,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前途和命运。攻占这座城市,标志着德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
  当时,德国的兵器,兵力远远超过苏军,力量对比悬殊,一开始德军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莫斯科的防御战役在长约1000千米的地带上展开,由于当时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只及进攻敌军的一半,所以德军曾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仅25千米的地方,德军的一个侦察营居然进抵到莫斯科近郊,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柏林各家报刊甚至还奉命给登载攻下莫斯科的消息留下版面。希特勒对战争前景感到乐观,竟然还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并建立一个特别工程指挥部。准备炸毁克里姆林宫。
在巨大的危机面前,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组织了几十个工人营和民兵师,数百个打坦克班。全市出动50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莫斯科人民于11月6日,在地下铁道马雅可夫斯基车站举行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周年庆祝大会,第二天,在敌军距莫斯科仅70千米的最艰苦的时刻,在红场举行传统的意义非凡的盛大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随即直接开赴前线。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战火硝烟中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庆祝活动,在国内国际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使一切正义的人们坚信法西斯一定会失败。
影片《莫斯科保卫战》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围绕莫斯科保卫战,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巨作之一。该片真实还原历史,既有宏大的战争场景,还突出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刻画了朱可夫、佐尔格、罗科索夫斯基、卓娅、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等一大批苏联英雄人物。曾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 。
该片最经典的台词:“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莫斯科会战的结果
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等众多地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整个会战中,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苏联军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莫斯科保卫战对苏联来说是正义的战争,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
珍珠港(Pearl Harbor)是一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上的海港,位于该州首府檀香山西方。东距火奴鲁鲁约10千米。面积89平方千米。由3个呈鸟足状深入陆地的海湾组成,仅一窄口与大洋相通;湾内水深10-20米,通航水域面积26平方千米。港区隐蔽条件好,水域回旋余地大,为世界著名天然良港。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1887年美国获得在此建立加煤站和修船站的特权。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后,开始兴建大型海、空军基地。1908年开始作为深水军港使用,也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总部
日本偷袭珍珠港
所在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曾遭日军突袭轰炸造成重大伤亡,史称“珍珠港事件”或“偷袭珍珠港”,此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部分的战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重点改建和扩建,港区多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舰只;附近的海军造船厂建有大型干船坞,可制造和修理各类军舰。是美国舰队总部所在地,也是第七舰队军需物资供应地。东有火奴鲁鲁国际机场和一个军用机场。与火奴鲁鲁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促使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次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偷袭珍珠港。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经过
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8日早晨,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瓦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地面上几乎所有飞机被摧毁,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 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 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
日本偷袭珍珠港图片集锦
山本五十六(1884—1943),日本帝国海军大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指挥官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高兴得老泪往下淌,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
讨论:丘吉尔为什么会这么说?
  12月8日中午,因行动不便而一向深居简出的罗斯福总统,作出了异乎寻常的举动,亲自前往美国国会,而且没有坐轮椅,而由他的长子扶着走进大厅,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了为时6分钟的讲演。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国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们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空部队的蓄意进攻……”

罗斯福宣布对日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对日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全球规模。
  此时,世界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呢?世界人民如何才能更快地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呢?
法西斯国家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法西斯!
课堂小结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全面爆发标志
苏德战争
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
最大规模
巩固练习
能力拓展
基础知识
1.莫斯科保卫战的领导者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加加林
B
2.标志着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是( )
A.德国进攻苏联
B.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D.意大利加入德方参战
A
基础知识
3.下列人物中没有参加慕尼黑会议的是( )
A.张伯伦 B.希特勒
C.墨索里尼 D.威尔逊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就吞并了( )
A.西班牙和捷克
B.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
C.比利时和奥地利
D.西班牙和比利时
D
B
5.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德国突袭苏联       B.珍珠港事件
C.七七事变         D.中途岛海战
B
6.下列二战期间的事件不是发生在40年代的是( )
A.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B.意大利加入德方参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A
材料一:1938年底,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希特勒等人在慕尼黑召开会议,会议过程中捷克斯洛伐克的各位代表在德国秘密警察监视下,等候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会议结束……在协定上签字,英法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张伯伦回英国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二:我对一个强大邻国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报有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这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么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
能力拓展
根据上面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中“强大邻国”和小国分别指哪一个国家?
(2) 张伯伦对强大邻国的侵略行为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
(3)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1)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2)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因为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3)不正确,德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不久就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