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第四章人教版 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文革”(1966--1976)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以后)过渡时期(1949--1956)
①恢复期(1949--1952)
②改造期(1953——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文革”(1966--1976)
徘徊前进的二年(1976、10—1978、12)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以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恢复期(1949--1952)
过渡期(1953——1956)
探索期(1956--1966)
混乱期(1966--1976)
徘徊期(1976——1978)
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 (1949--195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①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听一下,不记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错误: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历史3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比较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堵塞
通货膨胀
生活困苦表现原因:①帝国主义掠夺
②国民政府搜刮
③战争破坏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以上材料说明什么?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2年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落后农业国,
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1952年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现代状况如何?
落后的农业国,制造业缺乏。
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推动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改造。“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汽车、飞机、冶金、矿山、发电等)大型机器设备制造业。
(3)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
2.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一五”计划(1953--1957)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投产。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沈阳机床、飞机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学习延伸
“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①临近苏联.
②东北自然资源丰富。
③工业基础较好。主要成就(原因?)
鞍山钢铁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
飞机制造厂
影响: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任务之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统一
(1)农业和手工业
建立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政策
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1956年底1952年【探究】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必要性提示:
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赎卖”政策
公私合营的方式返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三大改造(53-56)前后的对比: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评价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确定经济建设总方针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探索中的失误(时称“三面红旗”)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2.“大跃进”:工业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盛行。
后果: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平均主义,“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消耗资源,效益低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和速度)4、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经济
(1)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改革开放,尊重经济规律,发展市场经济。
2.政治:建设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3.文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实质:系统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信息:“文革”期间经济总体损失巨大,但局部年份有所复苏和回升。三.“文革”的教训和启示
教训:
(1)政治:践踏民主法制,践踏公民权利和人身自由。
(2)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社会生产力。
(3)文化: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愚昧、迷信盛行。
启示:
(1)政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市场经济。
(3)文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39.(27分)(2011广东高考)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39.(27分)(2011广东高考)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39.(27分)(2011广东高考)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课堂导学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共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4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4分)(2)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6分)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旧教材)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6分)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6分)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6分)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积极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误八字方针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
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1、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
2、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大跃进);
3、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4、要正确认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文革)。总之,认清国情,实事求是52667649经济状况如何?5357起步国民经济劫难探索与失误经济恢复一化三改八大、八字方针、总路线、两大运动“文革”动乱调整和整顿56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以钢为纲
工业跃进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探究:结合上图和此图说明大跃进
错在何处?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
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浮夸的高产 荒芜的土地“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 返回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堂。
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提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探究:人民公社与生产合作社的区别提示:公有化程度更高 规模更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 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亩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
——《新华文摘》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浮夸的高产 荒芜的土地“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 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探究:据以上材料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并指出大跃进错在何处?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探究:此图图表反映出大跃进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提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
种负面影响? 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漫漫晃.”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提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一大二公)结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总结思考:中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