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 绍圣二年(1905)因被污修《神宗实录》不实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安置,在贬五年余。此词当是作于戎州。
(1)菊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菊花”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传达出了词人什么样的心理?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鸟啼夜深。
(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两句构成鲜明对比,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
(2)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梨花、新月、惊鸟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氛围,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 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阕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飞蓬”运用比喻的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②“鸥鸟”是反衬,通过写鸥鸟的闲适自在来反衬作者的悲苦之情。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以声衬静)的手法。在一片寒冷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②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一般的诗歌多以情结尾,“往往浅露”。本诗末句“长笛霜空”以景作结,写得很富韵味。“长笛霜空”将词人悲凉凄苦的心境融在凄冷的“霜空”笛声之中传达出来,这笛声正撞击着一位有如飞蓬漂萍般游子的心弦,其中的悲苦令人咀嚼不尽。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寄公度
舒宣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指人生。②尊:通“樽”,酒杯。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独”字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阑眺望的情态,又透露出因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这两句运用了对面着笔(或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老朋友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军 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形象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杀敌立功的将士的赞颂之情。
(2)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以战马的神骏和马鞍的名贵衬托出将军高贵的身份和赫赫战功,以战事结束后沙场月寒、战鼓犹震和金刀血迹未干,来烘托出将军的英勇善战。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1)有人说,首句“暗”字气象浑涵,用得精当,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试加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巧妙地运用联想和比喻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楚汉两城①
[元]王冕②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倚旧封疆。
荒台落日酣红叶,古墓秋风老白杨。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注】 ①楚汉两城:是项羽和刘邦历久对峙之地,在今河南荥泽县西南的广武山。东广武城为楚王所筑,西广武城为汉王所筑。②王冕:元末诗人、画家,浙江绍兴人,终生未仕。本诗作于诗人北上游历途中。
(1)请自选两个角度来赏析这首律诗的颔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抒发了哪些人的哪些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对这旧时干戈遍地,今日荒凉萧瑟的古战场,战败的楚王和取胜的汉王都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两座空城相倚,不论是志在建功立业的有为者,还是无意功名的无事者都会生出岁月无情、功名成土的感慨和凄凉;作者心潮起伏,升起了对远在东南的故乡的思念,却只看到了萧萧的芦苇和黄浊的河水。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前四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萌芽”,把“游历生活”比作“梦”。
(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家无梧桐”既是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凤巢”一联是告诫门人要慎于交友,也是说他前程远大。末联“无忘桂枝荣”是要他不要忘了科举,“举酒一相送”是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平生所学,一展抱负。表达了作者对欧阳秀才的殷切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后三联具体分析,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诗歌鉴赏】“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抒幽思。
作者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该题考查了考生对《诗经》常见手法的了解。
(2)比兴,诗歌的常用手法。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1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 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 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游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猿声
(2)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宋]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2)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时生活的喜悦之情。
1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注]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 “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馆,备受店主的冷落。
(1)请赏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曲分析作者有哪些情感“都到心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著与艰难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1)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字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请分析“逐”、“拍”两字的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逐”刻画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热衷之情。“拍”刻画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2)词的下片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词人一生怀忧时之情与愤时之意,实在是借酒浇愁,在沉醉中吐胸中郁闷,而获得精神的片刻快慰。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金城临河驿楼
岑参①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②。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注】 ①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州西北。②五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
(1)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②“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1)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流泪。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怀,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2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睢阳道中
术虎邃【注】
又渡溵江二月时,淮阳东下思依依。
丘园寂寞生春草,城阙荒凉对落晖。
去国十年初避乱,投荒万里正思归。
临歧却羡春来雁,乱逐东风向北飞。
【注】 ①术虎邃:字士玄,为女真纳邻猛安(金朝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编制单位及其主官名称)。这首诗是他寄给汉族好友文士刘祁的作品。
(1)本诗首联中的“思依依”三字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闲 行
邵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
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
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诗歌五、六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注】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注】 樵风:典出《会稽记》。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神人,向神人请求顺风运柴,后遂其愿。“樵风”后指顺风。
(1)试赏析上阕“无端更借樵风送”中“无端”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28.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朝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1)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驿亭所写。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
(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该字以动衬静,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突出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以乐景衬哀情,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孤寂,展现了词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同时暗示了词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怨愤。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0.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
三、【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五、【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14.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 “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六、【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5.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七、【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八、【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
19.采地黄 卖地黄
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易错起源1、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残春旅舍
[唐]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系全诗从构思,用词、修辞等方面分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重点把握后两联。第三联中的“愁”字和题目中的“残”等情感词汇,很明显表达的是作者的愁苦,第四联中“拂拭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进行理解。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名师点睛】
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
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一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3.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4.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1.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滓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2.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这种风格。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是最具代表性的。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易错起源2、对比阅读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 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错误解答】能够说出其含义,但不能够根据前面的提示来回答。
【错解分析】没有明白题干中鉴赏指向性,对出题A的意向理解不明,属胡乱答题。
【正确解答】 (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含,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如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袁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名师点睛】
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
1.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2.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题要点。
3.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易错起源3、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讲行分析、品评、鉴赏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睛。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②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变式探究】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错误解答】 (1)有的回答两种景物是动物和植物,有的回答是宫内和宫外。
(2)找到了对仗或顶针,但没有说出其优点即艺术效果。
【错解分析】 不能对所写景物进行分类,也不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对局部的分析也没有很好地结合曲子内容。
【正确解答】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名师点睛】
1.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
2.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
3.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高考古代诗歌语言赏析,
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易错起源4、对词曲中所这与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析鉴赏
例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宋]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错误解答】(1)C (2)B或C (3)对相同点能够答出,但对思想感情分析不合理。
【错解分析】(1)选C是因为不明白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没有词语解释的错误之处,胡乱猜测。(2)选B或C都是因为对词的上下片所写的意境没有分清,主要原因是对词的内容理解不透。
【正确解答】 (1)D (2)C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名师点睛】
1.透视形象,概括内容主旨。就是抓住词曲子中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自然风光进行剖析,把蕴含着的“真善美”的东西揭示出来,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情操上受到陶冶。比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所体现出来的景是怎样的,词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
2.掌握主要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要领,能够从鉴赏的高度来回答问题。“手法”指站在宏观角度赏析诗歌中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见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相生、借景寓情,即小见大、超越时空、化虚为实、正反对比、众星拱月、渲染烘托、意象叠加、意境创造等等。单说“动静相生”就有很多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寓动于静”、“寓静于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艺术手法。在答题时能说得具体应该尽量说具体些,没有把握说得很到位的,就不要自以为是。
3.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微缩的议论文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当采用哪种层砍组织的格式呢?首先是根据答题的需要,其次是结合自己的表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