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小明同学收集了下面的词语,
哪些描述属于天气?
1、夏季多雨
2、晴转多云
3、雷雨交加
4、夏热冬冷
5、雪花飘飘
6、终年高温
天气
气候
短时间
多变性
长时间
稳定性
具体
表现
综合
概括
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一、气候:
家乡(浙江)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平均气温/℃ 15 26 18 6
平均降水/㎜ 510 525 310 190
最高气温: 40℃;
最低气温: -13.4 ℃
极端气温
下面是小米同学的一篇日记,请帮他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温州多山滨海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去年农历12月27的一天,阳光明媚,早晨气温为6℃,我和家人一同去哈尔滨游玩…可哈尔滨却是雪花纷飞,当时气温为-13℃,原来哈尔滨的冬季极为严寒…
天
气
哈尔滨的冬天
海南的冬天
温州、哈尔滨和海南这三个地区的冬季气温差别很大,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32℃
16℃
接近50℃
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
海南
浙江
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热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因此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海南、哈尔滨的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赤道
23.50
23.50
66.50
66.50
北极
南极
热 带
南温带
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纬度位置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
(1)、低纬度地区的气温较高
1、纬度位置
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
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气候(Climate) :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 度 位 置:(基本因素)
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海拔近8844.43米),山顶终年被积雪冰川覆盖。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海拔对气温和降水有何影响
地形因素
向阳坡
背阳坡
气温高
气温低
在对流层,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 0C
0
1
2
3
4
5
6
(km)
A
200C
B
C
D
E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80C
- 40C
- 130C
C> E
地形还会影响…
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
被迫沿迎风坡爬升,在山的背风坡
气流下沉。
迎风坡
背风坡
气团沿迎风坡爬升
水汽遇冷凝结
降水
1000
2000
20℃
8℃
14℃
A
B
C
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
被迫沿迎风坡爬升,在山的背风坡
气流下沉。
迎风坡
背风坡
气团沿迎风坡爬升
水汽遇冷凝结
降水
1000
2000
20℃
8℃
14℃
A
B
C
所以迎风坡的降水比背风坡多,
这类降水叫地形雨.
(3)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温度高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气候(Climate) :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 : (基本因素)
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
2、地 形:
(1)在对流层,地面每升高1000米,
气温下降约6℃;
(2)在迎风坡易形成较多的地形雨,
迎风坡的降水比背风坡的多.
台湾岛地形图
材料分析:我国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上的火烧寮,这里年降水量最多达6558毫米,而在它的背侧降水只有1000毫米左右。
地形雨示意图
地形雨: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青岛:温差小,平均降水量750mm
柴达木:温差大.平均降水50mm以下 ,
青岛:温差小,平均降水量600mm
柴达木:温差大.平均降水50mm以下
青岛:温差小平均降水量600mm
柴达木:温差大.平均降水50mm 以下
问题:处于同一纬度的内陆和沿海.在同一个太阳的照射下,为什么沿海温度低,升温慢,温差小,降水多?气候宜人,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中午
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
海水很凉
沙子很烫
傍晚
沙子变凉了
海水很暖和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
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热量_______, 烧开一壶水比烧热一壶水需要热量_______ ,由此可见:
2、烧开一壶水和烧开一壶的煤油需要热量一样吗?
多
多
水的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也越大。
水和煤油实验
实验:取两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加入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相同的热量。
水
煤油
1)经过相同时间的加热后, 温度升得快些,
温度升得慢些。
煤油
水
2)若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那么 要多加热一些时间,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需要吸收较多的热量。
水
水
水
煤油
3、比热。C
(1)概念:单位质量的 ,在温度升高 时所吸收的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 。
(2)单位:
(3)水的比热: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要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某种物质
1℃
热量
比热
焦/(千克· ℃ )[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4.2×103焦/(千克.℃)
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要 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看比热表,找规律
水 4.2×103 甘油 2.5×103 铁,钢 0.46×103
酒精 2.4×103 砂石 0.92×103 铜 0.39×103
煤油 2.1×103 干泥土 0.84×103 水银 0.14×103
冰 2.1×103 橡胶 1.7×103 玻璃 0.67×103
单位:J/(kg·℃)
比热表的阅读得出:
C水> C酒精> C冰>C砂>C铁>C铜>C水银
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如:水和冰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分析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你的猜想。
水的比热比砂、土的大,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慢,放出同样多的热量,降温也慢。所以沿海地区温差小。
吐鲁番-16℃
北京-8℃
吐鲁番28℃
北京24℃
吐鲁番气温年较差大
北京气温年较差小
读图:比较北京和吐鲁番的气温年较差,想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________,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________。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砂土的比热比水小、吸热时升温快,放热时降温快,所以,同一纬度的地区,冬季大陆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大陆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陆地
陆地
1.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完全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影响:夏天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比原来升高2℃左右,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库区里的水的比热大,夏天不容易升温,冬天也不容易降温,温度变化小。
2.为什么我国吐鲁番盆地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答:因为吐鲁番盆地砂石、泥土较多,这些物质的比热容较小,太阳一晒,它们的温度很快升高;太阳一落山,温度很快降低,所以早晚温差较大。
4、季风
1、概念:不同季节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季风: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冬季风
夏季风
气温__
气温__
气压__
气压__
风从___吹向___
冬季
低
高
高
低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冬季风
气温__
气温__
气压__
气压__
风从___吹向___
夏季
高
低
低
高
海洋
陆地
陆地
海洋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思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温度
和湿度状况有何差异?
我国的季风特点: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暖热多雨。
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五、季风
1、概念:
不同季节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2、季风形成的原因
3、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这是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冬季
夏季
位置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温度变化
降温快
降温慢
增温快
增温慢
气温高低
气温低
气温高
气温高
气温低
气压高低
气压高
气压低
气压低
气压高
风向
陆吹向海→偏北风
偏南风←海吹向陆
气流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对气候的影响
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东部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往西北内陆,雨量逐渐减少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温: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
降水: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降水:低纬地区较多,高纬地区较少。
降水:近海地区降水丰富。
气温: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也较大。
季风:
降水:夏季东南季风给我国带来丰富的雨水。
(基本因素)
1、课本第79页1、2、3题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而黑龙江省北部终年冬季漫长,多冰雪,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分布 D降水
3、下列各地中,气温日较差是最大的是( )
A浙江温州 B内蒙古海拉尔
C海南西沙群岛 D广东广州
4、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而它所在江西九江市却是我国夏季的高温中心之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 纬度的影响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影响
C 海陆因素的影响 D 历史文化的影响
5、 造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B海陆分布 C纬度位置 D人类活动
6、夏季,我国大陆温度 ,形成 气压,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 风。
7、读图并回答问题
(1)A、B两地处于迎风坡的是 地,处于背风坡的是 地。
(2)A、B两地中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地。
8.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右图为台湾岛
的剖面示意图,图中山脉为台湾山脉,请根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⑴A、B、C三地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⑵A、C两地年降水量哪处多 。
1.煤油的比热容是2.1×103焦/(千克·℃),它表示 。
2.关于比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千克水在1℃时的热量是4200焦 B.1千克水每升高1℃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C.1千克水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00焦 D.1千克水每降低1℃吸收的热量是4200焦
课堂练习一
1千克煤油温度升高1℃时,需吸热2100焦
C
课堂练习二
1.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谁大?
答:一样大。因为水的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随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2.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哪段铁 丝的比热大些?
答:比热一样大。
3、关于比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比热跟温度有关
B.物体的比热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C.物质的比热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D.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越大
4、水的比热比其它物质都大,下列现象中利用这一特性的是 ( )
A 、夏天在地面泼水纳凉
B 、冬天,在地窖中放桶水,可防止储存的蔬菜冻坏
C、冬天用热水袋取暖
D、在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5、把质量相同的水、铁、橡胶、水银都加热到50℃,让它们释放出相同的热量后,温度最高的物质是___。
6、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沿海地区受到海洋的调节,夏季较凉快湿润,冬季较温暖,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或受海洋影响极小的地区,降水少,干燥,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
水
7、砂石的比热大于铝的比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铝,如果吸收相等的热量,则温度升高较多的是 。如果它们升高相等的温度,则吸收热量较多的是 。
8、讨论题: 春季农村在水稻育秧时,农民常在傍晚时向秧田灌水,早上又把秧田的水放浅,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9、计算题:有一只铜碗,重100克,人们通过往铜碗里加开水的方法使铜碗的温度由原来9℃升高到14℃,假如不考虑铜碗的自身散热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铜碗共吸收了多少焦耳的热量
C铜=0.39×103 J/(kg·℃)
195J八年级科学(上) 2003/11/8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课时)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③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④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⑤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⑥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与过程]
通过生活经验和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尝试用亲身的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各因素,比热;
难点:比热概念,季风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并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思路]
1、 本节课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再学习气候。通过大雁南飞、鱼类洄游两张图片,引出动物生命活动的节律与气候变化有更密切的联系。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而学生对气候变化是有亲身体验的。故让学生通过定性地描述一年四季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引出气候的概念,并进一步得出天气和气候的联系。
2、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不同的。然后分别分析了纬度、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地形、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其中在教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时,涉及到比热。不同物质的比热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实验的方法能比较直观地让学生建立起比热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雁南飞,鱼类洄游;问;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节律预示了什么?师:对。炎热的夏天逐渐转为寒冷的冬天是气候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生回答:预示着冬天将要来临。 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引出新课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新课教学:(一)气候:讨论:你知道家乡一年四季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的变化吗?通过填表,得出不同的季节气温和降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说不同季节气候是不同的。因为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为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等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很大制约。一个地区的气候形成,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两者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填表;学生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天气是某一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而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由学生的亲身体验得出,说明科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师:由于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热带地区全年高温,长夏无冬;温带地区的气候变化显著。讨论:中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师:因此,我国的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地处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温州位于我国和浙江省东南沿海,纬度较低,是全省最南地区,平均昼长、太阳高度以及所得到太阳辐射热量也比其他地区多,这就是温州成为我省气候温暖和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原因所在。南部的苍南县纬度低,气温较高;北部乐清、永嘉纬度高,气温较低。 学生听讲;学生回答:热带、北温带。学生听讲。 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多了解影响自己家乡的气候因素之一。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设问:夏天,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 则比较凉爽,是人们避暑的好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师: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更多的热量,也就是说,水的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也越大。如换用相同质量的其他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加热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用相同高度的石棉网,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相同的热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比热的概念: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焦/(千克.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 ℃),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1 ℃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或1千克水温度降低1 ℃时,需要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指导学生阅读P87页的几种物质的比热表。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中国1月份和7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你的猜想。读图:1、比较纬度相近的北京和吐鲁番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及其差值的大小。 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比较冬季降温和夏季升温幅度大小。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师:近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大陆腹地年较差大,如西沙群岛只有6℃,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气温年较差高达46.7℃。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浙江省平均年降水量约为1200—2000毫米,塔里木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补充:温州东部濒临最大的太平洋,海洋对大陆的增温增湿作用非常明显,夏季由于水体热容量大,水温略偏低,湿润而凉爽的海风对大陆起到明显的降温作用,给我市带来冬暖夏凉,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 学生猜想: 学生想想:应该不一样。学生认真观察后填空,回答:在相同的时间里,酒精温度升得快些,水温度升得慢些;要使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较多的热量。学生仔细看表,得出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比较大。学生猜想; 学生读图,回答:北京最冷月是0℃,最热月是28℃,气温年较差小,吐鲁番最冷月是-8℃,最热月是32℃,气温年较差大。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陆地冬季降温快,夏季升温快。原因是水的比热比砂石的比热大。学生听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实验的方法能比较直观地让学生建立起比热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学生听讲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有系统性
四、练习:课后练习2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8节第1—7题。
[板书设计]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气候:
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低纬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气温最高;
高纬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气温最低。
2、 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 比热:
概念: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单位:焦/(千克. ℃),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 ℃):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1 ℃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或1千克水温度降低1 ℃时,需要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
(2) 海洋增温和降温都比陆地慢,同一纬度:
近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一般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
大陆腹地,由于得不到海洋的调节,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什么是气候?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新课教学: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指导学生读图,并回答:(1)比较山顶和山麓的气温。(2)在对流层,气温与地面高度有何关系。(3)比较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补充:降水在一定高度内(3500米)随地势升高而增加。讨论:迎风坡为什么多雨,背风坡为什么少雨?师总结:从图中看出,水平运动的湿润气流受地形阻挡而在山地的迎风坡沿山坡爬升,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使空气冷却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越过山顶后,气流在背风坡下沉,由于越往下沉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来越小。空气很难凝结降水,使背风坡的天气晴好。 学生认真读图,回答:(1)山顶的气温一般山麓低;(2)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为6℃。(3)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听讲。 通过认真读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独立的思考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
季风: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我国的季风主要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季风的另一原因。讨论: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大陆与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会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填P90表格师: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我国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思考:1、中国东部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温度和湿度状况有何差异?补充: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海面空气向陆地补充,于是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干燥寒冷,而东南季风则带来暖湿气流。 学生听讲;学生讨论,回答: 1、冬季太平洋高,夏季大陆高。2、冬季陆地气压高于海洋,夏季海洋气压高于陆地。3、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学生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听讲;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学生听讲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有系统性
四、练习:课后练习1、3。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8节第8—11题。
[板书设计]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2)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
4、季风:
(1)冬季,气温陆地低于海洋,气压陆地高于海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气压陆地低于海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2)西北季风干燥寒冷,东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
[教后反思]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