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课件+教学案)(打包6套)中图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课件+教学案)(打包6套)中图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12 10:43:1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2016年6月9日证实,“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一架战机当天完成飞行表演任务返回驻地途中坠毁,一名飞行员丧生,另一名飞行员生死不明,尚在搜寻中。战机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有分析称,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发动机故障。
思考探究:此次飞行事故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不属于。因为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具备自然属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2)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4.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2)洪涝灾害:
①洪灾: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②涝灾: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造成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5.海洋灾害
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附近发生的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等灾害。
6.生物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
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三要素
二、自然灾害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例如,降水很少、雨量适中、连续大雨,都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说,只适于“雨量适中”的情形;降水很少则会出现旱灾,连续性大雨则会发生洪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
B.自然变异现象都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
解析:选C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地震是人类所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等特点。据此回答2~3题。
2.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
解析:2.A 3.A 第2题,地震是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急剧释放。故孕灾环境是岩石圈。第3题,桥梁、厂矿受地震破坏易变形、垮塌、沉陷、毁坏等,是主要受灾体。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5日是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第二十五个周年纪念日。当时火山喷出的灰、沙、石、蒸气等直冲云霄。两周内,伤亡700余人,20多万人逃离家园,损失达50亿比索。四处飞扬的火山灰使30万公顷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森林毁于一旦。火山灰甚至远落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等地。
材料二 火山喷发的图片。
(1)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属性?为什么?
解析:第(1)题,由自然灾害的概念可判断出皮纳图博火山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同时又对人员造成伤亡,所以体现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案:(1)属于。因为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并对人员造成了危害。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反映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该火山喷发给人员造成了危害,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的影响与特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思考探究:这段描述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提示: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也体现了旱灾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旱灾→作物减产绝产→饥荒→瘟疫。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数量和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2)灾情表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2.自然灾害的特点
(1)对人类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特征。
(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1)生理伤害: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
(2)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人员伤害有明显的人群差异:
2.财产损失
(1)直接经济损失: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厂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破坏。
(2)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灾情特点:
作为受灾体,自然资源和环境与人、财产相比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受灾后所表现出的灾情特点也不同:
受灾体 灾情特点
人员、财产 直接可见、持续时间短
自然资源和环境 灾情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2)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特点 例证
危害性 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突发性和渐发性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等,发生过程较短,破坏性较强,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大面积的旱灾、土地荒漠化等,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破坏性虽然不强,但因积累持续,影响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常常更为严重
区域性 中国北方地区多发地震、干旱、寒潮、荒漠化等灾害,南方地区则多见洪涝、热带气旋、泥石流等灾害
连锁性 大地震除了会造成房屋倒塌、火灾和人畜伤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可能诱发海啸、火山喷发和瘟疫等灾害
[拓展提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具体分析如下: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方法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灾害本身强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发生时间、救灾能力等。灾害本身强度大、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则灾害损失大;发生在夜间,抗灾能力差则造成的损害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地震是指地壳的天然震动。较大的地震,震前一般都有预兆,在气象、地下水、动物等方面会产生不少异常现象。地震前兆,有的可以从地震仪器中观测到。主震后多会发生余震。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反映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发性和渐发性     B.严重的危害性
C.区域性 D.关联性
2.下列由地震产生的灾害链正确的是(  )
A.地震→滑坡、泥石流 B.地震→飓风
C.地震→暴雨、洪涝 D.地震→蝗灾、干旱
解析:1.A 2.A 第1题,地震发生时历时短,破坏性大,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主震后的余震体现了渐发性的特点。第2题,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形成飓风,台风易引起大风、暴雨、风暴潮,干旱引发蝗灾。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6年4月7日,印尼卡罗锡纳朋火山喷发,黑烟滚滚堪比末日。锡纳朋火山是印尼现存的129座活火山之一。
材料二 火山结构示意图。
(1)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灾害?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2)该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为什么?
解析:第(1)题,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第(2)题,富士山和锡纳朋火山若同时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
(2)日本富士山。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口密度较小的锡纳朋火山附近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
4.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这说明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解析:第(1)题,台风中心是低压,台风中心过境前A地气压降低,过境后气压升高;台风到来时伴随狂风暴雨,过境后风速减小。第(2)题,A地位于沿海,地势低平,台风在该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是风暴潮;B地位于山地,台风带来的降水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自然灾害的类型不同,体现区域性;由台风灾害引发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体现连锁性。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区域性和连锁性。
P8思考提示
自然灾害的延续时间 数秒 数小时 数天 数月 数年
自然灾害的类型 地震、滑坡 飓风、泥石流 洪水、寒潮 旱灾、虫灾 大旱
P9思考提示 孟加拉国北高南低,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影响,多降雨;平原面积广大,河流众多,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
P11思考提示 1.从印度洋海啸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发生时间和过程的突发性、种类和频率的区域性以及连锁发生的特点。 
                        
一、选择题
中新网2016年5月21日电 近几天来,斯里兰卡水灾进一步恶化,上周末大暴雨造成严重泥石流,至今全国已有63人死亡,当地官员要求那些住在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即刻撤离。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
A.自然异变       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
2.此灾害的孕灾环境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解析:1.A 2.A 暴雨灾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异变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受到损害,是自然灾害,受灾体是人、财产、资源、环境,诱因是自然异变;暴雨灾害是大气要素发生改变造成的,属于大气圈的灾害。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3~5题。
3.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情影响最长远的是(  )
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4.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解析:3.A 4.A 5.A 第3题,在各种受灾体中,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第4题,灾情指标中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等几项,主要指农作物受到的损失,其灾害应是洪涝和干旱。第5题,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和农田,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房屋等工程建筑。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船只以及海水养殖业等。
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苏迪罗”、“天鹅”等在我国沿海省(区)登陆,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7.如果同样级别的强热带风暴发生在非洲沿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  )
A.更大 B.更小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解析:6.B 7.A 第6题,任何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也不例外。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经济领域的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相比,若没有准确的数量统计就没有可比性。第7题,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害的能力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更大些。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直接损失100亿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69 227人死亡,374 176人受伤,直接损失8 451亿元。
材料二 1976年与2008年的GDP对比。
1976年 2008年
国家GDP总量(亿元) 2 943.3 300 670
人均GDP总量(美元) 215 3 414
(1)材料中所述的两次地震都是自然灾害吗?阐述判断的理由。
(2)据材料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灾情差异及原因,完成下表内容。
差异 原因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解析:第(1)题,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要从以下两方面思考:①是否由自然异变引起;②是否有人、财产和自然资源、环境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第(2)题,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灾情与经济密度、人员分布、发生时间及抗灾能力密切相关。
答案:(1)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属于自然灾害。
原因:两次地震的发生都具备诱因条件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即地质条件的改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是自然灾害。
(2)
差异 原因
人员伤亡 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远多于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受伤人数多于唐山地震 ①唐山地震发生于凌晨,不利于防范和自救;②1976年和2008年国家和地区防抗灾害的能力不同
直接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损失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①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1976年,经济密度不同;②汶川地震波及范围比唐山地震广
9.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5~2001年自然灾害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统计
气象灾害类型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灾害类型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灾害类型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统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在各个大洲中位居首位,说明发生在亚洲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并选取其中典型的一种气象灾害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亚洲主要的气象灾害,在这些气象灾害中最典型的应该是台风。第(2)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结合世界板块的分布规律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寒潮等。最典型的应属于台风。亚洲距离台风产生最频繁的地区——西北太平洋最近,最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2)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又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共33张PPT)
受灾体 灾情特点
人员、财产 直接可见、持续时间短
自然资源和
环境 灾情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特点 例证
危害性 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突发性和渐发性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等,发生过程较短,破坏性较强,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大面积的旱灾、土地荒漠化等,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破坏性虽然不强,但因积累持续,影响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常常更为严重
区域性 中国北方地区多发地震、干旱、寒潮、荒漠化等灾害,南方地区则多见洪涝、热带气旋、泥石流等灾害
连锁性 大地震除了会造成房屋倒塌、火灾和人畜伤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可能诱发海啸、火山喷发和瘟疫等灾害
自然灾害的延续时间 数秒 数小时 数天 数月 数年
自然灾害的
类型 地震、
滑坡 飓风、
泥石流 洪水、
寒潮 旱灾、
虫灾 大旱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DIYIZHANG
学习目标
应用□[结合实例,归纳总结自然灾害的特点
理解→[共性上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明确灾情大小衡量标准的三个方面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形成条件
孕灾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震热带气旋风暴潮病虫害、鼠害
滑坡
海啸农业气象灾害
泥石流寒潮
洪涝农业环境灾害
火山
雹灾
海冰森林火灾等
致灾因子一自然界异常变化
遭到损害的人、财产
受灾客体
资源等
自然灾害
人员伤亡
致灾因子

财产损失
社会
然自然界异
事件现象
人类和人
属性
属常变化
类社会
社会失稳

承灾体
资源破坏
青壮年男性
不易受损
年龄、性别、收入
对灾害的应
同样强度
居住条件健康
急反应不同
的灾害
状况的差异
妇、幼、老、残
易受损害

领域
停产停工
物质生产流通损失
导致社会结构和
管理的损失
交通通信中断
商贸金融损失
区域
联系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
资源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水、大气资源|「土地资源
总体上属于可再需要大量的经基本利用类型
生资源,但
济投入,还需受灾,将导致
物种灭绝后就不要相当长时间性状改变,出
会再生
才能恢复
现环境问题

常以危害链和灾
地理要素
害群的形式呈现
之间的关
然灾害的联系性
联性
表现
定害不仅仅停留在
个区域,常以各
地理区域
地理环境的整
种形式向周边区域
之间相互体
扩散
联系
导致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2016年5月10日早晨,广州2小时雨量达81.4 mm。根据广州市三防办通报,全市多个区域交通受到影响。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马路水流进了长湴地铁站。
思考探究:(1)城市内涝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提示:交通受阻、低洼地被淹、造成人员的伤亡等。
(2)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1)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引发泥石流。
(2)大型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3)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向沿海海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形成“赤潮”。
(4)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易发生暴雨灾害。
(5)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气候异常与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过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破坏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
环境污染 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类健康
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
工程活动 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
诱发地震
二、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导致环境稳定性降低,加剧自然灾害的原理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加固了防洪大堤
③开辟了运输线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a放大 B.b放大
C.a缩小 D.b缩小
解析:1.C 2.B 第1题,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调节作用减弱。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加大且引发洪涝灾害。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
4.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解析:3.A 4.A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5.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解析:第(1)题,东西两坡虽然地形坡度不同,但西坡多建筑,易损性更强。第(2)题,从图中看,地下水位线向水井倾斜,形成了地下漏斗,所以该地区一定存在着过量抽取地下水问题,过度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沉降、地面塌陷,陡坡地区诱发塌方,低地地区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塌方、加剧洪涝灾害等。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圣地亚哥虽然是智利首都,但是它的房屋都比较低矮、街道都很宽。这与许多现代化首都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
思考探究:为什么圣地亚哥市存在楼房矮、街道宽的特点呢?
提示: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房屋较矮是为了增强抗震性,街道较宽可以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减少人员伤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概念
人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措施
(1)防止冰雹的产生:用炮弹轰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
(2)防止霜冻:利用温室、风障等设施和灌水、烟熏、覆盖等办法减轻和防止霜冻。
(3)防治洪水灾害:运用蓄洪、泄洪、滞洪和分洪等手段。
(4)防治泥石流:修建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措施。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自然灾害减轻的原理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能够改善环境, 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大水坏屋伤稼,巨石堆塞道路约有四十余里。”(《延庆县志》) ②“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汉书·武帝纪》) ③唐太宗贞观元年八月 ,“关东及河南、陇左沿边诸州霜害稼,遣使分往诸州赈贷,关内饥”。④“朝飞蔽天不见日,若以万布筛尘灰。暮行啮地赤千顷,积累数尺交相埋。”(宋·王令《梦蝗》)
1.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能由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引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采用大量饲养鸭子的方法来防灾、减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A 2.C 3.D 第1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第2题,霜冻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第3题,鸭子是杂食动物,可用于预防和减轻蝗灾的危害。
4.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处于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 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水库等工程措施。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原因:A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P27思考提示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沿岸平原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
差异 气候(灾害)的变化 对生产的影响
空间 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 降雨量将会增加 农牧业有利
长江、黄河等流域 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暴雨、风暴潮发生频率增加 不利于农业、渔业生产
时间 冬季 温度升高,减少霜冻 延长生长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春季、初夏 蒸发量大,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 对农业、草原畜牧业不利
夏季 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对农业生产不利
                         
一、选择题
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此回答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
C.泥石流 D.火山喷发
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
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基础不牢固
解析:1.B 2.C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
4.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影响
5.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山崩
C.塌陷 D.地面沉降
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地下水埋深“高程”线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北京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第4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北京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第5题,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农田成灾面积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7.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
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解析:6.B 7.A 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第7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的作用。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题
8.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2)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①森林破坏 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 水土流失、洪涝灾害。②城市建筑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易损程度高。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④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答案:(1)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2)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9.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通过题目提供的图示材料总结出福建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第(2)题,从受灾体和致灾因子两方面分析受灾强度;防御自然灾害需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入手。
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防御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共24张PPT)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破坏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
环境污染 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类健康
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
工程活动 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
诱发地震
举例 效果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差异 气候(灾害)的变化 对生产的影响
空间 北部和西部
的温暖地区 降雨量将会增加 农牧业有利
长江、黄河
等流域 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暴雨、风暴潮发生频率增加 不利于农业、渔业生产
时间 冬季 温度升高,减少霜冻 延长生长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春季、初夏 蒸发量大,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 对农业、草原畜牧业不利
夏季 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对农业生产不利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诗经·小雅》之《十月之交》
思考探究: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种自然灾害?简述其形成过程。
提示: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地震
(1)地震的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地震的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
(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形成条件: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3.滑坡
(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形成条件: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3)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地震
1.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地震规模有大有小,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各不相同。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用烈度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下表所示:
概念 数量 影响因素 联系
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 表示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一次地震有无数烈度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建筑物
2.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1)形成机制与成因:
(2)分布:
地震带 走向 特点 板块交界
环太平洋地震带   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 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以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横贯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这一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造成的灾害往往很大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二、滑坡与泥石流
1.形成机制
2.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地点 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作用力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由外力作用导致
诱因 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特点 突发性;破坏力极强
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建筑、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烈度大小的方法
地震发生时,烈度大小要考虑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建筑物和发生时间等因素。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区,Y地位于南亚中部。读下表回答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km2) 与震中的距离(km)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 820
1.从表中的资料看,下列哪项不能明确判断(  )
A.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B.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口密度大     B.地震发生时间
C.距离震中近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解析:1.B 2.D 第1题,X地地震震级比Y地大,释放的能量大,两地不在震中但距震中距离较近,受地震波的冲击大,震源深度无法比较。第2题,Y地发生地震时,人们还在睡梦中,死亡人数较多。Y地位于南亚中部,不属于板块边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板块交界带位于南亚北部。
3.(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观祈雨
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思考探究:诗中描写了哪种灾害的发生?属于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旱灾。气象灾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热带气旋
(1)定义: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旋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确定。
(2)源地: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北半球: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半球: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
(3)主要影响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4)台风:
①形成: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空,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引起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空气旋涡,当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
②天气状况: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风息。
2.旱灾
(1)定义: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危害: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3)形成因素:
①自然因素:降水、蒸发、气温等。
②人类活动: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以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等。
(4)多发区: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寒潮
(1)定义: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是冷锋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发生在秋、冬、春三个季节。
(2)危害:降温、大风、雨雪和霜冻等,有时还会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4.洪涝灾害
(1)从气候因素看: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多发生在江河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寒潮
1.形成原因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集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2.造成的危害
寒潮经过的地区,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伴随降温,会出现大风、雨雪和霜冻等,有时还会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二、洪涝灾害
1.形成条件
2.成因分析
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如下表所示: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 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地势低洼、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分布特征是夏季多,冬、春两季少。第(2)题,原因可从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比畜牧业大、种植业面积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2.下图是每年台风发生次数占全球台风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海面水温为26.5 ℃的等温线,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台风影响的次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并说出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2)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遭受自然灾害的相似点及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菲律宾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台风的危害在于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第(2)题,我国东部沿海和菲律宾是世界上洪涝、台风、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这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答案:(1)西北太平洋。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2)①从海陆位置上看,两地都位于西太平洋沿岸,夏秋季节频遭台风袭击;②从环流类型上看,两地都盛行季风环流,干旱、洪涝灾害常见;③从地质构造上看,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薄弱,多火山、地震;④从地形、地势上看,两地多山,在其他自然灾害的诱发下,往往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有关海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的《水经》。现在的浙东地区被称为“海上长城”的1 020 km海塘横卧在东海之滨,保护着宁波、温州、台州、舟山的30多个县(市)、万亩以上农田,是浙江沿海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
思考探究:浙江沿海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修建海塘可以防御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主要有台风、暴雨、风暴潮等。海塘可以减轻台风、风暴潮的危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成因: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
(2)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定义: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偏离平常潮位的现象。
(2)成因: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
(3)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
(4)主要影响地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美国是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二、生物灾害
1.虫害
(1)农作物害虫: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2)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对森林的危害巨大,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2.鼠害
(1)分类:野栖鼠(包括田鼠、草原鼠和林鼠)和家栖鼠。
(2)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破坏;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2.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沿海地区风暴潮和热带气旋严重;内陆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和冻融灾害最严重,另外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及冻害等也相当严重。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风暴潮
成因类型 发生季节 特点 地区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夏秋季节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二、生物灾害
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最大的两条自然灾害带
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
灾害带 位置 主要自然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环太平洋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    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①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球中低纬度灾害带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地带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     ①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③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2.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印尼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 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海南高考)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解析:关键从沿海海岸地质剖面图分析沿海地区可能的自然灾害种类。珊瑚礁碎屑被搬运到海岸陆地以上,与海洋珊瑚平台之间为平均高潮位,说明发生过海啸、风暴潮等海洋地质、气象灾害的可能性最大,这与太平洋西岸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多海洋地震、火山而引起海啸;西太平洋是世界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势力范围,从而引起海洋珊瑚碎屑随风暴潮搬运到沿海陆地。
答案:答案1:海啸灾害。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答案2:风暴潮(台风)灾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以上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
2.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代111次蝗灾发生月份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冬季为什么几乎没有蝗灾?
解析:蝗虫的繁殖、生长主要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繁殖,无法成灾。
答案:(1)夏季。夏季气温高、在少雨年份特别适合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2)冬季气温低,蝗虫不能生长发育。
P23思考提示 在各大洲中,亚洲自然灾害的损失最重,这是因为亚洲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大,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异常活动剧烈,自然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再加上人口众多,因而自然灾害的损失最为严重。而大洋洲因为其面积较小,自然条件相对单一,人口稀少,自然灾害的损失最轻。
                         
一、选择题
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2.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第2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不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读图,回答3~5题。
3.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地裂缝 B.滑坡
C.旱灾 D.泥石流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5.该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有(  )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
③季风气候区 ④沿河、沿湖、沿海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C 4.B 5.B 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第3题,图中展示的是土地龟裂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土地失去水分所致。第4题,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第5题,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沿河、沿湖、沿海地区是洪涝多发区。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6~7题。
年份 发生地点 里氏震级
1952年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1957年 美国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9.1
1960年 智利 9.5
1964年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2011年 日本东海岸 9.0
6.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7.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解析:6.B 7.A 第6题,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的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第7题,日本东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二、综合题
8.根据图中有关的地理要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甲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形成原因。
(2)图示地区属于世界________灾害带。
解析:从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所示地区为恒河三角洲,从等高线和海拔数值看,地势非常低平,又加上位于孟加拉湾沿岸,因此多洪涝和风暴潮灾害。
答案:(1)洪涝和风暴潮。原因: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多暴雨;全球变暖,沿海地面沉降;是世界上热带风暴多发的地区。
(2)北纬(20°~50°)环球
9.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国界线),回答下列问题。
(1)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国界轮廓等相关信息可知,A为孟加拉国,濒临孟加拉湾海域。第(1)题,从气候(降水)、地势、植被等方面分析A国水灾多发的原因。第(2)题,该区域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与风力、风向、地势、海湾特征、飓风等都有关系。
答案:(1)该国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恒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淤塞。
(2)该地区夏季多西南季风,势力较强,有时还受飓风影响;孟加拉湾口大内小,导致风暴潮潮差较大;孟加拉湾沿岸地势低平。(共50张PPT)
概念 数量 影响因素 联系
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 表示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一次地震有无数烈度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建筑物
地震带 走向 特点 板块交界
环太平洋地震带   南起南美洲南端,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 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以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地震带 走向 特点 板块交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横贯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 这一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造成的灾害往往很大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地点 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作用力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由外力作用导致
诱因 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特点 突发性;破坏力极强
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建筑、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地点 人口密度(人
/km2) 与震中的
距离(km)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
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 820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
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 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地势低洼、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因素 影响
人为原因 破坏
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
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成因
类型 发生
季节 特点 地区
台风引起
的风暴潮 夏秋
季节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温带气旋
引起的温
带风暴潮 春秋
季节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灾害带 位置 主要自
然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环太
平洋
灾害
带  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    地震、火山、
台风、海啸、
风暴潮等 ①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
球中
低纬
度灾
害带 北纬20°~
50°之间的环球地带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     ①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②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③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大洲
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印尼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 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