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适应性练习题目请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酌情处理。
2018年适应性练习五 九年级下册 (2)
一、选择题
1 . 这里是十月革命的圣地,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称“这里每一块石头都记得列宁。”“这里”是指
A.彼得格勒 B.莫斯科 C.斯大林格勒 D.柏林
2. 与“列宁”、“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苏联成立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雅尔塔会议
3.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4. 20世纪30年代,领导人民将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5.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A.实行农业集体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多党制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6.“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重视发展农业
C.使人民安居乐业 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
7.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这是因为当时苏联
A.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B.农业产量居世界首位
C.居民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
D.农、轻、重各业齐头并进,成就巨大
8.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是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 苏联
9.据图1内容,判断该文献是
图1
A.《共产党宣言》 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 D.《联合国家宣言》
10. 1919年,战败的德国遭受惩罚,丧失13%的领土,赔偿300亿美元,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与此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雅尔塔协定” D.《开罗宣言》
11. 列宁说:“《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美国提出“机会均等”原则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美日争夺远东和太平洋
D.德国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
12.充分体现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的条款是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
B.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C.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D.德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13.2010年10月3日,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的第92个年头,终于还清最后一笔赔款。德国此项赔款的依据是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
14.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纸条约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这个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慕尼黑协定》
15.1933年,英国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20%,失业人口达到400万。造成该现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 B.法西斯专政
C.珍珠港事件 D.美苏冷战
16. 解说词“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恐惧”源于
A.巴黎和会的影响 B.各国分赃的不均
C.经济危机的打击 D.殖民扩张的停止
17.导致图2美国工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大萧条的冲击
B.“蓝鹰运动”的发动
C.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D.胡佛经济政策的贯彻
图2
18. 为资本主义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宝贵经验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法西斯专政
19.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新应用”是指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
C.实行独裁统治 D.发动对外战争
20.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对其特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A.范围广 B.全球首次
C.破坏大 D.时间长
21.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经济大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苏联解体 图3
22.他在1933 年就任总统的时候,正是美国处在空前经济恐慌之时,但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是指美国总统
A.林肯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尼克松
23. 1943年,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说:“此役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此役”是指
A.德国进攻波兰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战役
2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C.诺曼底登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D.雅尔塔会议——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5. 1941年6月2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说,认为在过去25年中没有人像他一贯反对共产主义,但现在他却呼吁英国人民尽力帮助苏联。丘吉尔对苏联态度转变是因为
A.巴黎和会的召开 B.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C. 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26. 图4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一个反映世界史上重要会议的年代尺。决定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及苏联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会议是
图4
A B C D
27.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推行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8.二战后,为遏制苏联,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在欧洲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 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9.图5反映的是
A.两极格局
B.印巴分治
C.同盟国与轴心国对立
D.协约国与同盟国对抗 图5
30. 以下对表1所示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所占比重增大
国家
年份
美国
西欧
日本
1951年
48.60
20.80
1.60
1970年
37.83
28.80
9.50
B.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C.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D.西欧所占比重下降
表1
31. 2016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某一国际组织,这被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挫折。该国际组织是
A.三国协约 B.北约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32. 图6漫画的喻义是英国
A.已脱离国际联盟
B.与国联背道而驰
C.加入联合国组织
D.要脱离欧洲联盟 图6
33.图7所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欧 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 约
34. 以下内容中,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协约国集团的形成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35.图8是某同学整理的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成立时间 B.主要宗旨 C.成员构成 D.主要影响
图8
36.图9—12是一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徽章。其中代表世界贸易组织的是
图9 图10 图11 图12
A B C D
37.小明一家计划今年暑假到欧盟国家旅游,为了方便.他最好去银行兑换货币
A.英镑 B.美元 C.日元 D.欧元
38.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其重要表现有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赫鲁晓夫改革
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二、辨析题
39.下图是小历和小史同学关于《九国公约》的看法,谁的看法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小历 小史
40. 小历同学认为,罗斯福新政印证了“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最佳方法。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41.随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团结协作,两极格局形成。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日]大久保利通《关于殖产兴业建议书》(1874年)
材料二 1921年3月,列宁政府通过这个政策,将苏俄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农民现在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1922年,复兴的市场和好的收成终结了饥荒,苏联的农业产量达到了其战前75%的水平。工业虽然步履蹒跚,但仍然有所发展,国家免于全面的经济崩溃。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为第二位。但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人民愿望、农民忍受贫困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人衣衫褴褛、食物单调、消费品匮乏……国家最终走向解体。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为推动“人民致力工业”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政策”指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政策的作用。
(3)材料三的局面是在什么经济政治体制下形成的? 依据材料三归纳其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国家发展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1925年苏俄(苏联)粮食产量表。
图13
材料二 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表。
图14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21年与1921—1925年苏俄(苏联)粮食产量变化的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其变化的相关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5—1937年粮食年均产量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4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威尔逊在战争咨文中说:美国参战不是为了征服领土、奴役他人,不是为了索取赔款,而是为了民主与自由,为了弱小民族的权利和自由,为了使世界本身最后获得自由。
——(美)杜蒙德《现代美国》
材料二 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美国之所以参加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四大根本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是否维护它们成了今天我们和我们的敌人之间存在的关键区别。
——(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
材料三 战争对美国来讲是笔大生意,威尔逊领导美国参加的那场战争,战场上每名敌军倒下,美国就有25000美元入账。
——(美)奥利弗·斯通《躁动的帝国》
材料四 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家们把世界贸易“牢牢的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的时间太久了”,这对美国是不利的。这场战争可能会彻底结束这种状况。
——(美)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1)材料一中的“咨文”是针对哪一场战争发表的?(2分)材料二中“我们的敌人”指的是什么势力?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美国参加这两场战争的共同目的。(2分)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说明美国参加这两场战争的真实目的。
(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战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4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5 1929——1943年美国失业率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材料二 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人在纽约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爱欢迎,他的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
——摘编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政府针对这一失业率状况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要求企业按部门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的原因。
46.材料论述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
项目
1928年
1932年实际完成
煤(万吨)
3550
6400
石油(万吨)
1160
2100
生铁(万吨)
338
616
钢(万吨)
430
592
棉纺品(亿米)
25.78
26,94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表2
回答:
(1)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关于苏联经济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年适应性练习二 九年级下册 (2)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A
A
B
B
B
D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D
A
A
C
A
C
A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B
B
B
A
C
D
A
A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选项
D
D
A
A
D
D
D
D
二、辨析题
39. 小历错误。《九国公约》规定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因而,中国没有从中获益。
40. 不正确。
理由:罗斯福新政不是让经济发展“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而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
41.不正确。理由:《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2.(1)“人民之贫富”。政府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答殖产兴业亦可得分,答“政府官员诱导奖励”得一半分数)
(2)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农业产量提高、工业有所发展亦可得分,答“国家免于全面的经济崩溃”、“终结了饥荒”等得一半分数)。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答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亦可得分,答“苏联人衣衫褴褛、食物单调、消费品匮乏”;“国家最终走向解体”得一半分数)
(4)关注民生;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答一点,如答“要注意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得一半分数)
43.(1)概况:1913—1921年:不断下降;1921—1925年:不断提高。
事件:1913—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年国内战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921—1925年:新经济政策。
(2)趋势:下降。
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生产。(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3)和平环境;社会稳定;国家重视;政策得当。(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4.(1)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法西斯势力。
(2)维护人类自由。 维护美国经济利益(或大发战争横财)
(3)自由与战争关系密切,自由可以通过战争加以保障,但自由又经常被战争所利用。
45.(1)上升。(或猛增;快速增长。等等)兴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
(2)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经济得以恢复。
46.(1)列宁。
(2)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二层次:观点较明确;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
第三层次:观点不明确,史实不清,史论有结合。
【答案示例】
(2)观点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不平衡。
论述:表中数据表明,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特别是燃料、钢铁生产发展迅速。但是,棉纺织业发展缓慢。可见,当时苏联存在着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给后来苏联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观点二:“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论述:苏联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计划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煤、石油、生铁等重工业项目的增长率比1928年至少提升30%,而棉织品生产增幅不到5%。可见,苏联通过“一五”计划,在重工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