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小专题 大智慧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含义及类型
(1)人口金字塔图含义:
(2)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见下表)
人口金字塔
图的类型
年轻型(增长
型、扩张型)
成年型(静止
型、稳定型)
老年型(缩减
型、收缩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
形状
人口增
长趋势
迅速增长
缓慢增长
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扩张型)
成年型(静止型、稳定型)
老年型(缩减型、收缩型)
主要原因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代表性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尼日利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美国、日本、中国的上海
西欧、北欧的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
(3)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下图举例说明。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化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型、圣诞树型等。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2.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开始,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回迁趋势
B.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
C.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
D.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3.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B 2.C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批人口流动均为男性且以20~40岁的青年劳动力为主,可以判断出这些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因此影响第一批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2题,第二批人口迁移以女性人口组为主,第三批则是0岁~14岁的儿童,第四批及以上流动人口主要是55岁及以上的老人、10岁~24岁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组、0岁~4岁的儿童,因此从图中看不出女性和0~5岁人口组有回迁趋势,A项错误;家庭男性人口只是在第一批人口流动中占比例最高,B项错误;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从第二批之后,迁居主体逐渐过渡至老人和儿童,C项正确;各年龄组中,10岁~14岁的少年儿童在总迁居比例中所占比例最小,D项错误。第3题,我国现阶段处于城市化时期,家庭人口的主要迁居方向是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因此②④正确。
读甲、乙、丙三个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
4.丙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甲国,下列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丙国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B.丙国疾病流行
C.丙国人口的生活质量较低
D.丙国发生了战争
5.与乙国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 )
解析:4.A 5.D 第4题,丙国人口增长模式属现代型,由于丙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因此死亡率要高一些。第5题,乙国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人口增长模式,只有D图符合条件。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
1.总趋势
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之前
比较缓慢
工业革命后
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人口持续增长
20世纪后半叶
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
1.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
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模式(Ⅰ期)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Ⅱ期)
高出生率,死亡率却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增长下降阶段(Ⅲ期)
出生率以较快速度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三低”模式(Ⅳ期)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不宜等待自然地进入增长下降阶段,以至低增长阶段。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延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温馨提示]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原因
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
2.表现
(1)速度差异:20世纪50年代以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
(2)数量差异: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3年6月13日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到2025年,全球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72亿增加至81亿,并于2050年达到96亿。印度将在2028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1)世界人口数量有何变化特点?
提示:增长速度呈减缓趋势,但总量仍在增加。
(2)影响世界人口总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世界人口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持续性和阶段性,如图所示:
由图可看出世界人口在持续增长,这体现了人口增长的持续性特点,但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幅度不同,这体现了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
(2)不均衡性:
①时间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逐步加快,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短。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越来越大。
②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上,如下表所示: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点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
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
国家
较高水平
人口增长很快
人口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人口增长曲线图的类型及分析方法
第一种人口增长曲线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人口数,曲线表示人口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的形状特征包括起伏和陡缓,能够反映出人口变化的特征。例如,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如上图所示。
第二种人口增长曲线图(如下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人口总量是增加的;自然增长率上升(如a段)或下降(如b段),只能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快或者慢。自然增长率小于0(如c段),说明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人口总数减少。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则人口总数稳定。因此,人口总量最多的时刻既不是①处,也不是③处,而是②处。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量突破70亿大关;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的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再增加22亿。据此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产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20年代后
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3.由图可知,2010~205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 )
A.基本持平 B.差距继续扩大
C.差距有所减小 D.变化不大
解析:1.C 2.B 3.B 第1题,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第3题,读图可知,2010~2050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差距继续扩大。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小虎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在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节目。小虎突然发问:“什么叫‘非常6+1’呀?”外公道:“小虎,你看我们一大家人今天都在这里你数数共有多少人?”小虎很快回答:“7个。”外公说:“对,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一共6个人,都在围着你小虎1个人,这就叫‘非常6+1’,懂了吗?”小虎高兴地说道:“原来这个节目和我有关呀!”全家哄堂大笑。
(1)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属于哪种模式?
提示:“三低”模式。
(2)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提示: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对比分析
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在其影响下,也在不断变化。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不断升降上,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高增长阶段
增长下降阶段
历史时期
采猎文明时期到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到工业文明前期
工业文明后期
人口增长
缓慢
明显加快
迅速
速度下降
特
征
出生率
高
高
以较快速度下降
低
死亡率
高
急剧下降;低
缓慢下降
低
自然增长率
较低
增大; 高
下降
低
原因
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食品供应能力与营养水平,同时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使出生率大体不变,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平均寿命也大大延长
出生率下降较快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家庭愿意抚养较少的儿童;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还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
分布
只有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处于这个阶段
出现在工业化开始后,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就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还处在这个阶段
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一般在20世纪前半叶开始进入这个阶段,有些发展中国家目前也已进入此阶段
发达国家基本上已进入这个阶段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
(1)根据国家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三低”模式,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模式。
(2)根据“三率”的数值及变化特点判定:
①“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的区别:过渡模式的死亡率迅速降低,使自然增长率上升,明显高于“高高低”模式。
②过渡模式和“低低低”模式的区别:过渡模式和“低低低”模式的死亡率逐渐接近,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渡模式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低低低”模式,“低低低”模式的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0‰。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甲→乙→丙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乙时期死亡率最低。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下面左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中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4.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B 4.C 第3题,读左图可知,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与右图中的②阶段对应;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丙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丁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故选B项。第4题,丙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0‰左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三低”型,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生个宝宝,奖你一头价值300美元的伊比利亚小猪”,这是西班牙南部小镇卡尔萨迪利亚推出的一项鼓励生育的政策。出此“怪”招,实在迫不得已,西班牙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亮起了“红灯”,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该地区素以盛产火腿闻名,一头伊比利亚小猪的身价可是远远超过一个婴儿一年所用尿布的花销。
西班牙为什么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提示:由于出生率下降,老龄化严重,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压力增大,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所以西班牙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信息获取]
(1)非洲的人口增长情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属于过渡模式中的高增长阶段。
(2)亚洲、拉丁美洲的人口增长情况:出生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稳定,总体属于增长下降阶段。
(3)欧洲、北美、大洋洲的人口增长情况: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增长率下降,属于“三低”模式。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自然增长
率水平
较高
保持较低水平
原因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④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人口增长状况
增长很快
增长缓慢
影 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今后变化趋势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对 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面是某国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2.该国可能是( )
A.芬兰 B.南非
C.巴西 D.印度
3.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人口的生育愿望不强
C.③阶段,劳动力严重不足
D.④阶段,出现国防兵源不足问题
解析:1.B 2.A 3.D 第1题,分析图中纵坐标的数值,结合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特点,即可做出判断。第2题,该国在④阶段时,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极低,结合选项可知应为芬兰。第3题,④阶段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为“三低”型,易出现国防兵源不足问题。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如下列各图,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很大差异。
[经典图示]
[判读技巧]
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1.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2.曲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3.扇形图和饼状图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而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大小。
4.三角形统计图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即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5.人口金字塔判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
(1)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某因素的变化。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演练冲关]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2.甲地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A.上学难 B.老龄化
C.民工荒 D.男女比例失调
解析:1.C 2.A 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0~14岁的人口比重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呈金字塔型,年龄越小比重越大,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0岁以下的可达30%以上;乙地出生率小于40%(38%左右),死亡率也小于40%(38%左右),自然增长率0%左右;丙地0~14岁人口为20%,比甲地小;丁地为负增长。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形成上学、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少,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养老压力大等,A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劳动力不足,B、C错;由甲地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D错。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6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4.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解析:3.A 4.C 第3题,图中显示1964~2000年,≥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减少;当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图中显示我国达到此比例的年份为2000年。第4题,进入2000年后,我国面临着人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人口总数多,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在经济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我国总人口多,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大,尚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状况。
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1~2题。
1.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时间段是( )
A.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770年
B.公元1770年到1950年
C.1950年到1999年
D.1999年到2011年
2.1770年前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
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计算可知,1999年到2011年每年净增人口最多。第2题,1770年前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读1950~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或地区人口数量(单位:亿)的增长图,回答3~4题。
3.在1950~20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4.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
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已低于发达国家
解析:3.C 4.C 第3题,结合图中所给数据,可以计算出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第4题,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
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下图为某城市生育二孩意愿调查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我国家庭结构的优化
B.缓解我国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C.调节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
D.强劲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6.影响该城市选择30~40岁时生育二孩的人口所占比重远高于选择20~30岁时生育二孩的人口所占比重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生育能力
C.经济水平 D.文化水平
解析:5.B 6.C 第5题,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是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若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第6题,多数人在30~40岁时,第一个小孩年龄已经较大,且经过多年发展,家庭经济收入也基本稳定,所以生育二孩的意愿较高;而在20~30岁时,工作刚起步,且刚组建家庭或生育了第一个小孩,生育二孩会使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增大,因此生育二孩意愿较低。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8.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解析:7.B 8.A 第7题,据图可知,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至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两时期人口总数不相等。第8题,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相符。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出生率
B.2034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
C.2005~2034年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10.关于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
B.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
C.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
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解析:9.D 10.A 第9题,图中反映的中心问题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第10题,上述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生活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下降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下降。
一、选择题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图1)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图2),完成1~2题。
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数量比③时期多
B.④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②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解析:1.C 2.D 第1题,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时,人口呈现正增长,图中显示③时期以后,二者之和大于零,故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为③。第2题,图中显示乙地区③之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一直处于增加态势;而③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处于减少态势。故③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总和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人口总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某国总和生育率和人口总抚养比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2010年前后人口总抚养比有明显变化,主要原因分别可能是( )
A.儿童减少 劳动人口增加
B.老人减少 儿童增加
C.劳动人口减少 老人增加
D.儿童减少 老人增加
4.影响该国目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教育程度提高 ②生活节奏减缓 ③生活成本上升 ④人的寿命延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3.D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之前该地区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少年儿童比重可能降低,人口总抚养比下降;2010年之后,该地区少年儿童比重较低,而人口总抚养比上升,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第4题,教育程度提高会影响人口的生育观念;生活成本的上升,导致总和生育率下降;生活节奏减缓,生活压力小,总和生育率可能上升;人的寿命延长和总和生育率无关。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5~6题。
5.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6.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解析:5.A 6.B 第5题,由题干“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可知,在2001年的人口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时,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即为2019年;而2001年人口到65岁时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即为2066年,故答案为A。第6题,出生人口减少需等若干年后,其成长为劳动人口时,才会影响到该国劳动力人口,A错误;出生人口减少短时间内不会对劳动力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造成影响,故C、D不正确。该国出生人口减少,而其就业人口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该国劳动力人口向条件好、待遇高的职业转移,因此B正确。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7~8题。
国家
人口密度/
(人/km2)
HDI
平均
寿命
国民平均
就学年数
老年人口
比例/%
甲
403
0.385
51.1
3.3
2.98
乙
126
0.385
54.6
4.3
3.41
丙
111
0.719
76.9
10.4
11.04
丁
8
0.719
67.2
8.8
15.26
7.就人口增长模式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8.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
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老年人口最多
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解析:7.D 8.D 第7题,丙、丁两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同时人口平均寿命高,说明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第8题,丁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类型,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因没有提供各国的面积,故从表格数据中不能确定各国人口数量,从而不能判断A、B、C三项。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9月9日,在全球老龄工作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国际助老会发布了名为《2015全球老龄事业观察指数》的报告。
报告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约9.01亿,占世界人口的12.3%。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6.5%。全球范围内,60岁以上的人口数如今已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口数,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超过15岁以下的人口数。报告称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有2.09亿。
材料二 下图示意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________问题。
(2)最近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延迟退休的方案,但遭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反对,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20年后再实施这一方案,反对的声音一定会少了很多,那时候许多企业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有什么不良影响?
(4)当前,很多大龄女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愁坏了日渐年老的家长,以至于电视相亲节目异常火爆,这种现象与材料二有关吗?有人提出半年工作半年培训或休假的方式来解决我国目前就业困难和找对象难的问题,这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通过计算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远大于10%,老龄化问题严重。第(2)题,现阶段我国延迟退休会导致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20年后,老龄化问题进一步突出,会出现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第(3)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2~107之间为正常范围,而我国目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性别比的失调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第(4)题,我国性别比偏高,表示男性居多,所以大龄女青年找对象难与性别比无关。此现象与工作紧张有一定关系,所以,材料中的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
答案:(1)人口老龄化
(2)就业困难也是我国目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延迟退休会增加年轻人找工作的难度。20年后,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力供应不足。
(3)性别比失调 造成婚姻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4)无关。可行。年轻人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活动,增加同异性的接触,从而提高找对象的成功概率。(答案合理即可)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因素。
3.估算
(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要素的综合。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前提条件: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
(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3)意义:影响发展战略,影响人口政策。
2.影响因素
因 素
影 响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包括自然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当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地域的开放程度
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封闭系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降低
[温馨提示]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3.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目前,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 800万人的目标,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 625万人的控制目标。目前的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 800万,“1 800万”指的是什么?如果超过了会带来哪些问题?
提示:“1 800万”是指北京市的环境承载力。如果超过环境承载力,将会导致人口与环境的矛盾加剧、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发展。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环境承载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有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察,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粮食等,也可以从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下表为从自然资源角度的分析:
自然资源
对环境承载力的意义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淡水资源
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北京高考)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低,绿洲、城镇大多分布在沙漠边缘,河流两岸附近。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有一片草原,放养了一定数量的牛羊,若干人在此幸福地生活。几年后迁来一些人,当地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但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又过了几年,又迁入了一些人,结果生活难以维持,大批人被迫外迁。
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够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论解释吗?
提示:草原上,开始属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第一次人口迁入后,已接近“环境人口容量”;当第二次人口迁入时,已超越草原“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及联系
项 目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考虑角度
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淡水、土地等)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来确定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水平等角度确定的人口规模
“生存”和“发展”的差异
它强调生态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它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
较好地体现了人口在“发展”层面上的意义。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
人口数量
多少
多;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环境承载力是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
少;根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来估算未来某一时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规模
主要因素
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约
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某一具体时期,在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不同因素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当人口规模超过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C 2.B 读图可知,P和P′均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反之呈负相关。
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3~4题。
3.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4.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小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解析:3.B 4.D 第3题,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10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第4题,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算术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面积之比)和人口生理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的数据。读表回答1~3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313
129
70
3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559
934
3 503
35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四个国家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2.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四个国家中粮食问题最突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若表中四国为中国、印度、埃及和加拿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加拿大 B.乙是印度
C.丙是埃及 D.丁是中国
解析:1.D 2.C 3.C 第1题,由题意可知,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通过计算可知,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小到大为丙、丁、乙、甲。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丙地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最小,耕地不足,故粮食问题最为严重。第3题,加拿大纬度高,耕地面积小,不适合发展耕作业,故A项错误;印度耕地面积大,占国土总面积比重最大,故B项错误;埃及大部分是热带沙漠气候,耕地所占比重较小,故C项正确;中国东部季风区耕地面积大,故D项错误。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4~6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4.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不具有相对确定性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合理容量
C.环境人口容量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
D.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3亿人
解析:4.A 5.C 6.C 第4题,环境人口容量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科技水平条件下,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第5题,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科技、资源、教育、区域开放度等呈正相关。第6题,环境人口容量受多个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
8.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7.C 8.B 第7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第8题,结合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扩展科技应用领域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的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扩展科技应用领域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是2007年生物承载力占全球比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读图回答9~10题。
9.对一个国家的生物承载力没有太大影响的是( )
A.人口数量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国土面积
10.下列有关各国生物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比重大,因为青藏高原的面积大
B.巴西比重大,主要是因为国土面积大
C.印尼比重小,是因为国土面积小
D.印度比重小,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小
解析:9.A 10.C 第9题,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的生物承载力没有太大影响。第10题,中国比重大与中国国土面积大有关;巴西比重大与巴西的气候条件有关;印尼比重小与国土面积狭小有关;印度比重大与耕地面积大有关。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解析:1.B 2.D 第1题,因宁夏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河流附近环境人口容量大。第2题,因宁夏南部地区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现在正在向北部进行生态移民,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3~4题。
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3.C 4.C 第3题,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第4题,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5~6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7.35
30
5.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6.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5.B 6.D 第5题,表格给的是有关不同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说明气候的不同,会使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属于自然因素。第6题,分析表中各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合理人口密度,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比较大,但在现实中,特别是巴西热带雨林气候区人烟稀少,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km2,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7~8题。
7.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
解析:7.C 8.A 第7题,阿拉斯加位于高纬地区,气候寒冷。从图中安克雷奇市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市纬度较低,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较温暖。位于地势较低的港口地区,交通便利。第8题,自然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下列环境人口容量最多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青藏地区地广人稀,而我国东部地区则地狭人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可以大量向青藏地区移民?为什么?
(3)依据我国国情,提高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工农业发达,因此,其环境承载力较高,可承载的人口较多。第(2)题,综合分析影响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可知其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因此不适合向青藏地区大规模移民。第(3)题,主要从提高技术水平、资源管理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归纳。
答案:(1)B
(2)不可以。因为青藏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科技文化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小,不适合大规模接受移民。
(3)发展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等。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巧学妙记]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4.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①“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地区。
②“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4)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5)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并且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温馨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成为迁入区
政治因素
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社会文化因素
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
其他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1)材料中的“走西口”是何种地理现象?
提示:国内人口迁移。
(2)除了“走西口”,我国近代还有哪些人口迁移?
提示:“闯关东”“下南洋”等。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点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人口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是主流
迁出地区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迁入地区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展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资源的开发
意义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 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和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
二、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认为是人口流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面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人口在两地区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加欧洲六国15日旅游,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C.我国留学生赴英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至少应当在100 km以上
解析:选C 人口迁移是人口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但不是所有空间的变化都一定是人口迁移。通常,行政区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时间上,人口迁移是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距离不能作为判定人口迁移的标准。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2~3题。
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3.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2.B 3.A 根据图例可知,③④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国内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目前我国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
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留学生不愿回国, 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 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华人、华侨归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因 素
影 响
举 例
经济
因素
地区经济差异
主要因素。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迁移
普遍
社会经济发展
普遍
城市化推进
普遍
大型建设项目
三峡移民
区域资源开发
我国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政治
因素
政治迫害
重要因素
1972年乌干达亚洲裔居民迁往英国
战争
2011年利比亚内战难民
国家组织移民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
重要因素。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迁移的主要因素
1947年印巴分治,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
种族
生态
环境
因素
自然环境要素
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历史上曾经是主要因素
美国老年人迁往南方“阳光地带”
环境资源差异
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
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引起迁移
自然灾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啸难民
其他
因素
家庭、婚姻
人口迁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
男婚女嫁
投靠亲友
灾害引起的异地求生
种族歧视
美国黑人贫民区
性别、年龄
少小离家,叶落归根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1~3题。
1.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2.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生态移民较多
3.目前我国大规模人口迁移( )
①减慢了迁入地人口老龄化进程 ②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③加快迁入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1.D 2.A 3.B 第1题,根据第二圈层省级行政区的图例,排除重庆、四川、海南三省(市)后,剩下的省(区)是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第2题,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流向东部沿海大城市,以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第3题,我国目前大规模人口迁移主要是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减缓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和促进郊区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但同时会加大交通运输的压力。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经典母图]
人口迁移统计图是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迁移变动数据而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是曲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出、迁入率(如图1);另外也有坐标图(如图2),它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它显示静止的人口迁移状况。
图1 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
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图2 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迁出率
[判读方法]
1.看坐标轴,明确表示的含义
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迁入人口比重,纵坐标表示的是迁出人口比重。
2.比较人口迁出数量
图中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稍大于四川,但四川省人口基数远比贵州省多,故贵州迁出人口数少于四川。
3.比较人口迁入数量
图中上海市迁入人口比重约为24%、广东省迁入人口比重约为14%,但广东省人口总数远多于上海市人口总数,故广东省人口迁入多于上海市。
4.比较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浙江和江苏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比较图中数据可知,浙江省机械人口增长远大于江苏省,故浙江省的人口增长率大于江苏省。
5.结合省级区域间人口迁移,判断老龄化、城市化水平
人口迁移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加快迁出区老龄化进程、延缓迁入区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使迁出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同时会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演练冲关]
1.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正值为迁入,下图中最有可能表示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变化趋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 图中纵坐标代表人口迁移率,正值为迁入,负值为迁出;横坐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分别为正、负增长。在图中的四点中,①地人口迁移表现为较低的迁入,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②地人口迁移表现为较低的迁出,较低的自然增长率;③地人口迁移表现为较低的迁出,较高的自然增长率;④地表现为较高的迁入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由于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迁移的现象,以及发达国家因经济发展和思想意识而导致的人口低增长,可以断定②地符合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的情况。
下图表示我国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某段时期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及净迁移率状况。据此回答2~3题。
2.造成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该省区人均收入水平高
B.该省区远离东部地区
C.该省区经济落后
D.该省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出率最大值大于迁入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
C.所有省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D.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多
解析:2.C 3.B 第2题,读图,图中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是人口迁出率很高,迁入率很低。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水平、发展机遇,主要方向是由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最可能C对。A、B错。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D错。第3题,根据图中数值可以判断,迁出率最大值小于迁入率最大值,A错。根据图例公式计算,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B对。只有一部分省区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错。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少,D错。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 D.从欧洲迁往亚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北京流往河北
C.从广东流往新疆 D.从湖北流往贵州
解析:1.B 2.A 第1题,目前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第2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族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3.D 4.A 第3题,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 20~34 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 20~29 岁年龄段人口,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段在 0~4 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D.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6.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
①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加快了该市老龄化进程 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5.B 6.D 第5题,读图,从人口迁移的年龄构成看,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应是务工、经商为主,所以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不是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读从业人员构成图可知,该地服务业占比例大,所以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B对。图中只是迁移人口情况,不能表明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C错。迁入人口必然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D错。第6题,迁入的外来人口以劳动力人口为主,缓解了该市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①对。大量劳动力进入,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②对。迁入的不是老龄化人口,是青壮年,老龄后可能会离开,不会加快该市老龄化进程,③错。大量人口迁入,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④对。所以D对。A、B、C错。
人口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现象。近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以从事制造业为主。读图,完成7~8题。
7.上海市人口倒挂区( )
A.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B.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C.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D.劳动力成本比城区高
8.上海市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 )
A.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大 B.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D.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解析:7.A 8.D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倒挂区主要是制造业,因此属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迁入。第8题,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青壮年劳动人口比重小,但该地经济发达,需要的青壮年劳动人口较多,从而出现人口倒挂现象。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9~10题。
9.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图中①②③④的迁移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9.B 10.C 第9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因为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第10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一、选择题
下图为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上海市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总数最多的地区是( )
A.中心城区 B.东、北部郊区
C.西、南部郊区 D.不确定
2.上海市从2000年到2005年间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最小的地区是( )
A.西、南部郊区 B.中心城区
C.东、北部郊区 D.不确定
解析:1.C 2.B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200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最多的地区是西、南部郊区。第2题,根据图中增长幅度曲线分析,中心城区基本呈现负增长,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最小。
下图示意美国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4.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解析:3.B 4.C 第3题,③和④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①>②。第4题,图中国内人口迁移是指③和④,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而向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中老年人,故使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海南高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回答5~6题。
5.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6.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5.A 6.C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说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第6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我国人口大都迁往东部地区,因此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是东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
(全国丙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8.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7.A 8.C 第7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8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二、综合题
9.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和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材料二反映了政治因素。第(2)题,我国当前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内地迁往沿海,由农村迁往城市。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第(4)题,技术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小专题 大智慧
交通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品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突出,而对自给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
1.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因易腐烂变质,更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2.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区位的影响巨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的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大量运进蔬菜。
二、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运费高低直接影响工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工厂除尽可能地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外,还要考虑交通是否便利和选择运费较低的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沿江、沿海港口和铁路、公路沿线、枢纽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美国芝加哥、布法罗、底特律的冶金工业,就是利用五大湖的廉价水运,运来附近的煤、铁矿石等。
2.不同社会阶段,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也不同。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工业走向分散提供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工厂对原料、燃料地的依赖性减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布局工业及加工业。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地带,就是利用廉价的海运,进口原料、燃料,加工、出口产品而形成。
三、对城市的影响
1.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1)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形成的区位有所不同。在古代,我国南方城市大多布局在河流的汇合处,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的交会处,如古代邯郸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会处发展起来的。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城市分布沿公路线、铁路线集聚的特点十分明显。株洲、石家庄等城市属于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也因所处的交通位置快速发展起来。
(2)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影响。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地区的城市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益发展,济宁、淮阴、扬州等城市得到充分发展。后来因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和京沪铁路的建成,这些运河城市发展减缓,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2.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影响
(1)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影响城市土地地租的高低,从而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如城市中心因有多条道路交会,交通便利,多形成商业区。
(2)在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时,工业用地内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都要有便利的交通。一方面便于原料、燃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输出,另一方面便于工人上下班。
3.对城市化的影响
如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于城乡之间,为逆城市化现象得以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条件。
四、对商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的区位,商业网点的密度、效益、组织形式等影响突出。
便利的交通是形成商业中心的基本条件之一。商业中心必须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与其发达的水陆交通分不开的。一般说来,交通越便利,商业网点的密度越大,效益也越好,组织形式也以固定形式为主。
五、对人口分布、迁移的影响
一般而言,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越大。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六、对资源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资源的占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交通运输工具及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运营中需要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特别是对石油产品消耗的比例将逐渐提高。
七、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废弃物排放,如汽车尾气及其中的铅污染、船舶的生活垃圾及油污染、噪声等。由于交通运输污染是一种流动性污染源,很难治理,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除了直接污染之外,还产生次生污染,如酸雨等。
交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学地理涉及的有关知识外,还有其他方面,如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日益改善,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经济、社会活动的全球联系;交通和通信能力是现代战争重要的制胜因素,影响一国的综合国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在巩固一国的国防安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读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2.2008年该城镇产业布局中,不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 B.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C.造纸厂 D.大型超市
解析:1.A 2.C 第1题,城区面积的扩大,主要是沿着交通线进行的扩展,所以说空间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交通运输方式决定的。第2题,自来水厂布局在河流的上游,水质较好;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设在交通主干线的沿线,方便运输;大型超市要靠近市场,布局在市中心,方便顾客;造纸厂污染严重,应该布局在市区外和河流的下游。
3.交通发展带来社会变迁。伴随着轮船业的兴起,中国大陆港口逐渐得到发展,港口工业迅速崛起。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自1958年至2011年港口变化的特点。
武钢80%的铁矿石需海外进口。为此,2012年武钢积极推进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
(2)据图文资料,分析该基地建在防城港的主要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比较两图可以明显看出港口数量增多,货物吞吐量增大。第(2)题,海洋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
答案:(1)港口数量增多,货物吞吐量增大。
(2)靠近海港,缩短运输距离,海洋运输量大、运费低,降低成本。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小专题 大智慧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
1.根据气候判断
(1)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工程量大。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丰富,热量、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类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
(3)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干旱区可以通过解决灌溉问题发展优质农产品,如温带水果、棉花等的生产,因而多为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半干旱区可利用天然牧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2.根据分布判断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域性明显,首先根据经纬度和陆地轮廓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其分布范围,确定该区域的具体农业地域类型。下图是美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判断A、B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直接根据其分布即可判断:A为大牧场放牧业,B为商品谷物农业。
3.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判断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均属于种植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畜牧业为主。再结合其产品的商品率来判定。混合农业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产值构成相当。如下面农场中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且其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重,该农场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4.根据存在问题判断
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环境、生产特点不同,它们所面临的生产中的问题也不相同,反映出地域差异和自身生产特点,因此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判断所属农业地域类型。例如,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问题就是“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水旱灾害频繁”。
5.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判断
判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把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牲畜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混合农业
牛奶及
其制品
面向市场
集约化程度高
乳畜业
单一热带
经济作物
面向国
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下面为某岛屿示意图(图1)和某农业生产流程图(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读图,完成1~2题。
1.图2表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位于图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该岛四个农业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地处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适宜发展林业
B.乙区域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适宜发展乳肉畜牧业
C.丙区域山坡陡峭,高山草甸发育,适于发展绵羊饲养业
D.丁区域地处山脉雨影区,沿海多平原,适宜发展小麦养羊业
解析:1.D 2.D 第1题,图2所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物主要提供饲料,根据图例可判断为小麦养羊业,因此为丁地。第2题,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乙区域发展乳肉畜牧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温凉,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陡峭不适合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丁区域地处山脉雨影区,晴天较多,热量相对充足,沿海多平原,适宜发展小麦养羊业。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
A.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
C.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4.图中M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量大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C.交通便捷
D.气候温和湿润,草原面积广大
5.图中②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三江平原 B.内蒙古和新疆
C.成都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区域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欧洲西部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乳畜业、混合农业,东欧平原主要是商品谷物农业,中亚地区为大牧场放牧业和游牧业,结合图例可判定①为乳畜业,②为混合农业,③为商品谷物农业,④为大牧场放牧业。第4题,M处为乳畜业,乳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和饲料,A项正确。第5题,我国的混合农业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小专题 大智慧
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我国三大工业地带
我国工业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河、沿铁路分布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和陇海-兰新线三大工业地带。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工业地带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长江沿线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特点
工业最发达的地带
综合性强
前景广阔的地带
有利条件
开放城市和特区多,政策优惠,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丰富的资源,雄厚的技术力量,统一的电网,发达的水陆交通
“黄金水道”和沿海工业地带的结合,资源、能源丰富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价较低
发展方向
发展外向型经济
进一步发挥沿江、沿海的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加强东西部联系,内联外引,逐步形成联系东西部的重工业地带
二、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我国有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同,呈现的发展问题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名称
位置、范围及主
要工业中心
特点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辽中南工业基地
重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②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③雄厚的工业基础
①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
京津唐工业基地
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②统一的电网;③便利的海陆交通;④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
①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沪宁杭工业基地
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工业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雄厚;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出口为主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②水、陆、空运输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区中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主要工业部门结构示意图,最能说明丁地区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辽中南工业基地;乙为京津唐工业基地;丙为沪宁杭工业基地;丁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其中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第2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四个城市中,只有②城市符合其工业发展特点。
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据此回答3~4 题。
3.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 B.市场
C.劳动力 D.技术
4.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⑤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解析:3.B 4.A 第3题,由材料可知,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新疆家具企业选择在中亚建厂主要是考虑中亚的市场。第4题,随着家具厂的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得到促进,就业机会也会相应的增加,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得到促进;中亚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工业的发展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家具厂属于面向市场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对当地的科技水平影响不大。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土壤:农作物的生长之地,是农作物所需多种养分的主要来源。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农产品直接靠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
(3)政策:是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农业生产技术: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5)其他:劳动力、地价。
3.变化
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经常变化。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形成
(1)自然界的基本投入: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共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现象。
(2)人类社会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2.分类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原始农业
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
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
现代农业
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
3.三种农业地域类型
(1)原始迁移农业:
①分布:热带雨林地区的某些原始部族。
②生产过程:
③影响: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肥力下降→谷物产量低。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①生产特点:自给自足式的农业,耕地稳定。
②生产方式:以种植旱作谷类为主,精耕细作,农业区内同时饲养牲畜。
③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包括中国东部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
(3)现代混合农业:
①特点:
a.以营利性生产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
b.人力使用较少,机械化程度高,和城市市场及工业联系密切。
②生产方式: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具体如下图所示:
③优势:
a.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b.时间互补,忙闲错开。
c.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大部分区域农业景观取代了自然景观。
2.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发生变化
(1)森林:原始社会,森林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农业社会,对粮食种植业来说,森林是发展农田的障碍。
(2)草原:是拓展农田的开垦对象,易受过度放牧影响。
3.农业技术的采用
(1)灌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灌溉不合理易造成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退化、粮食减产。
(2)农药的使用:杀死害虫,也杀死其“天敌”和其他生物,破坏生态系统。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在北方种植?
提示:农作物生长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
具体案例
气候
光热
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
世界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
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适合发展农业
地形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
南方的水田农业;横断山区、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土壤
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酸碱性等,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江南丘陵红壤地的茶叶生产;甜菜耐盐碱
水源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具体案例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郊发展乳畜业及园艺业
交通
运输
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影响大;交通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可以吃到海南生产的新鲜瓜果和蔬菜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影响农业生产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政策
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以粮为纲”;家庭联产承包制;粮食直补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 000 m;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粮食单产高,非洲粮食单产低。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易误警示]
“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条件)。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
(3)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改善时,限制性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对农业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1)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或盆地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所以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全国卷Ⅰ)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2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2.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A.运费低 B.热量足
C.技术高 D. 品种全
解析:1.C 2.A 第1题,情人节时北半球处于冬季,此时美国气温较低,而哥伦比亚位于赤道附近,此时气温较高,有利于鲜切花的生产。第2题,由图可知,墨西哥的纬度高于哥伦比亚,因此其热量条件不会比哥伦比亚更充足;墨西哥与哥伦比亚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技术水平应该相差不大;哥伦比亚位于纬度较低的赤道附近,热量充足,其鲜切花的品种应多于墨西哥;墨西哥离美国较近,将鲜切花运往美国的运费低于哥伦比亚。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哈密瓜、香梨等特色瓜果驰名中外。而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寿光市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据此完成3~5题。
3.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A.光热充足 B.交通便利
C.科技发达 D.水源充足
4.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市场 B.政策
C.气候 D.水源
5.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
①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消费市场广阔 ④对外交通便利 ⑤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3.A 4.D 5.D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光照充足,但降水较少,水源不足,光照充足为发展瓜果的优势条件,水源既是主导区位因素又是限制性因素;而山东寿光形成蔬菜基地的区位因素中①②是自然因素,③④⑤⑥为社会经济因素。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
(1)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
提示:基塘农业是我国的一种典型混合农业类型。
(2)基塘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提示: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迁移农业生产过程
[信息获取]
(1)图中显示的是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发展过程,具体过程是选择一片草木茂盛的地区,砍伐森林、焚烧,清理出土地,种植农作物,当土壤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
(2)结合图,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通过上图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雨林死亡和土地肥力的减退。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农业生产特点
农业区位条件
水稻种植业
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精耕细作、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单产高、商品率低
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形平坦,劳动力充足,种植经验丰富
种植园农业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位于热带,终年气温高,气候湿热,土壤肥沃;深受殖民经济(单一性经济)的影响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①生产规模大;
②商品率高;
③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提高
混合农业(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轮作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乳畜业
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三地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1~3题。
地区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投入劳动
力数量
①
8%
92%
89%
小
②
45%
55%
90%
小
③
86%
14%
20%
大
1.①②③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
A.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2.①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①气候较为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③市场需求大
④劳动力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关于③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技术含量大 D.作物单产高
解析:1.A 2.A 3.D 第1题,读表可知,①地的种植比重很低,畜牧业比重很高,且商品率高,应为大牧场放牧业;②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差不大,且商品率高,应为混合农业;③地的种植业比重很高,畜牧业比重较低,且商品率低,应为季风水田农业。第2题,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发展与劳动力数量关系不大。第3题,③地为季风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有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大、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稻鱼鸭”是我国黔东南地区侗族、水族的传统耕作方法,该耕作方法不使用化肥农药,在稻田里既可养鱼又可养鸭。下图示意为稻鱼鸭农事安排。据此并读图完成4~5题。
4.“稻鱼鸭”模式属于( )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立体农业 D.水稻种植业
5.该农业生产的显著优势是( )
A.有效控制病虫害 B.一年三熟产量大
C.农产品品质优良 D.促进了当地水循环
解析:4.A 5.C 第4题,“稻鱼鸭”模式包括种植业、渔业和养殖业三种农业类型,并且各产业产值接近,因而属于混合农业。第5题,该耕作方法不使用化肥农药,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食品,品质优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生产活动则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与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相比,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达到19.4%。
由材料可以看出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农业生产活动有哪些?
提示: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等。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中国华北平原的土壤盐渍化
[信息获取]
(1)华北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春季降水稀少,多大风,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如果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形成土壤盐渍化问题。
(2)土壤盐渍化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具体内容
对地球面貌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农田和牧场面积不断扩展。目前,两者约占陆地面积的1/3。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的自然景观已经被农业景观所取代,地球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人类对待天然植被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对原始社会的采集和狩猎来讲,森林和草原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但对种植业而言,森林和草原却是发展农田的障碍,古代采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拓展农田的方式,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过度砍伐、垦殖、放牧,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还可能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农业技术的采用给环境带来难以预想的变化
①灌溉技术的使用对农业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合理的灌溉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出现大片不毛之地,甚至导致聚落衰败、城镇消失;②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农田土壤结构及农田生态系统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全国卷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A 2.D 3.A 第1题,我国春季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以春耕为主,故春季使用地膜覆盖的地区较多。第2题,西北地区地处大陆内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风沙大,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第3题,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危害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热量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范围。读下图,完成1~2题。
1.对E温度值要求最高的作物是( )
A.油菜 B.水稻
C.甜菜 D.冬小麦
2.若到2100年全球增温4 ℃~5 ℃,则我国( )
A.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B.春小麦种植范围向南扩展
C.南方山地毛竹分布的海拔降低
D.河套平原适宜种植甜菜的面积扩大
解析:1.B 2.A 第1题,甜菜是一种中温带的糖料作物,喜温凉;冬小麦主要生长于暖温带;油菜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而水稻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作物,其能够生长的最低温度要比其他几种农作物高。第2题,全球的气候变暖,会使得春小麦的种植范围向北扩大,山体中植被高度向高的方向发展,河套平原因为温度升高可能不能种植甜菜,而三江平原农业受热量限制的作用变小。
小麦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些年来我国小麦的种植高度已扩展到海拔4 000 m的高原地区。据此回答3~4题。
3.小麦种植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改良耕作制度 B.提高收购价格
C.科学培育良种 D.改造自然条件
4.从小麦分布范围的扩大可看出( )
A.自然条件的改变是导致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B.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单一的
C.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是在变化的
D.农业区位发生变化是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迁移的结果
解析:3.C 4.C 第3题,小麦的种植高度扩展到海拔4 000 m的高原地区,是因为科学的小麦育种使得小麦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第4题,小麦分布范围扩大反映出农业生产以前多受自然因素限制,而现代农业科技投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受其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北方某地区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大型养猪场。读图甲和图乙,回答5~6题。
5.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乳畜业
C.混合型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6.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解析:5.C 6.B 第5题,根据图甲,可以看出该地的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40%,畜牧业占近50%,因此判定为混合型农业。第6题,塑料大棚可以改善热量条件。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8.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解析:7.C 8.A 第7题,由图可知该种农业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复杂、水热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第8题,题中假定条件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明确引起该地农业结构变化的指挥棒应是市场这一重要因素,由此联想到城郊农业的发展对象主要为花卉、蔬菜、乳肉、果品等。
下图是①、②两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的比较图。读图回答9~10题。
9.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型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乳畜业
10.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 B.刚果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解析:9.C 10.D 第9题,根据坐标图可以看出,①地区种植业比重很高、畜牧业比重小、商品率高,符合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第10题,②地区畜牧业和种植业大致相当,且商品率很高,应为典型的混合型农业生产区,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与②地区相似。
一、选择题
下图是a、b、c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读图,完成1~2题。
1.a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水稻种植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2.与b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吐鲁番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解析:1.A 2.D 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a地种植业比重很高,畜牧业比重小,商品率低,符合水稻种植农业特点。第2题,b地畜牧业和种植业比重大致相当,且商品率较高,应为典型的混合农业生产区,与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相似。
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
①农业科技先进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4.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消费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解析:3.C 4.B 依据框图中已提供的信息可以寻找突破口。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广,人们会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来提高生产率。东北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
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据此完成5~6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6.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期间( )
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 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
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 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
解析:5.C 6.D 第5题,海南岛纬度较低,水热充足,西瓜成熟早,上市早,而其他地区西瓜还没上市,属于反季节销售,海南西瓜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利润高。C选项是正确的。第6题,5~8月全国各地的西瓜相继成熟上市,而且北方西瓜由于光照强,日较差大,质量优于海南西瓜。海南距离全国大部分地区市场距离较远,运输费用较高,竞争力较弱。D选项是正确的。
近年来“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管理温室大棚生产、开展网络销售;与网站联合举办农业生态旅游节,吸引城市居民前去观光采摘。据此回答7~8题。
7.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互联网+农业”给农业带来的显著变化是( )
A.农业生产规模缩小 B.市场定位更加精准
C.农业布局日趋集中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8.“互联网+农业”时代,下列农业区位因素中,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是( )
A.自然 B.劳动力
C.交通 D.科技
解析:7.B 8.D 第7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获得市场信息来源广、速度快,从而能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第8题,网络、智慧平台等都体现了科技因素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综合题
9.读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A所在地区与图2中B所在地区纬度位置大体一致,但自然景观有很大差异,试分析原因。
(2)图1中C所在区域为何种农业地域类型?试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点。
(3)图2中D所在地区为何种农业地域类型?试分析该地区形成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在纬度、地形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有关。第(2)题,C处在墨累-达令河流域,为著名的混合农业区。第(3)题,D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
答案:(1)A所在地区位于内陆,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气候干旱,形成热带荒漠景观;B所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2)混合农业。①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③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3)季风水田农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丰富且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水稻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便于精耕细作;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第三节 地域联系
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2)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2.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
功能
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
特点
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
方式
主要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
衡量指标
运费的多少,经济上的多、快、好、省,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小,占地多少,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
新兴方式
高速公路、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
[温馨提示]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确定
3.通信
(1)概念:把实物和信息从一地传到另一地。
(2)分类:
①邮政通信:利用各地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
②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3)发展变化:
电信通信发展迅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商业贸易
(1)商业:
①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②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③与城市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国际贸易:
①内容和形式:商品的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②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
(2)城市形态:沿河流带状发展,城市用地多沿河布置。
(3)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陆路交通与城市的发展
(1)车站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
(2)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3.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1)由集中式的团块状向分散的形态发展。
(2)由单一到多方向发展。
(3)由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1)商业网点:“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
(2)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①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②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公路、铁路沿线或交通枢纽处。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
(1)由于市中心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
(2)随着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城市商业网点多配置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温馨提示]
(1)随着私人小汽车普及,商业中心趋于分散,商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
(2)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城郊快速道路网络形成,发达国家的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新的商业网点配置于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郊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南船北马”是我国古代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
注:“南船北马”雕塑座落于江苏淮安,历史上南方的物资、商客船运至此改由车马转向北方,故有“南船北马”之说。
请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古代交通形成“南船北马”地域特色的原因。
提示:南方地区河湖密布,古时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广阔,有许多平原,古时以马代步。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水运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慢→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居中
最好
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投资
投资少
投资大、占地广
投资较大
投资大
投资大
二、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具体图解如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新调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读三种运输方式旅程与耗时对比图,回答下题。
1.图中属于高速铁路优势区间的是( )
A.AB区间 B.BC区间
C.BD区间 D.DE区间
解析:选C 旅程在200 km以下,高速公路拥有优势;旅程超过了1 000 km,客运飞机表现出快速、便捷的优越性;BD区间属于高速铁路的优势区间。
图1、图2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图1与图2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④ D.丁—③
3.下列贸易中,选择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乙
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
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
D.集成块:硅谷—渥太华选④
解析:2.A 3.B 第2题,从图1中可知甲的运输方式运速最快,运量最小,应为航空运输;乙运输方式的运速和运量都较大,应为铁路运输;丁运输方式的运速最慢,运量最大,应为水运,由此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从图2中可知①运输方式的运费最高应为航空;②运输方式在短途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公路;③运输方式在中程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铁路运输;④运输方式在远程中运费最低,应为水运,综合分析可知A正确。第3题,天然橡胶从泰国运到上海应选择海洋运输(水运);铁矿石从澳大利亚运到中国也选择海洋运输;鲜花从荷兰运到美国应选择空运;集成块从硅谷运到渥太华应选择空运。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截至2015年11月11日24时,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为912亿,再创新高。而中国的双十一也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网购盛事。
网上营销过程中,买家和电子商务公司体现的地域联系方式是什么?与传统的售货方式相比,网上营销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电子通信。减少了营销环节和销售成本,促进了产品技术革新和升级换代,减弱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邮政通信与电信通讯的区别
通信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类,它们的主要业务有较大的差别。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通 信
邮政通信
电信通信
主要载体
交通工具
电磁系统
主要业务
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
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主要特点
点多、线长、面广
准确、迅速、方便、保密
网络组成
邮局和邮路
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影响
因素
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地形障碍
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
二、商业贸易
商业
项目
内容
概念
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环节
收购、调运、储存、出售
分类
商业(对内商务)、贸易(对外商务)
意义
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商业与城市
关系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表现
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的经济实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发挥,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条件,商品流通网络是联结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纽带,大、中、小城市就是这些纽带上的关节点,在流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贸易
内容和形式
商品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影响和意义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联系增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天津高考)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 )
A.商业网点密度的加大 B.商业区的规模扩大
C.商业流通环节的增加 D.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解析:选D 网购实际上是虚拟商业网点取代了实体商业网点,增加了流通量,但不会增加商品流通环节,也不会加大商业网点密度和促进实体商业区的规模扩大。商品流通量增大只是促进了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2~4题。
2.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3.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4.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解析:2.A 3.D 4.A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公司总部完成的主要有设计、采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环节。提供面料和加工分别是由面料厂和制衣厂完成的任务,送货上门是由仓储中心和配送仓库完成的任务,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主要是设计环节,故选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公司与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和配送仓库的联系都是通过实时信息流来完成的。销售也是通过仓储中心和配送仓库与消费者进行联系,消费者订购衣服也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没有通过传统的大型服装超市、服装专卖店和代理销售商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网络,故选D。第4题,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面料厂和制衣厂要考虑原料和劳动力等因素,仓储中心要求交通便利,配送仓库针对消费者来布局,相比而言,配送仓库更灵活机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古代扬州,满城丝竹,如烟如画,四处风景。
扬州因何而兴?如此繁华似锦的古城,近代为何走向衰落萧条的呢?
提示:扬州处在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靠转运。商贾云集,贸易频繁,城市繁荣。近代由于大运河的北段淤塞,东面海上运输的发展,西面京沪铁路的建成,南北客货流的流通不再经过此处,城市衰落。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1990年的武汉城市形态
[信息获取]
(1)武汉市早期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早期城市应是沿河呈带状分布。
(2)公路、铁路的修建,使武汉城市形态从单一到多方向,从内聚到沿公路、铁路呈放射状发展。
(3)导致武汉城市形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武汉城市形态变化的原因是铁路、公路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变了单一靠水运优势形成的沿河扩展局面。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速度及形态的影响
[温馨提示]
(1)聚落空间形态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及交通运输条件、城市规划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2)平原地区聚落空间形态与河网密度的关系:
地势平坦开阔且河道较少的平原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 聚落往往是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1~2题。
1.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2.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有(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弯曲是为了联系更多的居民点。第2题,由图可直接读出,居民点多是沿河和交通线分布。
3.下列关于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路交通时代,城市一般沿河流呈带状发展
B.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沿交通轴发展
C.轮船时代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D.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解析:选C 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水路交通时代,城市形态受河流影响较大,多沿河呈带状发展;随着多种交通方式的出现,城市的形态开始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形式转变,综合交通更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随着越来越多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项目的入驻,CBD、新街口、中关村、望京、京水桥、东四环、回龙观等,这些地方将成为新的区域商业中心,也使得多中心的商业格局逐渐形成。
(1)图中的商业中心区选择有何共同点?
提示:都选在市区中心或街角路口处。
(2)这种布局有何优势?
提示: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消费人群。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运输变化
商业中心的变化
原 因
私人小汽车普及
距离不再是决定顾客商业行为的主要因素,道路通行能力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
驾车购物成为顾客商业行为的主要方式,移动能力、活动空间大大增强
高速公路建设,城郊快速道路网形成
发达国家的一些商业网点配置于城市边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高速公路或快车道便捷、省油
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
建筑密集、道路狭窄,交通受阻,用地紧张,停车不便
城市郊区交通运输布局改变
城市郊区化,要求形成商业中心
消费需求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近年,沃尔玛、好又多(诚达)、国美、苏宁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读图,完成1~3题。
1.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是( )
A.城市交通干道的左侧
B.城市交通干道的右侧
C.城市交通干道的两侧
D.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
2.图中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
A.商业的信息灵通 B.交通的通达性好
C.周围的居民多 D.外地的游客多
3.这种区位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
A.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B.为顾客提供最丰富的商品
C.有利于提高商品价格
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
解析:1.D 2.B 3.A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沃尔玛位于火车站附近,好又多位于嘉禾路、湖滨南路、厦禾路、莲前路干道的十字路口。第2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交通的通达性好。第3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人流量大,可以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4.右图是江汉平原某地村庄杂货部分布图(图中箭头越粗表示客货流量越大),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乡村商业网点的特点:规模________,密度________。
(2)图中杂货部的布局符合商业点布局的________原则。
(3)从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分析,杂货部A与杂货部B,经营规模可能大一些的是________,理由是什么?
解析:第(1)题,该地具有乡村商业网点分布的一般特点,即规模小、密度小。第(2)题,A、B两杂货部均位于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3)题,从箭头所指的客货流量来看,杂货部A处的客货流量大于杂货部B处,所以杂货部A处的商业规模大于杂货部B处。
答案:(1)小 小
(2)交通最优
(3)A A地客货流量大,B地客货流量较小(只相当于A地的一部分)。
读甲、乙两半岛位置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半岛所在国均出口较多的产品是( )
A.玉米 B.鲜花
C.石油 D.铜矿
2.将上述产品从乙半岛所在国出口到中国,最适宜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 B.管道
C.航空 D.海运
解析:1.C 2.D 第1题,甲、乙两半岛所在国分别是墨西哥和卡塔尔,两国石油资源都很丰富。乙半岛所在国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不利于鲜花和玉米的生产。第2题,卡塔尔的石油运往中国应采用海运(石油运输量大,海运价格便宜)。
读华北地区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图中聚落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河流分布
B.沿公路分布
C.沿等高线分布
D.邻矿产资源分布
4.聚落A的发展趋势是( )
A.南北延伸
B.东西延伸
C.东北—西南延伸
D.团状发展
解析:3.B 4.C 第3题,图中聚落大多分布在公路线两侧。第4题,聚落A沿公路线伸展,其走向为东北—西南。
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应该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性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该市场的最佳位置应该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A 6.B 第5题,最大的商业中心要求交通便利且接近大量的消费人群,故选在市中心甲处。第6题,专业性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大,应布置在交通便利且地价较低的地方。
读北京市建材商城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所示的北京市建材商城分布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三环路沿线,接近城区
B.五环路与放射状道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C.三、四环路沿线,有大面积停车场
D.居民小区内,方便日常购物
8.近年,北京市建材商城有向五环路以外扩展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分散城市功能 B.新建住宅区不断向外扩展
C.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D.城市外环道路的不断扩展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显示建材商城主要分布在城市环路附近,且主要分布于三环以外;建材商城建设需要考虑交通条件,同时要考虑占地广(地租因素)的要求;所以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第8题,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外部交通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建材商城也自然会向外扩展。
读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图中四点达到交易的概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甲、丁、丙
10.若要在图中新建立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9.B 10.C 第9题,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甲、乙、丙、丁四处分别为0.4~0.5、0.7~0.8、小于0.4、0.5~0.6。第10题,新的商业中心应该位于现有三个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吸引力最小的地区,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服务范围。
一、选择题
我国参与了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高速电气化铁路客运专线部分路段的建设。读图回答1~3题。
1.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国内主要的客运方式是( )
A.航空、铁路 B.航空、公路
C.铁路、水运 D.水运、公路
2.修建麦加—麦地那铁路的主要困难是( )
①降水少 ②风沙大 ③气温高 ④劳动力不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麦加—麦地那铁路运营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为信徒的朝圣活动提供便利
B.有利于当地的劳务输出
C.阻碍当地石油资源的开发
D.沿线将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解析:1.B 2.C 3.A 第1题,沙特阿拉伯沙漠广布,公路是其主要的客运方式,同时该地区晴天较多,大气能见度高,利于发展航空运输。第2题,降水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排除①;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劳动力丰富,排除④。第3题,麦加和麦地那都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伊斯兰教信徒来这里朝拜,修建铁路为信徒的朝圣活动提供了便利。
下图为北京城市轻轨某路段图。读图,回答4~6题。
4.北京修建城市轻轨铁路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善( )
A.交通状况 B.居民生活
C.城市环境 D.城市结构
5.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轻轨( )
A.运量大,占地广 B.噪音大、污染大
C.速度快、安全性高 D.成本高、整点准时
6.城市轻轨的建设最可能促使( )
A.沿线地带形成大型工业区
B.城市中心商务区迁至郊区
C.沿线站点附近商业网点聚集
D.城市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衰落
解析:4.A 5.C 6.C 第4题,北京修建城市轻轨铁路主要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第5题,城市轻轨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速度较快,安全性较高。第6题,城市交通发展影响商业网点布局,城市轻轨以客运为主,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城市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地区,不会因为城市轻轨的修建而外迁。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7~8题。
7.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负相关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如上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
解析:7.D 8.A 第7题,由图1可知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的关系既存在负相关,也存在正相关。由图2知,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第8题,由图1、图2分析可知,交通条件、市场条件是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该城市早期选址的有利条件与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因素。
(2)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市拟在右图所示①②地区分别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请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3)A市计划在周围地区建一旅游度假区。请简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城市早期选址和河流有关,河流有供水和航运等功能,由此可知该城市的形态受交通的影响明显。第(2)题,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需要广阔的场地以及便利的交通,宜布局在郊区;大型超级市场需要大量消费群体以及便利的交通。第(3)题,A市布局旅游度假区,可考虑附近的资源——大面积的沙滩。
答案:(1)水运便利,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交通。
(2)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便宜。大型超级市场:接近市中心,市场广阔。
(3)A市临近海洋,附近有大面积沙滩,环境优美。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早期的最重要因素是原料和市场。
(2)那时,原料和成品的运输费用在产品的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3)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也成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升后,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成为重要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
(1)原材料:如制糖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早期的钢铁工业等对原料的依赖性很高,布局在原料产地较为合理。
(2)市场需求:
①市场主要是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地区。
②产品不易长途运输或运输费用偏高的工业应靠近市场布局。
(3)运输条件:
①一般情况下,若其他条件相同,则运输条件较好的矿产资源会得到优先开发。
②现代便捷、多样的运输系统可大大降低运输费用,改变工业布局。
(4)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劳动力条件对于工业区位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劳动者的素质,二是劳动力成本。
(5)环境条件:好的环境条件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6)其他因素:如动力、政策、个人因素等。
[温馨提示]
在确定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要结合具体工业地区进行分析,如:
(1)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
(2)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而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原料导向型。
(3)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4)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属于市场导向型。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工业联系与集聚
(1)工业联系方式:包括产品之间的工业联系和“下上游”的关系。
(2)工业集聚:
①意义:节约运费、减少劳动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等,有利于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②主导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成因:工业的集聚工业地域。
(2)类型
(3)发展变化:
①工业地域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
②
三、世界主要工业区
1.分布: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域,特别是沿海的港口城市。
2.主要的工业区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建了一个新的人工环境。
2.不利影响:
(1)消耗大量资源,这些资源无节制地开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王先生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他准备再建一个服装厂。他手头有资金,有设备,他犹豫的是服装厂到底建在哪里更合适呢?
(1)你能为王先生服装厂的厂址选择提供哪些建议呢?
提示:服装厂所在地应该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应该交通便利并且消费市场广阔等。
(2)该服装厂属于哪种指向型工业?
提示:劳动力指向型。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分类
工业指向类型
原因及典型案例
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原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
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市场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动力(燃料)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能源;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工厂,早期的铁钢厂
动力(燃烧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劳动力的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技术(科技、教育)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科技进步,通过影响其他因素的发展变化共同影响工业区位
交通
方便、快捷、成本低l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三湾一海”
交通运输对工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发达国家交通发达,交通运输不再是重点考虑的因素
信息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
二、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区位选择要求
举 例
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厂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污染程度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厂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可设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
严重污染的工厂宜设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污染类型
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应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地区,工厂宜设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其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应尽量布置在河流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钢铁厂、火力发电厂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
根据工业区位选址的原则判断: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可从工业生产成本投入的角度加以判断,即所需的生产成本中投入越大,其主导地位越强。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比重最大者为其主导因素。如下图所示:
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消耗,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数量,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
为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选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优的地区。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①运输环节:
a.原材料运量大(如制糖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布局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b.产品运输要求高(如成品油)或产品不便于运输(如玻璃制品)或产品需快速上市(如食品厂),则布局于消费地,主导因素为市场。
②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多,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判断该地产业的主导因素。
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该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大兴安岭发展实木家具工业、大庆市发展石化工业都属于原料指向型,而北京发展实木家具工业、上海市发展石化工业都属于市场指向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右图为工业区位要素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布局在①地的工业部门可能是( )
A.电子装配厂
B.制糖厂
C.炼铝厂
D.精密仪表厂
2.某服装集团拟在此工业区投资建厂,最理想的布局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D 2.C 第1题,图中①地技术占主要地位,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选项中电子装配厂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制糖厂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炼铝厂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精密仪表厂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第2题,服装集团建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应布局在③地。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5题。
3.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4.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5.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解析:3.A 4.B 5.C 第3题,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具有短、小、轻、薄等特点,运输量小,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在全球寻求最优生产区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第4题,电子产品生产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我国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向我国转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第5题,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生产环节,附加值低,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值。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6.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应优先发展的大型工业是_________工业,属_________指向型工业。试分析该工业在此处布局的区位优势。
(2)图中乙处为服装、食品、自行车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运输便利 D.科技发达
(3)该城市计划在丙处建一个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简述在此处兴建电子工业园区的主要依据。
解析:第(1)题,分析工业的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角度去考虑。第(2)题,按性质可把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此类工业污染少或无污染,所以布局时可接近消费市场。第(3)题,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1)炼铝 动力 附近有煤矿、铝土矿和火电站,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动力丰富;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临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
(2)B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环境条件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四十多年前,十堰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荒凉小镇。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集团)在此设立,十堰获得飞速发展。今天的十堰,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汽配企业,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东风公司十堰基地现有各类专业厂28家,全市与东风公司配套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200多家。
为什么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十堰集聚?
提示:可以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工业联系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的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信息联系三种形式。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是指没有生产上投入—产出关系的工厂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的现象,这些工厂间仅仅存在空间联系,不存在投入—产出联系。各种联系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如下表所示:
工业联系类型
特点
表示形式
生产上的投入—产出联系
加工过程在先的工厂为加工过程在后的工厂提供原料或半成品
―→―→
―→
不同工厂共同为另一工厂生产零部件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以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等
信息联系
工厂之间有信息交流
二、工业集聚的主导因素
集聚因素
集聚地区
集聚目的
举 例
利用廉价劳动力
在廉价劳动力集中的地区,或有传统工艺技能的地区,或科技人员密集的地区
共同利用人力或技术优势
沿海地区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箱包等多种工厂
利用交通枢纽
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
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上海宝钢;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利用资源
原料基地;同一个地区可能出产多种矿产资源,形成资源组合优势
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同时开发多种资源,有利于建立相关的配套工业
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利用能源
廉价能源产地(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
耗电多的大工业企业集聚,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
克拉玛依石油城
三、工业地域
1.基本工业地域
由一个或几个较大工业企业和若干中小企业集聚组成的工业群体形成基本工业地域。
基本工业地域可以划分为专业性工业地域和综合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工业地域类型
专业性工业地域
综合性工业地域
形成
以大型工业联合企业为核心,以某一个工业部门为主
一些企业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或资源优势,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形成举例
如以炼油和石化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炼油厂、乙烯厂、合成氨厂等诸多工厂形成的石油化学工业地域
如共同铁路专线、港口码头、学校等,各个区位指向相同的企业集聚或共同利用当地木材、药材、水电等形成电冶金、纸浆、制药等综合性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举例
上海金山石油化学工业区
辽中南工业区
2.新兴工业地域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制定了各种工业地域开发政策,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工业开发区,如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
新的工业地域
形 成
出口加工区
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港口、机场附近,或其他交通便利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地域,在区内提供基础设施和各种优惠政策而形成的
工业园区
一般以新规划的工业建筑为主体,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绿色空间,如我国的苏州工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一种规划建设的科学—工业综合体,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是紧密联系、逐步递进的,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近年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下图为 2010 年我国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产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技术和环境 B.人才和市场
C.劳动力和交通 D.优惠政策和资金
2.文化创意公司集聚的主要目的是( )
①加强信息交流 ②加强技术协作 ③降低运输费用 ④减少能源消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图中显示,该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较为集中,这些地区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人才众多,同时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第2题,文化创意产业运输量小,运输费用较低,同时能源消耗较少,因此③④错误。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下图,回答3~4题。
3.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D.降低运输成本
4.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析:3.D 4.B 第3题,从题图中瓶装水厂产品物流方向可以看出,瓶装水厂建于销售市场附近,接近市场,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D项正确。选址地都位于北方,在水源上不如授权地,A项错误。瓶装水生产的技术要求较低,所以B、C项所述内容不是瓶装水厂选址的主要原因。第4题,瓶装水厂的建设地区由于接受了转移的产业,从而增加了就业的岗位,且可以吸引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在该地集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洛杉矶雾霾之战
1958年,洛杉矶。连续3天雾霾之后,一位女士正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她准备呼吸一瓶由城外采取的新鲜空气。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1)图中反映的是什么污染?
提示:大气污染。
(2)为避免工业大气对城区的污染,其应如何布局?
提示: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 图表信息想周到 ————(教材P65图示)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信息获取]
(1)欧洲西部、中国—日本、北美三大工业区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且位于沿海地区。
(2)欧洲西部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资源;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多优良港湾;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3)中国东部工业区与欧洲工业区相比 ,在劳动力上有何优势、劣势?
提示:优势: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劣势:劳动力素质偏低。
(4)北美工业区形成条件与日本工业区相比有何优势?
提示:北美工业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或部门)
人类行为
结果
有利影响
合理利用资源、能源
创造出社会财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不利影响
对原料需求太多
能源、资源缺乏
废弃物大量排放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高新技术产业
固体废弃物
含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辐射物
辐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噪声
噪声污染,使人听力下降
传统工业
资源大量消耗
资源短缺
废弃物大量排放
环境污染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长江下游某市制造业空间构成的主要要素分布图,完成1~2题。
1.该市的化学工业园是我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化学工业园最有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③处 B.④处
C.⑤处 D.⑥处
2.图中开发区的分布反映出影响制造业的因素主要有( )
A.交通、环境 B.信息、科技
C.原料、能源 D.劳动力、地价
解析:1.D 2.A 第1题,石化工业对大气和水的污染较严重,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河流下游地区。第2题,图中开发区多位于城郊(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及交通线附近(可以减少运费、降低成本)。
3.读天津市全年风向频率图和天津市行政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天津市常年________风的风频最小,在天津市的总体规划中,将盛产海盐的汉沽区确定为化学工业区,是否合理?为什么?(原因至少说出两点)
(2)为了保证汉沽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少受污染的影响,你认为应该在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第(1)题,从天津市全年风向频率图上读出天津市全年最小风频的风为东北风。化学工业区的区位选择除考虑经济因素外,还要考虑环境要求。第(2)题,为了防止工业区污染居民生活区,一般在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答案:(1)东北 合理。①可以接近资源;②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③距其他城市有一定距离。
(2)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工业区位模式图的判读
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相关图形较多,牢固掌握工业区位原理、仔细研究各种工业区位模式图的特征,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常考图示]
1.柱状图
依据图示信息,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因素,即影响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如上图中甲为技术指向型工业、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丙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丁为市场指向型工业。
2.直角坐标图
依据坐标轴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如图1中②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多(人才与人员数量不同),为技术指向型工业;③工业的能源投入最多,为动力指向型工业;④工业的人才投入最少,即对技术要求不高,一般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图2中,棉纺织工业布局在A处比较合理。
3.多维坐标图
读准不同坐标的含义和数值的变化趋势,找出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图1中①工业能源投入比重约为70%,为动力指向型工业;②工业原料投入比重约为70%,为原料指向型工业;③工业劳动力投入比重约为70%,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图2中对应不同图例,模式一的科技因素约占40%,比例最大,为技术指向型工业;模式二的市场因素比例最大,为市场指向型工业;模式三的原料因素比例最大,为原料指向型工业;模式四的劳动力因素比例最大,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4.折线图
右图为工业化进程中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工业革命后,原料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所消耗的原料数量越来越少,可替代的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在工业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因此曲线①表示原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对工业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曲线②表示科技,其起伏表示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一直是影响工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曲线③表示交通。
5.分布模式图
依据图示信息,我国造纸工业多沿河分布,西部地区也有造纸工业的分布,总的来说是东多西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所以,造纸工业发达;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广东在我国南方,盛产甘蔗、竹,蔗渣、竹材等都可以用来做工业原料,所以,造纸工业发达。
6.工业发展模式图
这种图似乎较为复杂,信息丰富,需图文转换,获取关键信息。从图中可知,该工厂早期建在原料产地,后来向市场转移。从图中信息流和物流可以看出,早期物流是从原料地流向市场,后期只是信息流,因此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图示过程反映了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7.玫瑰图
根据玫瑰图中信息显示,可知①能源投入比重最大,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技术投入比重最大,为技术导向型工业;③受市场影响最大,为市场导向型工业;④劳动力投入最大,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演练冲关]
下图示意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工业部门可能是( )
A.炼铝、服装加工、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啤酒生产
C.汽车、造船、水泥生产
D.炼铜、奶制品加工、制鞋
2.下列城市中,发展以③为代表的工业部门的是( )
A.攀枝花 B.温州
C.北京 D.贵阳
解析: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①工业部门能源比重最高,为动力导向型工业;②工业部门原料比重最高,为原料导向型工业;③工业部门劳动力比重最高,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故选项D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判断,以③为代表的工业部门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我国温州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较多,如电子厂、玩具厂、制衣厂、五金厂等。
下图是某企业厂址与原料和产品运费的关系,等值线数值表示每万元产值的运输费用。读图完成3~5题。
3.该企业可能是( )
A.石油化工厂 B.家具厂
C.水产品加工厂 D.电子元件厂
4.从运输费用而言,该企业最佳厂址应选在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若在乙、丙两地设厂,其生产每万元产值的运输费用可能相差( )
A.680元 B.1 250元
C.1 840元 D.2 420元
解析:3.C 4.D 5.B 第3题,图中显示原料运费要远高于产品运费,则厂址应布局于原料地,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四个备选项中水产品加工厂是典型的原料导向型工业,故C项正确。第4题,依题意,原料和产品运费之和最小处是最佳厂址,经计算可知丁处每万元产值的运费小于1 000元,是四地中最少的。第5题,乙处原料运费为2 000元、产品运费介于400元~500元之间,则运费之和为2 400元~2 500元之间;同理可算出丙地运费之和为900元~1 400元之间。故两地运费之和相差值介于1 000元~1 600元之间。
雅戈尔集团将一种原产于我国云南山区、有“天然纤维之王”美誉的麻类植物改良后命名为“汉麻”。目前,雅戈尔集团的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国“汉麻”的种植、加工中心和“汉麻”纤维化产业示范区。据此回答1~2题。
1.雅戈尔集团在云南勐海建立“汉麻”加工的工业园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水平高
C.原料丰富 D.政策支持
2.该工业园区的建立对当地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②改变了地理景观 ③增加了就业机会 ④推动了旅游业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C 2.A 第1题,“汉麻”加工是原料指向型工业,当地是“汉麻”的种植区,所以建立“汉麻”加工的工业园区的主导因素是原料丰富。第2题,该工业园区的建立必然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①说法正确;当地成了全国的“汉麻”种植、加工中心,地理景观发生改变,②说法正确;园区的建立,增加了就业机会,③说法正确;该工业园区并不作为旅游景点,对推动旅游业发展作用不大,④说法错误。故A项正确。
下图中的数字代表不同工业部门。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字①代表的工业部门属于( )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劳动力指向型
4.下列符合工业部门④特点的工厂是( )
A.制糖厂 B.制鞋厂
C.家具厂 D.钢铁厂
解析:3.C 4.B 第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①投入科技比重大,应为技术指向型。第4题,④劳动力投入多,应该为劳动力指向型,四个选项中,制鞋厂为劳动力指向型。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5~6题。
5.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
6.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解析:5.C 6.D 第5题,图中信息表明,该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围绕制糖厂布局相关企业,而影响制糖厂的主导因素为原料。第6题,图中甘蔗来源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在制糖厂、纸浆厂、发电厂等第二产业间循环利用,第二产业生产的化肥等又被第一产业利用。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7~8题。
7.下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解析:7.D 8.B 第7题,由图可知,①、②、③、④类工业中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为15%、40%、20%、60% ,因此④地最有可能出现用工荒。第8题,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工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是不同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因此沿海地区用工荒,会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下图为某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工业属于乙类工厂的是( )
A.化工厂、炼油厂 B.电镀厂、皮革厂
C.发电厂、酿造厂 D.造纸厂、水泥厂
10.下列有关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各类都可以
B.④处各类都可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乙类
解析:9.B 10.A 第9题,乙类工厂为水污染工业,主要有电镀厂、皮革厂、造纸厂等。第10题,③处位于河流下游,远离城市市区,且冬、夏季风都不能把污染物带到城市市区,故③处可布置各类工业。
一、选择题
(全国丙卷)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解析:1.D 2.C 3.B 第1题,从材料可知,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因此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是利用当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区位优势,D项正确;越南不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因此A项错误;K企业总部位于杭州,纱线要运回国内加工,说明市场在国内,无论在国外哪里建厂都不是考虑市场因素,B项错误;美国经济发达,机械化水平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劳动生产率高,C项错误。第2题,此题易错选A项,注意材料中提到“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只要是在国外,原料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原料价格,A项错误;美国劳动力价格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因此B项错误;美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投资环境优越,C项正确;产品运至杭州,说明不是利用美国市场,D项错误。第3题,纺纱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且美国劳动力价格较高,纺纱业要想获取利润,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因此B项正确;作为纺纱厂原料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基本没有废弃物,即使工业技术水平再提高,原料使用量也很难降低,A项错误;运输量的多少取决于纺纱厂产量的多少,与工业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工业技术水平提高,设备费用降低,不只局限于美国,且设备费用不是纺纱厂的主导区位因素,D项错误。
一棵名叫“石化产业”的大树,撑起了上海金山区的发展。几大产业园依靠石化产业链拔地而起,创造上千亿的年产值;从上游到下游,几百家石化企业环环相扣,生产出上千种石化产品,遍及人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结合石油化工产业链示意图,回答4~5题。
4.上海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最主要的区位条件是( )
A.原料产地 B.市场广阔
C.交通便利 D.科技发达
5.石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上海金山工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石化产业链长,工艺复杂,上下游企业众多,集聚优势明显
B.石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其他的工业部门集聚
C.各种产业活动与石化产业的生产协作关系明显
D.商贸联系促进了金山区的石化产业发展壮大
解析:4.B 5.A 第4题,在上海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最主要的区位条件是其市场广阔。第5题,石化产业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形成连续的产业链,各工序或工厂之间的生产协作密切,聚集效益明显。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7.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8.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了对废弃物的综合作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6.A 7.B 8.D 第6题,上图显示该酒精厂主要是利用玉米发酵生产酒精,原料来源于农田,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废物的回收利用的用途主要是生产饲料与肥料,与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该厂址选择应临近原料产地即玉米田附近。第7题,由图可知,CO2的回收率为60%,即并未全部回收,故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大气保温效应。第8题,清洁生产并不是指实现无废弃物排放,而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制造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建,迄今,在印度“硅谷”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达4 500家,其中1 000多家有外资参与。据报道,1997~2005年,印度软件出口额从16.5亿美元猛增到2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5%。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科技中心。
材料二 目前一个争相建立中国“硅谷”(包括“光谷”)的热潮正在全国掀起,北京、深圳、广州、武汉、合肥、西安等十多个城市已经先后提出在今后几年内建成“中国硅谷”“华中硅谷”“西部硅谷”等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政策倾斜、加大科技投入等一系列措施。
(1)班加罗尔成为印度高科技工业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2)与北京相比,从区域位置角度分析深圳建设“硅谷”的优势。
(3)我国“硅谷”要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应承担哪些职责?
(4)你赞成争相建立“硅谷”的做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班加罗尔自然环境优越,高等院校云集,再加上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其成为高科技工业区。第(2)题,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众多。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对外联系方便,便于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输入。第(3)题,我国“硅谷”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需大学、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政府营造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制环境,企业需放眼世界,将企业做大。第(4)题,属开放性题目,只要理由充足,持哪种观点都对。
答案:(1)①自然环境优越。气候四季宜人,环境干净、整洁、美丽,空气质量好,符合精密制造业研究发展的要求。另外,由于环境、气候条件好,大批科技人才愿意前来定居,有利于吸引人才。②接近高等院校和科技发达地区。班加罗尔云集了印度许多名牌大学。③政府大力支持。
(2)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对外联系方便,便于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输入。
(3)大学、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政府营造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制环境;企业放眼世界,将企业做大。
(4)反对。理由:重复建设造成各种资源浪费;建立中国“硅谷”困难重重,特别是还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经济环境。(赞同。理由:加快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也称地域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
(1)中心商务区(CBD):
①位置: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
①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
②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
①特点: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
②类型
③分化
(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
②特点: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
(1)城市的功能分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中心商务区比重最小。
(2)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1)小城镇: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2)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了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
(3)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向外依次是居住区、郊区、工业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①表达方法: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②我国的城市等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二者并非成正比。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 km。它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近些年,上海又新建了一些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这新老建筑的融合,也恰恰是现代化大都市上海风貌的真实写照。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都市。
一个城市,除了像外滩这样的商业区外,往往还具有哪些功能区?
提示:工业区、住宅区。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具有多种功能区,且城市职能不同,其功能区的类型也相差很大,但一般城市均具有商业、工业和住宅三大功能区。关于这三大功能区的概况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区位
区位选择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带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
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生产运输成本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经济因素
地理位置(距市中心远近)
图示
功能区
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原因
距市中心越近,市场越大,地租越高,商业的付租能力越强
距市中心稍远,地租较低,住宅用地可达到付租要求,且方便居民上下班和购物
距市中心远,地租低,工业用地面积大,远离市中心可大大降低成本
交通通达度
图示
原因
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市中心是交通干线的会合处,通达度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城市外缘干线与环线会合处,通达度次之,形成地租次高峰
历史因素
原有土地利用状况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城市功能分区并非一成不变
社会因素
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影响住宅区的分布
行政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有可能促进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布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山东高考)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析:1.D 2.C 第1题,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交通道路沿线,故③为工业区;绿化区应布局在工业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之间,故②为绿化区;①远离城市中心,环境优美,且交通便捷,应该为别墅区。第2题,老城区受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等影响,其地租并不是最高的;由图可知,城市中心向东移动;由图可知,仓储式购物中心布局在交通便捷的火车站附近,并不位于中心商务区;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故选C。
右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环境极差 B.地价太高
C.交通不便 D.设施不全
4.③区域可能属于(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解析:3.B 4.B 第3题,①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第4题,③区域常住人口数量最大,为住宅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我们学校所在的小镇上每逢大集,届时南来北往的乡亲会聚在一起进行商品买卖。但我们的县城里却没有赶集日期,每天都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所述的现象?
提示:城镇等级不同,服务级别不同,服务范围不同。
(2)同一地区,县城的服务范围包含小镇的服务范围吗?
提示:包含。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
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
服务种类
少
多
更多
级别
低
高
更高
服务范围
较小(本县)
较大(各县乃至全省)
可扩展至全国
城市距离
小
较大
大
服务设施
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
除了有县城的一般职能之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
二、影响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产生的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劳动力条件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三、利用中心地理论解释城市等级体系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示解读: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正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但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正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比低级中心地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有低一级的中心地,低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较小;在低一级中心地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有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很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级中心的城市圈。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及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其有3个城市等级,省会、省辖市、县。第2题,根据图例,结合各个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要注意题干要求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B选项中扬州和无锡均为省辖市,具备同等的服务范围。
读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4.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
B.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
C.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
D.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
解析:3.C 4.D 第3题,由图示服务范围可确定甲、乙、丙三城市级别高低,甲>乙>丙,所以其服务职能也应由高到低为甲、乙、丙。第4题,在理论上服务区相互嵌套,但是随着发展也会发生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经典母图]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在判读地租曲线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围形成工业区。上图主要体现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地租的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是正相关,地租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常见变式图]
1.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等值线图,地租数值由里向外减小,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判读的时候要注意三读: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二读密度(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三读凹凸(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
2.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此图形象地说明了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地租的影响,在通达度高的地方城市地租高,像市中心、城市环路的边缘,交叉路口等地,这些地方一般布局商业区。
[演练冲关]
经济因素是市场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下图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读图完成1~2题。
1.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地租分布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2.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地租等值线沿交通线向外凸出,说明交通对地租有重要影响。第2题,该城有两个中心区域,大型超市应位于商业中心,故在③处最好。
北京奥运村位置在朝阳区北部,该地区是房价上升最快的地区之一。下图为某年8月北京房地产等价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房地产等价线分布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①等价线由中心向外均匀递减
②单位距离内朝阳区降幅大,海淀区降幅小
③单位距离内丰台区降幅大,朝阳区降幅小
④市中心房价最高,由中心向外逐渐递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有关影响图中房价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
A.只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B.房价最高区域工业活动愿意支付的地租最高
C.从市中心向外、向南房价升值最快
D.北嘉苑比南丽城房价高是由于环境质量好,靠近奥运会主会场
解析:3.D 4.D 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房地产等价线分布规律表现为:市中心房价最高,由中心向外逐渐递减;等价线由中心向外扩散不均匀(单位距离内丰台区降幅大,朝阳区降幅小)。第4题,南丽城房价4 000元/m2以下,北嘉苑房价6 000元/m2以上;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盛行西北风,风速大,北嘉苑位于上风地区,空气质量较好;由于奥运会主会场在朝阳区北部,使得该地区有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便利的交通、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对房价高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图为北京市某区域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的类型为( )
A.高级住宅区 B.历史文化区
C.中心商务区 D.科教文化区
2.影响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看,该区域为北京故宫俯瞰图,该功能区主要是历史文化区。第2题,图示景观是在历史基础上传承发展的,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因素。
读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 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 D.接近居住区
4.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
A.高速公路 B.市中心
C.运河 D.机场
解析:3.B 4.A 第3题,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主要沿运河分布。传统工业的运输量大,靠近运河,交通便利,运费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第4题,新工业区特别是高新技术工业区,产品需要及时运到消费市场,所以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一般靠近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城市新工业区位于高速公路附近。
下图为某假想地域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高等级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城市及其服务职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摩托车 ②—小汽车 ③—高级商务车
B.③—中小学 ④—大学 ⑤—中小学
C.④—银行 ⑤—信用社 ⑥—股市
D.⑥—电影院 ⑦—录像厅 ⑧—歌剧院
解析:5.C 6.A 第5题,城市等级的提升主要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③交通最便捷,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高等级城市。第6题,图中城市的等级高低与其所处的交通位置有关,交通越便捷,城市的级别越高,服务功能越强。
下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 )
A.仓储物流中心 B.高档住宅小区
C.中心商务区 D.休闲度假区
解析:7.D 8.A 第7题,石化厂(④)位于河流下游和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第8题,该城市东南部靠近交通线,又有造纸厂,不适合发展高档住宅小区、中心商务区和休闲度假区,适合建仓储物流中心。
右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A.a B.b
C.c D.d
10.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
A.u和s B.u和t
C.v和s D.v和t
解析:9.D 10.B 第9题,一般等级越高的城市,在区域中数量越少;图中d代表的城市数量最少,级别最高,可能是省会城市。第10题,距离越近,到达频率越高,甲区域距离u城市最近,故到达频率最高;s是省会城市,与地方城市联系密切,所以甲区域居民到达的机会较多,而t城市为一个孤立的城市,且在甲与s之间有一个距甲较近的与t同等级的城市,故甲区域与t之间联系松散。
一、选择题
(江苏高考)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完成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1.D 2.A 第1题,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以选D项。第2题,东京是北宋都城,是全国的行政管理中心,故选A项。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和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表示住宅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2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C 4.A 第3题,乙功能区在市中心占地比重最高,为商业区;丁功能区在城市外缘占地比重最高,为工业区;丙功能区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为住宅区。第4题,乙功能区为商业区,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其付租能力变化最快。
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市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完成5~6题。
城镇
教育设施水平
星级酒店
汽车交易市场
大型综合超市
地铁里程
甲
高中2所
0个
0个
2个
0 km
乙
国家重点大学26所
160个
58个
318个
440 km
丙
一般大学2所
4个
1个
16个
0 km
丁
国家重点
大学4所
72个
33个
274个
236 km
5.表中城镇等级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丁、丙、甲
6.四城市中,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D 6.B 第5题,城镇等级越高,教育设施水平越高,星级酒店数量、汽车交易市场和大型综合超市越多。第6题,IT产业对科技水平要求高,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国家重点大学最多的城市。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7~8题。
7.该地区( )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8.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解析:7.A 8.D 集市就是一个小区域的中心地。因为需要的门槛人口较多,而附近的居民人口数达不到,只能
采取时间上积累的方式,等达到足够的“人口数”之后才能形成市场。①地集市的周期为3天,其他六地的周期为10天,故①地服务范围大,功能较齐全,级别较高;其他六地服务范围较小,功能较少,级别较低。图中七地集镇级别分为两级。①地成为集市,是因为附近的居民有购买的需求,集市的周期长短和规模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①地不能每天成为集市,是因为其位于我国西部平原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
二、综合题
9.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X、Y、Z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B虚线地租水平变化特征的是( )
(3)假如你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将在该城市的a、b、c、d四个地块中选一处建设高级住宅区,你认为哪一块最合适,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功能区的特征及分布回答。第(2)题,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市中心交通便捷程度最高,地租水平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的干道与街道的交会处,地租水平较高。第(3)题,高级住宅区往往与文化区为邻,地势较高,环境较好。
答案:(1)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2)B
(3)d。d地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噪声污染少;靠近河流,且在河流上游。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
(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
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
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二、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上海高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1.D 2.B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上述材料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如下表所示:
城市建筑
表 现
原 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市
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的不同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的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解析: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西关大屋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趟拢门,以及独特的布局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大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地域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1.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亚的印度河谷地在城市建筑风格、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时代
B.地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
C.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地点
D.地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同之处
解析:选B 地域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形成要受到地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2.下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4.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B.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山水城市”
C.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在城市发展历史较短的美国、法国,大城市的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
解析:选C 欧洲城市由于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已形成,市中心很少建现代化高楼;上海市临海、临河,属于临海城市;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解析:5.C 6.A 第5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第6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读图,回答7~8题。
7.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解析:7.B 8.D 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9~10题。
9.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1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解析:9.A 10.B 第9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10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一、选择题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2.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解析:1.A 2.D 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
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 km2,其中浦西1.35 km2,这里原有大片厂房及部分民居。结合地图,完成3~4题。
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该主题最为吻合的是( )
A.同心圆 B.扇形
C.多核心 D.田园城市
4.园区内场馆林立,建筑风格迥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 B.经济
C.文化 D.政策
解析:3.D 4.C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即未来的田园城市。城市的建筑景观能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读图,回答5~6题。
5.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6.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5.B 6.C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显,皇宫建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东京早期的城市建筑对现代城市格局的影响体现的是历史原因。
古人盛赞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此回答7~8题。
7.“泉城”为济南的别称,该名称源于( )
A.黄河流经济南 B.泉水众多
C.大明湖 D.小清河
8.最能体现“泉城”特色的城市建筑物是( )
A.众多的高架桥 B.山东大厦
C.泉城广场的泉标 D.八一立交桥
解析:7.B 8.C “泉城”源于济南泉水众多。泉城广场的泉标最能体现泉城的含义,体现泉城地域文化特色。
二、综合题
9.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2)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西北平顶土拱与干旱气候等。
答案:(1)江南水乡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草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
内涵
人口的集中过程
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
地域的转换过程
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温馨提示]
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与工业
化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
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
城市人
口变化
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
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温馨提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
(2)共同特征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
表现
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
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发达国家
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中国的城市化恰如一个“早熟的儿童”。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已人口过半,城镇化战略清晰而坚定,但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时间紧迫和世界局势复杂,中国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这一历史必经阶段。
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提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世界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 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向
初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加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慢
快
发展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人口比重
大
小
发展趋势
逆城市化
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结果
①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②出现城市群;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郊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1.B 2.B 第1题,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占地面积明显扩大。第2题,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交通拥堵等。
(浙江高考)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4.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析:3.A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都出现负增长,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正确;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呈减少趋势,B错误;Ⅳ阶段后,费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转负,说明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从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大致由-0.8%变为-0.3%,只能说明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迁出的数量变小,而不是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第4题,波士华城市带作为世界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交通已比较完善,A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前期由于污染严重,人口向外迁移,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口逐渐回流,B正确;美国人口政策在1970~2008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C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主要是人文因素,而不会是自然环境,D错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理想城市模型
[信息获取]
本图展示了理想城市模型的组成,它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相互作用作为城市存在的根据,城市功能分区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目标。
(1)工业区、居住区分布在城市中心周围,市中心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各功能区组成相对独立、工作和生活居住相互平衡、各类设施完善的城市地域结构。
(2)在理想城市模型中,城市绿地有什么作用?
提示:在理想城市模型中,城市绿地显得尤其重要,楔形绿地可将清凉的风、新鲜的空气引入城市,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功能日益增强,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同,因此,除了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外,各国解决城市问题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问题
表现
原因
整治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①生活燃煤排放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不合理
公交优先,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有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
发达国家:中心区空房过多,逐渐衰落,有贫民窟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通过再城市化,实现城市复兴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1.C 2.A 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3.D 4.B 第3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4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城市化示意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然后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据此,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演练冲关]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P、M、N D.N、M、P
解析:1.C 2.A 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知,城市化的速度是由慢→快→慢,故M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P为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N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孟加拉国处于M阶段,中国处于P阶段,英国处于N阶段。
(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3.B 4.A 第3题,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第4题,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9.09%提高到53.73%,累计提高了14.64个百分点。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B.城市人口总量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城市用地规模
2.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指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C.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解析:1.C 2.B 第1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城市化指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B项正确。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C项错误。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D项错误。
(四川高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3~4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3.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4.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3.C 4.D 第3题,解题关键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由此可判断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4题,从我国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来看,城市用地不断增加但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主体部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增加,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属于人口迁移。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面积下降。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5~6题。
5.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6.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解析:5.B 6.D 第5题,关键是掌握城市绿化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第6题,人工草地更接近地下水,若给人工草地使用杀虫剂,杀虫剂会沿草根向地下下渗污染地下水。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回答7~8题。
7.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8.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解析:7.A 8.B 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甲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水平都较高,因此城市化水平最高;乙区域人文城市化水平较高,景观城市化水平低,总体发展指数较低;丙、丁两区域总体指数为负值,说明城市化水平低。第8题,图中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高,说明该区域人口素质较高,人文城市化水平较高;但该区域景观城市化指数低,说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所以在今后要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它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的特点,即由于城市远郊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下列国家中,“城市蔓延”现象普遍存在的是( )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新加坡
10.“城市蔓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
A.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
B.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C.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D.土地利用率降低
解析:9.C 10.B 第9题,美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低,“城市蔓延”现象较为普遍。第10题,由于城市功能区较分散,建筑物密度低,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
一、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2007年至2050年期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2.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解析:1.B 2.D 第1题,2007年至2050年城市人口比世界人口多增加的6亿人,主要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4.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解析:3.C 4.B 第3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4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6%和26%,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5.A 6.A 第5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6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读下图,回答7~8题。
7.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
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
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
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
8.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发展城市道路 ④完善排水系统 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解析:7.B 8.D 第7题,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因此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小。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少,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曲线上升趋势。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降雨损失量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因此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解答的方法技巧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1.在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往往会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导致失分。
以污染类问题的分析为例,如下所示: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2.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解析:1.C 2.B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增长方式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矿渣生产水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媒体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许多内地城市的自来水水质合格率较低,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据此回答3~5题。
3.导致某些城市自来水水质不达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
B.自来水的加工处理工艺落后
C.如今的人们对自来水的检测标准高
D.人们的环保要求提高
4.下列不利于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的现象是( )
A.封山育林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C.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D.实施清洁生产
5.面对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下列哪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
①家庭中利用洗菜水冲厕所
②城市建设集雨设施
③园林绿化中多建大型草坪
④开发利用中水
⑤利用自来水冲洗车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解析:3.A 4.C 5.D 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这成为许多地区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第4题,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往往位于山区,封山育林、发展生态农业及清洁生产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净化水质;但大量发展水产养殖,会产生一定的水质污染现象。第5题,草坪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水,利用自来水冲洗车辆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
过去的100 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
2.主要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
(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间接后果:
①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②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③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易误警示]
全球气候变暖只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不利影响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被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
(1)影响人类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2.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而形成。
(3)危害: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温馨提示]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
①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②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酸性气体扩散;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 km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 m。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2)冰川快速融化对本地区和全球造成哪些影响?
提示:本区域可能产生滑坡、泥石流和洪涝等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全球变暖的成因
1.自然原因:地球当前正处于比较温暖的时期。
2.人为原因:
(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
(2)毁林,导致对CO2的吸收量减少。
二、全球变暖的后果
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三、解决全球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大气中以CO2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需针对人为原因采取应对措施。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借助关联示意图理解记忆全球气候变暖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 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2题,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3.读下面两幅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大气中人为产生的CO2排放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
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
材料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
(1)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
(3)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起世界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例如对中纬度温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__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了CO2浓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及不同国家CO2排放量不同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造成的危害。要充分利用图示及资料,对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结果及治理措施加以分析归纳。
答案:(1)随着大气中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O2含量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造成大气升温
(2)矿物能源 森林
(3)降水和干湿状况 经济结构 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4)发达 发展中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
(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
提示: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防止过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对人和生物造成伤害。
(2)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会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二、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2.参与国际合作。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据此回答1~3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3.近年来我国西藏地区的人们越来越注意护肤霜和墨镜的使用,特别是在每年的春季,更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由当地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臭氧层空洞区,可防止紫外线伤害皮肤和眼睛
C.为防止酸雨伤害皮肤和眼睛
D.为防寒而用
解析:1.B 2.C 3.B 第1题,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命起到保护作用。第2题,臭氧层的空洞主要出现在南北极附近和青藏高原上空,南极上空最为严重。第3题,西藏地区每年春季存在臭氧空洞,致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人们涂护肤霜和戴墨镜是为防止紫外线对人的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天不下雨人盼雨,天若下雨人怕雨”。整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都已处在酸雨的危害之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瑞典、丹麦、波兰、德国以及北美的加拿大等国的酸雨pH值多为4~4.5。
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由于酸雨损失严重,他们却要求英国等西欧国家赔偿,原因是什么?
提示:英国等西欧国家排放的酸性气体,借助西风到达北欧,形成酸雨,北欧的酸雨主要来自英国等西欧国家。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世界主要酸雨分布区
[信息获取]
(1)分析世界酸雨危害严重地区的共同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人为原因:工业发达、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2)该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危害是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酸雨的成因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其形成原因如下图所示:
二、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分析某年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完成1~3题。
观测日期
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臭氧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2月16日
111
77
20
99
138
3月2日
61
32
19
39
105
3月16日
32
19
31
22
500
4月2日
56
32
49
79
260
4月16日
18
21
32
40
324
5月2日
37
25
51
44
76
1.上述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污染物是( )
A.臭氧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2.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首要污染物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 )
①冬季燃煤取暖 ②汽车尾气排放 ③北京春季干旱 ④冷锋活动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为降低以上首要污染物,北京市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使用私人汽车
B.控制城市发展速度
C.减少城市人口数量
D.大力开展绿化工程
解析:1.B 2.B 3.D 第1题,酸雨的形成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有关。第2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观测时段内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这是由于观测时间是在北京的冬春时节,此时气候干旱,且多大风,造成地面尘埃多。第3题,大力开展绿化工程可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
解析:1.D 2.A 第1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第2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4.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3.D 4.B 第3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第4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此现象的成因与下列哪一现象的成因相同( )
A.瑞典的无鱼湖
B.夏季购买防晒霜的人越来越多
C.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城市正午空气质量好于清晨时的空气质量
6.为保证城市拥有良好的大气环境,河北省某城市市长调整了下列工业部门,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将化工厂迁至城市的东北远郊
B.将钢铁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远郊
C.将酿造厂迁至城市的东南近郊
D.将火电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近郊
解析:5.A 6.C 第5题,云南某地大理石雕像“面目残破”是酸雨造成的。瑞典的湖泊,鱼类死亡的原因也是由于酸雨造成的。第6题,河北省某城市夏季多吹东南风,把酿造厂迁到城市的东南近郊不合适。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正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冰川运动 D.全球变暖
8.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7.D 8.B 图中显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新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API”的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API)的形势报告检测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据此完成9~10题。
9.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无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10.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解析:9.A 10.B 第9题,由题干可知,API指数的高低反映了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酸性气体等的浓度大小,晴朗无风的天气,大气交换差,这些物质不易扩散,往往会使浓度增高。第10题,每年北方春季因干旱多风,形成沙尘暴,使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高。
一、选择题
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完成1~2题。
1.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2.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1.B 2.C 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气象局联合下达了关于对47个重点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日报的文件,空气质量与预报必测参数暂定为二氧化硫(SO2)日均浓度值、二氧化氮(NO2)日均浓度值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值。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表是我国南方某城市3月2日~5日PM2.5监测数据,根据材料回答3~4题。
项目
时间
PM2.5日平均值/(μg/m3)
PM2.5最高值
最高值/(μg/m3)
出现的北京时间/h
3月2日
144.79
165.85
4
3月3日
117.59
152.4
8
3月4日
75.52
93.56
8
3月5日
115.55
218.38
5
3.根据表中所给资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PM2.5最高值出现时是因为汽车尾气此时排放量最多 ②PM2.5最高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是因为大气中出现逆温现象 ③4日PM2.5日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日风力较大 ④4日PM2.5日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日近地面湿度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若我国某城市PM2.5值偏高,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倡市民积极晨练,增强体质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理论值偏低
C.直接用GIS对市区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D.工矿企业大多分布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
解析:3.C 4.B 第3题,从表中可知日出前后PM2.5出现最大值,原因与逆温有关,4日风力大,PM2.5含量小。第4题,PM2.5偏高,对太阳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理论值偏低。
随着“全国大米市售抽查样品10%镉超标”的新闻引发热议,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镉、铬、铅、汞等。据此完成5~6题。
5.在苏南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几乎难以找到一块合适的有机田,苏南地区土壤大多重金属超标。重金属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是( )
①矿山废水污染 ②工业污染 ③农药污染 ④生活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B.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C.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D.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解析:5.A 6.C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包括镉、铬、铅、汞等,它们主要通过矿山废水污染、工业污染和农药进入土壤。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应尽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能见度小于10 km的现象叫霾。下图为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由图可知,以下关于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地区霾日数均为夏季多于冬季
B.三个地区霾日数均为冬季多于夏季
C.三个地区霾日数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8.由图可知,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春季降水最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最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最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最多
解析:7.C 8.D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三个地区的霾日数差异最大。第8题,河北冬季霾日数季节差异较大,冬季霾日数明显比夏季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燃煤取暖。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导致A周边地区沙尘暴常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A周边地区沙尘暴现象的出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B地区酸雨现象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A地区为我国内蒙古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开垦及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化现象严重;而且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沙尘暴现象。B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易产生酸雨。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黄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其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降水少,春季风力强
(3)退耕还牧,植树种草。
(4)该区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且降水较丰沛,易形成酸雨
(5)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中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转变观念
1.需要转变的观念
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
2.意义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二、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
(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3)政府行为的调整
①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②预防污染为主,严控污染发生;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④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⑤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管管理;⑥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⑦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⑧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2.市场行为
(1)市场行为的主体一般是企业,企业行为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市场行为的调整
①实行科学管理;②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③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④企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⑤统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
3.公众行为
(1)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公众行为的调整
①减少过度包装,倡导俭朴生活;②积极参加环保活动;③选用环保产品;④实行垃圾分装;⑤普及环保知识。
三、加强国际合作
1.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2.原则:《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有的同学认为“赠送贺卡、使用一次性木筷或纸巾等不是什么大事,我不用别人照样用,厂家照样生产,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所以该用还要用。”
你如何对待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保护环境是地球上的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应从我做起,免赠、少赠贺卡,免用一次性餐具,选择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改变挥霍浪费资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自觉抵制盲目的高消费,克服铺张浪费行为。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传统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区别
观念
传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观
发展就是经济增长,GDP是唯一衡量标志
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追求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技进步
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其价格只反映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忽视资源本身的价值
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环境观
只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忽视自然环境的价值
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伦理道德观
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是使万物臣服的精灵
人类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消费观
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工业化起飞阶段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 )
A.发展观 B.环境观
C.伦理道德观 D.消费观
2.可持续发展要靠公众行为的调整才能得以实现,下列属于公众应该做的事情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等
解析:1.B 2.C 第1题,工业化起飞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的保护。第2题,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和使用一次性物品属于传统的消费观;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注射器必须使用一次性的,不能绝对化,安全第一。
两名小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完成3~4题。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实施清洁生产
C.选购绿色产品 D.公众认识和参与
4.做到既能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制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解析:3.D 4.B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烧烤是一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饮食文化,简单地淘汰或取缔是非常可惜的。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能规范经营,但是没有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进行治理。目前,烧烤摊点用的燃料基本上是污染程度较大的烟煤或木炭,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是非常好的一种措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1)大量使用塑料袋会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消耗大量资源。
(2)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减轻这种危害?
提示:作为公众个人应该自备菜篮子或布袋购物,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三种行为
社会行为
政府行为
市场行为
公众行为
含义
概念
国家的管理行为
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行为主体
国家及其各级的各种组织机构
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人等
公众
行为举例
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消费、居家休闲、旅游
环境效应
其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公众造成的环境问题比重增大,加剧了固体废弃物污染
调整行为
目标
依靠政策、法规、机制保障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调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举例
落实环保法律;建立环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税费征收;计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预防为主,严控污染发生;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发展环保产业
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清洁生产;科学管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
选用环保产品;垃圾分装;减少过度包装;倡导俭朴生活;参与环保活动;普及环保知识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项目
含义
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工业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即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以生态经济效益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一旦出现了环境问题,又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2.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但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至今依然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污染源。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
A.河南 B.广西
C.黑龙江 D.山东
2.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资源 B.技术
C.水源 D.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3.关于该产业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D.该产业链中,主导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解析:1.B 2.D 3.C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利用甘蔗制糖,而甘蔗生长需要较多的热量与水分,所以它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四个省区,只有广西位于我国的南方,所以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广西。第2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影响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限制因素不是资源、技术与水源,而是人们的观念和政策。
第3题,该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4.“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在基本解决农村生活能源来源问题的同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各类生态农业模式中,“四位一体”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读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气体);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生产提供__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1和2中,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3)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掌握以及生态农业在我国推广和实施的意义,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应该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回答。
答案:(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料(能源) 有机肥料
(2)生产过程2
(3)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解析:1.D 2.C 第1题,当地用冰雪融水灌溉作物,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①为水窖集雨。种苗培育属于农业技术研发。作物秸秆经过②用于畜禽养殖,应为饲料加工。沼气是能源,③应是供暖。沼渣用于作物种植,④应是肥料。⑤进入沼气池,是作物种植的废弃物。第2题,该园区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小农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故C项正确。
读传统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B.图乙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图甲模式有利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图乙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4.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
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解析:3.D 4.C 第3题,图甲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图乙表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第4题,不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使用将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读我国某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表示的事项依次为( )
A.市场、环境、自然资源、环保体系
B.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
C.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
D.自然资源、市场、环境、环保体系
6.关于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③拥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
④依托海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B 6.D 第5题,读图可知,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故B项正确。第6题,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中的企业有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源通过海运、陆运从外地运入,不接近原料产地;生产过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依托海港,运入原料,运出产品。故D项正确。
用普通水龙头,捧水方式洗脸,半分多钟,洗脸用水量为6 kg左右,而用节水水龙头,同样方式、时间,平均用水量仅为1 kg。据此完成7~8 题。
7.材料中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 )
A.开源 B.节流
C.净化 D.淡化
8.下列生活方式中同上面类似的是( )
A.用淘米的水来洗菜
B.用淡化后的海水来做饭
C.采用大的淋浴喷头
D.利用未经净化的工业废水来洗衣服
解析:7.B 8.A 本组题利用生活中的新型生活用具,考查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节水水龙头将洗脸的用水量减少,起到了节水的目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用淘米的水来洗菜、用节水马桶等。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10.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A.减弱噪声 B.绿化环境
C.保持水土 D.减少酸雨
解析:9.A 10.D 第9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发电厂的废渣可用作生产砖瓦等建材的原料。第10题,该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脱硫处理,减少了酸性气体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
一、选择题
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2.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A.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B.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C.减少废料
D.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解析:1.A 2.A 第1题,清洁生产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根本在于生产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处理。第2题,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的优点。
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3~4题。
3.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4.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3.B 4.C 第3题,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南方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第4题,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避免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
1楼养鱼,2楼养猪,12楼种植西红柿……垂直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业环境,通过垂直农场的自循环体系生产农副产品,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新鲜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读图,回答5~6题。
5.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际的关键因素是( )
A.粮食需求 B.气候变化
C.技术水平 D.劳动力数量
6.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
②减轻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
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5.C 6.D 第5题,据题可知,该农业模式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因此其由概念走向实际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第6题,垂直农业主要生产农副产品,因此,对谷物生产的影响不大。通过稳定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垂直农业发展向高处延伸,有利于节约土地,降低生产成本,但对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会增加。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而研究环境技术效率对其是十分有益的。下表中通信行业环境技术效率为1,说明该行业实现了产业增长与资源少投入、污染低排放的理想水平。下表为1999~2007年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测算结果。据此回答7~8题。
年份
行业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纺织业
0.46
0.48
0.45
0.53
0.54
造纸业
0.37
0.35
0.34
0.38
0.39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0.47
0.46
0.48
0.67
0.87
通信业
1
1
1
1
1
轻工业平均
0.63
0.62
0.60
0.65
0.69
重工业平均
0.55
0.59
0.61
0.71
0.74
制造业平均
0.60
0.61
0.61
0.67
0.71
7.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国家特别重视轻工业发展
B.2005年是轻重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转折点
C.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就是污染的转移
D.制造业正在朝着“理想水平”方向发展
8.下面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是( )
①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②发展公共交通 ③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④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7.D 8.C 第7题,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逐年增大,趋向于1,表明实现了产业增长与资源少投入、污染低排放的趋势。第8题,①④不能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二、综合题
9.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材料二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
材料三 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读柴达木盆地示意图,指出图中字母A、B代表的地理事物。
A矿产地是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山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
①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②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生态农业是发展的八大循环体系之一,这里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地理事物的名称是基础,对记忆的要求高,注意积累。第(2)题,甲和乙工业部门根据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可做出判断;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可结合图中及所学知识做出回答。第(3)题,该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要结合该地区特点来合理安排。第(4)题,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阐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1)察尔汗 祁连
(2)①电力工业 建材工业 ②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的循环经济原则。
(3)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
(4)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灌溉水源是制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2)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2)环境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毁林开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3)人地关系:不协调,但产生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2)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温馨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也不断变化。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
①全球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变,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②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定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容
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即代际公平
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内涵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共同性原则
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
该观点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提示: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个发展时期,各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特点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史前文明时期
极为低下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增大了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工业文明时期
极大地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先后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史前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1.A 2.C 此思想形成于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右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3~4题。
3.“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4.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3.B 4.C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1)当前的环境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作用
内容和要求
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 容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人类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解析:1.D 2.C 第1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第2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3~4题。
3.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 ……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 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解析:3.D 4.A 第3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4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的判读
[经典母图]
[判读技巧]
1.读组成
可持续发展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人的管理调控居于核心地位,是该系统实现恶性循环或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2.理关系
图中三个子系统间的箭头可分为两类:首先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索取资源,同时又把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再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等,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资金等。
3.拓问题
该图蕴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一是当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索取资源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二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向环境(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常见变式图]
1.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合理的,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属于资源开发,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产品消费,H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演练冲关]
(江苏高考)《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图中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解析:1.AB 2.CD 第1题,由图可知,1995~2010年我国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即经济高速发展,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第2题,由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还较弱,显然我国今后应加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与环境建设。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4.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论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3.A 4.B 第3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收集废水;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第4题,该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经济系统 B.乙表示工农业生产
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人口
6.图中乙→丙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工业生产排放“三废” B.人口增长过快
C.可再生资源遭破坏 D.城市交通拥堵
解析:5.B 6.C 第5题,可持续发展系统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乙为经济系统提供资源,并接纳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废弃物,应该表示环境。第6题,乙→丙过程为过度开发资源,可导致资源破坏和生态破坏。
如今“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适应论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2.下列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涵了上述思想的是(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D.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3.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
A.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1.B 2.D 3.C 第1题,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可以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3题,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4~6题。
4.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6.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控制人口数量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4.C 5.B 6.B 第4题,我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6题,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图,完成7~8题。
7.上图反映的现象应发生在哪个时期( )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
8.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7.B 8.C 该图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的活动。该社会阶段人们开垦土地,破坏森林、草原,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其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9~10题。
9.“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
D.人地对抗性思想
10.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D.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解析:9.C 10.C 第9题,“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第10题,在该人地关系的影响下,环境质量逐渐好转,经济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一、选择题
读山区道路与房屋建设示意图,回答1~3题。
1.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 )
A.a、d B.a、c
C.b、d D.c、d
2.能够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的是( )
A.a→b→c B.b→c→d
C.a→d→c D.c→d→b
3.下列叙述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①放虎归山,与狼共舞 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开荒开到山顶上,围湖围到湖中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B 2.C 3.A 第1题,道路与房屋建设的规划施工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a道路与地形有机结合,图c房屋依山而建,山水和建筑合一。第2题,从原始的山间村落到毁林依山而建的别墅,再到绿化荒山,与山融合在一起,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第3题,放虎归山,与狼共舞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4~6题。
4.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5.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应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解析:4.C 5.A 6.A 第4题,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第5题,箭头①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此题是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第6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和生态遭到破坏。
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7~8题。
7.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8.“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7.A 8.B 第7题,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8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增白剂、防腐剂等化学制剂。
二、综合题
9.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人类四大文明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的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
解析:第(1)题,图①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猎才能维持生命。第(2)题,环境问题是在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四幅图中②代表了该阶段。第(3)题,图③所示为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4)题,图④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着道德的义务与责任。
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②。
(3)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
(4)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