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6 21: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习目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情感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第1课时地壳 漂白 赫然 校补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澎湃qiàohèdǒupéng pài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读准字音piǎojiào作动词用时读“jiào”kāngkǎilínlíqiè( )而不舍 一反jì( )往 深xiāo( )
目不kuī ( ) 园 群蚁排yá( )
jiǒng( )乎不同 jiǒng jiǒng( )有神锲既迥语境记忆法:因义辨字法,跟火一样明亮为“炯”,相差很远为“迥”。炯炯宵窥衙2.会写汉字3.重点词语1.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2.澎湃: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3.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窥,偷看。
4.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沥,滴。
5.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6.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7.一反既往:和以前的全部相反。一,和,同;既,已经;既往:从前。
8.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七子之歌》。4.闻一多先生简介 臧(zāng)克家,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5.作者简介第一部分(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怎样衔接起来的?2.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先生“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更能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彼此有无关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意》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严谨治学说了就做,说做一致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示威游行勇敢无畏、
不怕牺牲、
言行一致 点拨: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关联: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爱国情和使命感始终如一。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运用比喻,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目标导学三:品味细节描写,分析表达方式1.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 闻一多先生“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 ,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 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细节描写具体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历历在目,成为可以具体感知的形象。 2.除了描写以外,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以议论来结构文章: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 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者诗人革命家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发表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说做一致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第2课时目标导学一: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对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2.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1)生动形象 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①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2)精练含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 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种含义?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3)富于感情 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是记叙,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闻一多: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点拨:《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课堂小结:
《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永远称颂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