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吉林油高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吉林油高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2 13: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2第四单元
备课时间: 学科:历史 备课组:高一
主备教师:
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和学双方都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教师在参考一些资料,提高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课文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教和学的效果。
(三)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们实在是穷怕了!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材料二 新旧三大件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目标引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确立思想路线)
(2)(停止错误方针)
(3)(作出战略决策)
(4)(确定工作中心)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合作探究1】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活动导学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必要性: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合作探究7】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堂评价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