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学案
(一)章节题目: 第 四单元 综合实践课 2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情趣及情趣之文。
2.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
(三)重点、难点:
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约3分钟)
看图赏景,引出“情趣”之题,教师展示几幅美丽的春天风景画给学生欣赏。
导入语:同学们看这几幅画是不是赏心悦目?美丽的风景不仅可以供欣赏,更能陶冶人的性情。人们将欣赏景物的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具有自己独特情趣的文章。那么,什么是情趣,什么样的文章是情趣之文,怎样才能写出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目标出示】(约1分钟)
1.了解情趣及情趣之文。
2.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
【自学环节】
自学指导 (约5分钟)
【一说】—— “情趣”之我见
指导语:书本161页,读有关“读、写、说互动”文字,谈谈你对情趣的理解。
【二说】—— “情趣”之独特
指导语:请读课本162-163页的两篇短文:《生机勃勃的森林早晨》和《恬静的小林》两文,独立思考: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趣?
【三说】——“情趣”之感受
师指导:情趣不仅源于对客观存在的观察,更是对客观景物的感受。例如,1980年10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
2.自主学习(约10分钟)
【一说】—— “情趣”之我见
(1)情趣是情感、兴趣的结合,是有个人趣味的特殊的情。
(2)情趣是欣赏景物时的独特情感,独特的感受,也受作者当时情绪的影响。
(3)情趣是人对景物的趣味,有了趣味,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看到的景物融合到一起。
板书:情感、兴趣、情绪、趣味
情趣是作者独特的感受。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不仅同一景物不同季节给人感觉不同,而且同一时间,同一种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中感受的情趣也不同
【二说】—— “情趣”之独特
1、第一篇短文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出了早晨的森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体现作者对早晨的树林的喜爱之情。
2、第二篇短文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林的恬静、安宁。体现作者对早晨的树林的喜爱之情。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写树林和小溪,不同的人,表达的情趣也不一样。这种情趣的独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两篇文章。
【三说】——“情趣”之感受
丰富多彩的秋叶,有深红的、浅红的、鲜红的、杏红的、紫红的、玫瑰红的。红得透明,红得有光泽,红得有水分……有的满树红似火;有的艳丽而辉煌,像一顶巨大的凤冠;有的树红黄绿三色为一体。颜色的层次很多,从浅到深,从简到繁……
同样面对这一景色,在场艾青从满城红叶中得到触发,随即写下了《爱荷华的红叶》这首小诗:
秋天了 爱荷华的树叶红了 红得像桃花 红得像彩霞 红得像鲜血 红得像火海 在阳光照耀下
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
【导学环节】(约16分钟)
过度语: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或见物生情、闻声生情、嗅气生情、尝味生情)的习惯,才能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常见这样的描写:月残落泪,鸦噪生悲,花香动情,酒醉增愁……这便是多情善感的表现。。杜甫见春来草木繁茂,生感时恨别之情(见《春望》);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见《春夜喜雨》);闻秋风怒号,为“天下寒士”忧(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睹鄜州之月,遥怜小儿女(见《月夜》)。诗人面对这些极平常的景物,各种各样的感情油然而生,形成了自己极不寻常的感受。可见,欲“善感”,必先要“多情”,情深感亦深。(参见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84页)
怎样在写景的同时融会独特的情趣,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呢?我们以大家非常喜爱的情趣朱自清的《春》为例一起探讨情趣美文的表现手法。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在描绘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的同时,表现出了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是我们学习“情趣美文”的典范。大家对它也很熟悉。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趣的短语、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使用哪些表现手法?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就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色彩多样
而且艳丽。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从视觉的角度去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花里带着甜味;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的。
【检测环节】(10分钟左右)
挥毫润文,呈现“情趣”之美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