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
(1)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音频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指名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停顿)
教师强调通假字读音。在文中勾画,标注。
三、品读课文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
【精品课件】出示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齐读课文的第1段,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1)从老师的范读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语气、情感?
明确:读出痛惜之情。
(2)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情感朗读课文?
明确:作者开篇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就从反面进行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因为如此,所以“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对问题进行了道理论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经历,不难理解作者对“千里马”难遇“伯乐”的痛惜之情。(教师可重点强调段末“也”的意味)
(3)学生翻译这一段,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字词。
译文参考: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重点字词:故、虽、祗、骈、以、也)
2.齐读课文的第2段,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1)你选择怎样的感情朗读这一段?
明确:愤慨之情。
(2)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一段主要写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先写千里马与常马的不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又写“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接着写“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至此愤慨之情毕现。(教师可重点强调段末“也”的意味)
(3)学生翻译这一段,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字词。
译文参考: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重点字词:食、见、等、安、也)
3.齐读课文的第3段,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1)朗读者一段,需要怎样的感情?
明确:愤慨、无奈、抑郁。
(2)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情感朗读这一段?
明确:这一段先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了愤慨之情。接着发出心中的慨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愤慨、无奈、抑郁不平之情杂糅其中。
(3)学生翻译这一段,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字词。
参考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重点字词:以、鸣之、临、其、邪、不知马、也)
4.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你能结合写作背景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文中出现的各个形象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吗?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发现和推荐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埋没扼杀人才的人。
四、总结背诵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韩愈却借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篇千古美文吧!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2.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参考:有志向、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自信、虚心学习、团队精神……
小结: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五、拓展作业
课下搜集和“马”有关的资料,制作一张精美的专题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痛惜之情——愤慨嘲讽——抑郁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