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普高 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辽源普高 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3 10: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四单元人教版 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背景: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局面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6、10 ——1978、12)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人民日报》社论华国锋主席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1977年4月邓小平致党中央信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 时间地点:1978年底 北京B.主要内容:根据教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B.主要内容:“左”倾——实事求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C.伟大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
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和开辟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
会议上开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含义:必要性: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必要性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必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第一步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计划经济下的农村臭水沟,烂泥塘,
挖野菜的结成帮,
几条鸿沟穿村过,
墩台上面搭土窝。
——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男劳力上工带扑克,
女劳力上工带纳鞋。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
误,在农村的危害大于城市,它
关系到二亿农民的温饱;
第三,农村出现改革试验,出现改革势
在必行的趋势。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的“秘密协定”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小岗村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中国改革第一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安徽凤阳县农民“分田到户”“保证书”。到会21位农民,在字据上3人盖了私章,18人按了红手印队长严宏昌说:咱们干脆承包到户,秋后打下粮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再不用记工分了!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A.生产队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积累高多劳多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有何异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A.生产队经营B.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
C.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家庭承包责任制 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大包干给这小小的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13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且还了贷款,农民自己解决了吃饭问题。于是,国家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其后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问题情景】
材料一 在1956 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 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问题】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A.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B.改革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
C.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集中管理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原则上按劳分配实际上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单一的公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84年发行的建国以来中国的第一支股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提出与制定的?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期。提出: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确立: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你们要快一点把经济搞上去。”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3)完善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概念辨析概念: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特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强大改革促发展【课堂总结】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事记 中国经济六十年的历程典例精析1.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答案】A2.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