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下《曹刿论战》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下《曹刿论战》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1 14:04:34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有关常识;结合工具书与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与用法。(重点)
2.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难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其品质。(重点)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1.常识: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左传》(左丘明),其中《左传》成就最高。
2.初读课文,结合字典或听范读,弄清下列字词的读音。
又何间焉(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长勺之战( ) 下视其辙( ) 望其旗靡( )
曹刿( ) 夫战( )
3.默读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以解决疑难字、词的意思
肉食者 鄙
又何间焉 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公将驰之
齐人三鼓 公问其故
逐之 惧有伏焉
彼竭我盈 旗靡
克之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试着向同组同学口头翻译课文,并用铅笔标出疑难语句。
2.小组合作,翻译下列语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细读第一段:
(1)从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对此,曹刿是怎样认为的?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细读第二、三段:
(1)曹刿分别是选择什么时机击鼓进军和追击齐军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时机击鼓进军和追击齐军?




(2)从第二段曹刿指挥鲁军作战的情况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XX是一个……的人,从文中……(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事件等)可以看出……)



(3)本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时,以写什么为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4)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整理】
1.归纳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写出原句,并在古今异义的字词下加注着重号)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古义: ; 今义:
2.归纳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相关积累】
1.两军相恃所贵者机会,此胜负存亡之分也。——宋·汪藻《论淮南屯昌》
2.以逸制劳,以静制动。——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4.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
5.善战者,求之于势。——《孙子兵法》
6.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决
课件35张PPT。《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备课人:陈焱)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有关常识;结合工具书与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与用法。(重点)
2.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难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其品质。(重点)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时目标:目标1、2
2.导入新课:由成语“一鼓作气”导入;
3.文学常识及课文背景:
(1)课文出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左传》(左丘明),其中《左传》成就最高。
(2)课文故事背景:(略,参见PPT)
4.读中正音,读中自学:
(1)试读感知:学生齐读课文,初步了解、感知课文语言特点。
(2)范读正音: 老师范读,纠正学生试读的错误字音及不当句读,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3)重读纠错:
学生根据教师范读,重读课文2-3遍,纠正错误朗读,进一步熟悉、感知课文。
(4)默读自学:学生边默读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以解决疑难字、词。

(5)译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
①各人自读自译。
②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③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6)重读巩固:重读课文巩固字词句的理解并尝试背诵。
5.思考、归纳:
(1)文中有多个“以”字和“之”字,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相同吗?根据注释及对文意的理解,思考、归纳之。(一词多义举隅)
以:何以战(动词,凭借,用、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 必以信(动词,用)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2)文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字词,结合文意思考、归纳。
A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B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C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D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E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F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G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H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I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J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6.当堂测试:
根据刚才所学解决“课后习题”第二题(用铅笔在书上相关位置工整地翻译)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顾克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目标2、3、4
二.温故知新:
1.教师就上一课时知识点提问,抽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和基本字、词、句的理解和背记程度。
2.点学生概括每段大意。
三.深入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一段:
(1)学生讨论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
明确:衣食分人——大臣支持;
祭神以信——神灵保佑;
断狱以情——人民支持。
(2)筛选信息:
教师提问:本该国王鲁庄公去操心的战争,曹刿为何“间焉”?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学生讨论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远见卓识、关心国事。
(4)文段详析:
①筛选信息:第一段哪句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识?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明确:反应曹刿远见卓识的句子:何以战;
体现曹刿政治主张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政治主张:取信于民。
②思考:从两人的对话可看出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放在什么之上?
明确: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③思考:根据对第一段的学习,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目光短浅但勇于纳谏。
2.细读课文第二、三段:
(1)筛选信息:
教师提问:从文中找找看,曹刿分别是选择什么时机击鼓进军和追击齐军的?
明确:击鼓进军的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追击齐军的时机:(齐军)“旗靡辙乱”之时;
(2)筛选信息:
教师提问:继续读文段,找一找曹刿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时机击鼓进军和追击齐军?
明确:选择“齐人三鼓”后进军是为了等待“彼竭我盈”的状态,等鲁军勇气耗尽时进军攻击;
选择(齐军)“旗靡辙乱”时追击是因为担心齐军佯败,设有伏兵。(所以通过观察齐军旗帜和车辙来判断其撤逃是否是混乱从而判断齐军是否佯败假撤)
(3)学生讨论3:从第二段曹刿指挥鲁军作战的情况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4)学生讨论4: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先决条件)、抓准战机。
3.总结:
(1)段意归纳: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B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第三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A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B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总之,全文叙事有详有略,裁剪得当。这样安排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2)文章主题: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3)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运用对比的写法,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4)文章叙事的线索:
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请见——参战——论战
(5)人物特点:
曹刿:关心国家命运/有爱国热情,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其它可补充:有信心,临阵从容不迫,细心谨慎)
鲁庄公:军事上无知,目光短浅,但是勇于纳谏、知人善任。
4.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体味曹刿的“远谋”及其政治主张,并背诵课文。
5.当堂检测:背诵抽查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