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学案
(一)章节题目: 第 四 章/单元 第 7课 《与朱元思书》 第 1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流利地背诵,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重点实词含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字音字形,实词虚词用法 。
难点:准确,流畅翻译全文。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约2分钟)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21教育网
【目标出示】(约1分钟)
1熟读课文并能流利地背诵,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重点实词含义.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 (约2分钟)
(1)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2))从标题、文体,背景多方面结合资料预习探究。
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21cnjy.com
关于六朝骈体文: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21·cn·jy·com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www.21-cn-jy.com
2.自主学习(约20分钟)
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导学环节】(约10分钟)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2·1·c·n·j·y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www-2-1-cnjy-com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21·世纪*教育网
?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 【检测环节】(10分钟左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 鸢飞戾天( ) 经纶世务( )互相轩邈( ) 嘤嘤成韵( )横柯上蔽(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 )2.猛浪若奔( )3.互相轩邈( )4.经纶世务者( ) 5.皆生寒树 ( )6、蝉则千转不穷( )
三3.解释下列多义词。
1.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2.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直:直视无碍;争高直指
(五)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学案
(一)章节题目: 第 四 章/单元 第 7课 《与朱元思书》 第 2 课时
第 二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难点:
1.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自学环节】 自学指导 (约5分钟)
1、哪句话概括了富春江的山水特点?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3段文字是什么关系?为何先写水?
3、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写景?
4、看到富春江奇山异水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1·cn·jy·com
【自主学习】? (约10分钟)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21cnjy.com
【导学环节】? (约20分钟)
1、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2·1·c·n·j·y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四、 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21·世纪*教育网
【检测环节】(10分钟)
运用课文原句填空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2-1-cnjy-com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6、写江流湍急、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7、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山“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10.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_ __________ (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 和 两方面进行了描绘。21教育网
11.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 。(用课文原句填空)www.21-cn-jy.com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