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浙江省嘉兴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浙江省嘉兴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11-07 21:21:00

文档简介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层(第1课时) 
开课人:桐乡邵逸夫中学   马德辉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既是第一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等的基础。这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知识要求,它的编排可能主要是从知识的完整性上考虑的。这样我们的重点不是向学生分析大气为什么温度会垂直分层。而是学会表达大气垂直分层的图表中的信息,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图表学会分层的方法。而本课时主要完成大气层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尝试对大气层垂直分布进行分层的教学。
【设计基本思想】
本设计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设计从一袋空气导入新课内容——大气,经过讨论、交流及实验的探究,获得相关知识后,再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我们地球的外衣——大气层的思想意识。通过读图,媒体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并尝试对大气的垂直分布进行分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去探索、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的了解是既熟悉又陌生。大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知道它是存在的,但它无色无味,生活中往往不会主动留意,这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来体验它的存在;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月球的一部分知识,对没有大气会怎样的猜想应该问题不大;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坐标图,学生是陌生的,这里需要帮助学生边学边研究;并通过读图获取规律,尝试对大气层垂直分布进行分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分层。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在图像中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养成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2、形成进一步想了解大气,保护大气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的作用和大气的温度规律及分层。
难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师:2008中国一首“我和你”拉近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今天我用一首“我和你”希望也能拉近你我的距离,更希望我们彼此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创我们快乐课堂,可以吗?
师:2008神奇中国,神七飞天。并于28日17时40分成功回收。
师:我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神舟七号飞船回收的模拟动画,你们想看吗?
投影视频:神舟七号回收
师:(惊讶)着火了。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火球了呢?----大气的摩擦
师:这说明我们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
板书:   大气层
师:那地球的大气层有多厚呢?通过科学测定,地球上的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其中80%的大气主要集中在地球的近表面。我们知道地球的半径约6378千米。可见大气层的厚度相对与地球的半径是比较薄的。
师;球状的地球,外面再裹着一层薄薄的大气层-----
实物展示:出示橙子,并将皮剥开。
师:如果我用橙子来作为地球以及大气层的模型,你觉得可以吗?
师:外面的橙子皮表示地球的大气层,薄薄的一层裹着里面,保护着里面的橙子---地球。
师:除了橙子外,还可以用其他的物品来作它们的模型吗?
实物展示:无皮的橙子和橙子
师:橙子如果没有了橙子皮就会(一口),地球如果没有了大气层,会怎样呢?
媒体展示: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前后4人一组,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以及人类会怎么,请把你们的智慧纪录在活动单上。
师:现在已有好几组同学有了很多的想像,我们现在来交流交流。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将你们组的成果与我们共享,分得一些你们的快乐。
师:刚才这组同学讲的棒不棒?我们大家一起为这组同学的聪明智慧和这位同学的准确表达鼓掌。-----也希望其他组加油。
师:我这里也准备了一段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层而引起一些问题的素材,现在与大家一起共享。
视频展示:月球的旁白
师:没有大气层会有这么大的危害,可见大气层对地球以及人类来说非常的重要。我们来总结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思考片刻
板书 一、大气层的重要性
投影:大气层的重要性
1、保护作用:如避免流星的撞击、减弱紫外线照射;
2、生物不可缺少的资源(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3、存在天气变化,有保温作用。
师:由于大气对地球的作用,使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无数美景,
投影:富士山和珠穆朗玛峰的风景图片。
师:好美啊。山下是百花争艳的春景,而山顶却是冰雪覆盖,说明山顶很冷。(惊讶)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从这个信息来看,大气的温度与高度有什么关系呢?
师:假如我们在此登山时,携带了一个温度计,随着我们不断的接近胜利的顶峰,你觉得温度计会有什么变化呢?
师:我们能把温度计示数随高度的变化用图画出来吗?
师:上述主要有2个量――大气温度和高度。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把一个作为横坐标,另一个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图。并且一般把竖直方向,及纵坐标作为高度,向上高度越来越大,横坐标表示温度,向右温度越来越高。
师:(坐标系画好)(惊讶)从哪里开始呢?
师:联系生活,我们地面上一般的温度大约是多少度?----20度
师;从20度开始,我们把大气温度变化的大致曲线画出来。
师:如果山的高度一直增大,大气的温度变化情况还是这样吗?你能猜猜吗?
师:我暂时不对同学们的猜想做出分析。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收集的数据所制作出动画。自己来判断你刚才的猜测。
视频展示:动画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无坐标的)
师:介绍图片,气球在逐渐上升,边上是气球内的温度计。(动画)
师:与你猜想的一样吗?
师;从刚才的动画可发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且高度不断升高时,大气温度并不是一直下降的,而是上下来回波动。
师:那大气温度是怎样波动的呢?具体的是在什么高度开始转折呢?我们再一起来仔细观察一遍。
师:请同学们4人一组合作,用铜线将你看到的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表示出来。(注意,铜线在近地面开始时温度大约在20度,按住不要移动)(一段一段的看,边看边绕,注意高度的分界点)
师:利用你们制作的大气温度变化曲线图,说说大气温度与高度的变化关系。(学生说,教师板书)
0--12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12—55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55—85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85Km以上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给我们画的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视频展示:动画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有坐标的)
师:看,我们制作的曲线与科学家们画的几乎一样。看来我们魏堂中学的学生能力都很强。
师:看看曲线的形状,它----象---个----竖着的“W”。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出就是科学上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板书: 二、大气温度变化规律:
师:因图廓所限,大气实际最高温度可达2500℃,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师:我们若把温度作为纵坐标,高度作为横坐标呢?――实物变形。
师:还能表现大气温度与高度的关系吗?----一样的
师:利用你们刚才画的大气温度变化曲线图,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对大气进行分层。
板书 三、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分层。
师:你打算分几层?怎么分?每一层温度随高度是怎么变的?把它纪录在表格内。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活动三:请利用你刚才画的大气温度变化曲线图,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大气进行分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层序
高度范围
温度分布特点
?
?
?
小组讨论:(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结束后小组代表学生发表意见)
师:已有很多组已分好了,我们来看看几组的成果。
实物投影
师:这几组同学对大气层的分层都很好。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吗?---学生表述---4层、5层、2层。。。
师: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的理由是充分的,大家都能信服,你的分类就是正确的。其实科学上对大气的分层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最常用分法是详细一点的在我们分为四层的基础上,结合大气的密度和物质组成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它分成五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媒体展示:大气分层图并和学生一起寻找各层的范围和温度变化情况。
对流层:0-17千米左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有雨、雪、暴雨和大部分云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17-5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无天气现象,适合高空飞行
中间层:55-85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暖 层:85-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又称电离层,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外 层:50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电话信息和电视图象通过卫星来传送
板书
外 层
暖 层
大气层 (5层 )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师: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范围内,而且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薄(看图中各层颜色的变化,外层基本是黑色,说明几乎没有大气),到距地表1000千米以外,已接近真空,外层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
思考:
1、视频神七发射,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成功发射,并成功完成出仓任务,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又上一台阶。神舟七号飞船离开地面后依次经过大气层的 对流层 、 平流层 、 中间层 和暖层。
2、神七宇航员翟志刚在距地面343公里的高空出仓活动,他的位置在的位置在大气层的 暖 层 。该层大气的温度特征是 随高度的升高而降高
3、 展示奥运圣火嘉兴传递与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的图片,
师:两图有什么明显的感觉,说明什么?----很冷。
1)为什么两地在相近的时间里(5月分),气温却相差这么大呢?
2)珠穆朗玛峰高8844米,它的最高处位于大气层的 对流 层
小结:(板书设计)
师: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活动单,想想我们今天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表述)
师:对于大气层同学们还有什么主题想研究的吗?( 学生说,教师用笔记本记录。)
师:你们刚才所提出的主题都是值得研究的主题,不过遗憾的是,我没有同学们这么广的想象能力,所以我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只是一部分问题的内容。对于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主题,我会认真的去研究,也请同学们能利用课后的时间,利用共同的智慧来研究。
师:在这我们还有一个共同课外活动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
课外活动:小论文:“我的一片蓝天”(可从大气层的作用、人类对大气已产生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保护大气层等角度)
师:最后我们用2008奥运主题歌“北京欢迎你”来结束我们这堂课,同时我也代表桐乡邵逸夫中学欢迎各位同学和各位老师来我校交流和指导。
第一节   大气层
一、大气层的重要性
二、大气温度变化规律:
0--12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12—55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55—85Km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85Km以上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三、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分层。
外 层
暖 层
大气层 (5层 )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学生已接受、已习惯在大气中生活,对大气没有什么思考。在这设置一个急转,打破学生的常见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倡导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这里的思考目的是使学生阔宽科学知识与实际事物接壤面积。培养学生体味实际生活,感悟科学的存在。
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坐标图,学生是陌生的,这里的引导,主要是激发学生科学的辩明事物的变量,并用直观图表示出来。
这里的思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阔宽学生利用教材、改造教材的能力。
学生对大气的温度变化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设置此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归纳总结事物规律的意识,并在规律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