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 第8课第二单元人教版 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认识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随堂达标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栏目索引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1.条件
(1)欧美各国科学家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许多 应用于生产。
(2)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成功研制出 。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 也制造出来。科学研究成果发电机电动机③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 ”。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 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②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 研制成功。
(3)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
,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传统工业的进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人们在 和建筑业中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电气时代汽油飞机化学合成材料制造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重大发明中起了主导作用,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条件
(1)工业部门的变化:诞生了 、石油和汽车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2)工业结构的变化: 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由于工厂规模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增加,生产 趋势加强。
2.目的:为适应 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电力重化工业社会化资本主义大生产3.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 原则,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4.影响: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自由竞争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 同时展开,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 的交流与传播。
2.表现
(1)世界贸易额较快增长, 日益明显。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 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工业领域商业信息国际分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3.影响
(1)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 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资本主义国家既 、掠夺原材料又直接输出资本。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 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列强输出商品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结构图示方法总结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四个阶段:第一,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第二,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第三,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第四,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阶段。史料探究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 ……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它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全球通史》
思考
依据材料,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 自然科学与大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 1876年德国工程师奥托试制成热效率高于蒸汽机的四冲程煤气内燃机后,内燃机开始广泛地作为大功率的、高速运输工具的发动机取代蒸汽机,从而促使了汽车、飞机、轮船、石油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交通运输上的革命才有了可能。
思考
依据材料,分析内燃机的创制和广泛应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1)内燃机用于驱动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提高了运输的效率。
(2)取代蒸汽动力,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动力。
(3)兴起了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史论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了生动体现。
②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部门。
③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④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俄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影响
①从经济结构上来说,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等,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②从生产关系上来说,出现了垄断及垄断组织,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③从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来看,国际垄断组织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扩张的步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整个世界的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④从世界关系格局来看,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世界力量对比的格局发生改变,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趋向尖锐。史料探究1.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材料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都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答案 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2.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材料 世界史若就其确切意义而言,并不是由所有各自独立、彼此间缺乏普遍联系或共同目的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汇集而成的,也不是由大量时常以枯燥无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件堆积而成的。……尽管世界上诸民族或者为时间、事件所分隔,或者为高山、大海所分隔,但世界史必须将所有民族的历史集合为一体,将它们统一成一个协调匀称的整体,并将它们谱成一首壮丽的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结合材料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联系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主要影响有哪些?答案 程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控制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命脉,给当地带去灾难和落后;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体制,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史论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1.《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叶C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符合材料中描述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因此判断始于19世纪后半期。2.能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各国政府大力倡导研发新能源。历史上电作为新能源开始于( )
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C解析 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
A.雇佣关系出现
B.手工工场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
D.垄断组织形成D解析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4.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C解析 从“蒸汽”和“电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蒸汽和电力作为不同时期的主要动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D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关键因素,故选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而无联系的对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这一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2)材料一中提及的电车和汽车,其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答案 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解析 通过“汽车、有轨电车、飞机”等即可判断。解析 应考虑其动力来源。(3)结合史实说明,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材料二中的“联系”是怎样体现的?答案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通过殖民活动和奴隶贸易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把两者联系起来。解析 应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学思之窗 (教材第37页)
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提示 这段话反映了德国加入瓜分世界的要求。一方面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企业发展在经济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发达国家掀起的瓜分世界的潮流相关。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世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也要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不发达地区面临的灾难和屈辱。探究学习总结 (教材第37页)
一、本课测评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示 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各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二、学习延伸
请你结合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提示 19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尚”的形成与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欣赏心态有关。人们陶醉于城市化的发展、陶醉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高速度,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是与环境的恶化同时发生的。今天我们从历史的发展中得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