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人教版 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四单元学习目标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随堂达标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栏目索引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1.背景
(1)1976年粉碎“ ”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 在北京召开。答案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四人帮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 的伟大决策。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 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答案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知识点拨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二答案1.农村改革
(1)措施:在全国普遍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____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 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后,城市 改革全面展开。家庭承包经营村民委员会自主权农业经济体制答案2.城市改革
(1)措施:增强 ,搞活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知识点拨企业活力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积极性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时间、会议、内容)苏联解体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答案市场经济理论商品市场体系3.意义
(1)成为世界上 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误区警示(3)从总体上已达到 ,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小康水平答案1.结构图示方法总结2.图示法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返回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史料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答案思考
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答案 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答案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
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 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
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史论总结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①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2.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主题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史料探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材料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思考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答案答案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材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思考
依据材料,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答案史论总结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2)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3)二者显著的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由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返回(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解析答案随堂达标检测 123456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A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C出现在“大跃进”时期;
D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B与题干内容相符。解析答案123456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 )
A.人民公社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化 D.土地私有制B解析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故选B。解析答案123456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包产到户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解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故选A。解析答案1234564.“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A解析 “松绑”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中具体表现为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而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解析答案123456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该目标确立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天
D.中共十五大C解析 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解析答案123456答案 人民公社。“左”倾错误(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总路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解析 要从“1958年”入手,指出人民公社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解析答案返回123456(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怎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 材料二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综合分析这一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
答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重点难点探究 理解·深化·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答案学思之窗 (教材第55页)
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提示 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收获。答案探究学习总结 (教材第57页)
一、本课测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农村中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二、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
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答案返回提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进行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答案返回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