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
——学科作文教学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学习,作文是作文,这是固有的观念。
学习是作文,作文是学习,这是融合和突破。
在学习中作文,让作文言之有物;在作文中学习,让作文言之有用。围绕学习而作文,为了学习而作文,带着作文去学习,让作文和学习携手共进,打通学科,融合文理,开创新的作文教学之路,形成高效自主的学习方式。
注明:学科作文是钟传祎老师独家探索的作文理念,并配套研发各类教学资料,该体系已注册商标,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允许擅自转载,均需承担法律责任。
21、罗丹砍“手”
——学会修改文章
快乐导写
制作:钟传祎
巴尔扎克逝世不久,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便请了当时最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为巴尔扎克雕塑一尊塑像。可是巴尔扎克其貌不扬,头大肚圆,身材矮胖,如果按巴尔扎克的原型雕塑出来,肯定不能给人以美感。罗丹反复琢磨,终于构思出了最佳方案:把刻画的重点放在巴尔扎克的面部,特别是那双眼睛,以突出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美。罗丹前后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杰作:巴尔扎克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粗壮脖颈,显示出他惊人的毅力和精神;那颗充满智慧的大头,微微昂起,脸上露出几分傲慢不恭的神态;特别是那双眼睛,凝视着,好像还在这污浊的金钱世界里探寻着什么,又像是已发现了“猎获物”,正盯着它,准备用自己锋利的笔去揭露它。
雕塑完工后,罗丹请来法国作家协会的几个朋友来欣赏。他们一进罗丹的工作室,都惊叹地叫了起来,都说巴尔扎克双手太完美了,罗丹一直默默地站在一旁听着人们的议论,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断然操起一把斧头,毫不可惜地砍下了雕像的双手。并说:“我要着重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脸和眼睛,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有了自己的生命,我必须把它去掉。”砍去了一双手的巴尔扎克雕像,震动了法国社会,大家纷纷批评罗丹,作家协会也拒绝接受这尊雕像。这尊雕像后来就一直放在罗丹家里,直到罗丹逝世后,这尊雕像才被公认为传神杰作、艺术珍品。
“福楼拜先生的窗户”
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他的每部作品基本成稿以后,都要进行长期的“案头工作”,反复推敲,甚至考究每个字的音韵。为了修改好作品,他总是常年通宵达旦地伏案挥笔,他书桌上那盏带绿灯罩的灯终夜不熄,于是他的窗户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塞纳河上夜间作业的渔人的灯塔。更有意思的是,从阿弗尔开往卢昂的轮船的掌舵人都知道,在这段航程上要想不迷失方向,最可靠的“航标”就是“福楼拜先生的窗户”,因为那扇窗户里的灯永远是明亮的。
托尔斯泰和欧阳修
托尔斯泰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人们在参观保存列夫·托尔斯泰手稿的博物馆时,都会发现这位大作家的许多作品都不止有一种手稿,而是除原稿外,还有许多未定稿,例如,长篇小说《复活》就有四种未定稿,有些作品甚至有十五至二十种未定稿。
欧阳修到了晚年,已是声名赫赫的大作家了,但他仍然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字斟句,一丝不苟。为了寻找和确定最恰当的字,经常冥思苦想。他还把写好的文章贴在墙上靠窗的地方,饭前茶后,随时修改,有时全篇改得不留一个字,几乎是重写一遍。
他的夫人见他年老多病还这样反复修改文章,怕他用脑过度,影响身体,关心地说:“你何必苦到这个地步,你的文章天下知名,难道不怕老先生笑话吗?”欧阳修笑着答道:“我倒不怕老先生骂,就怕后生耻笑。”
结尾中常见的错误?
第一种,审题不清,扣题不准确
第二种,中心不明,写成流水帐
第三种,内容空洞,叙述不具体
第四种,平淡无味,材料不典型
第五种,东拉西扯,层次不清楚
第六种,千遍一律,结构无变化
第七种,详略不当,平均用笔墨
第八种,词语贫乏,行丈不简洁
第九种,语言无味,句子不通顺
常见的修改方法有:
一、阅读修改法 ?
二、冷却修改法 ?
三、比较修改法
四、讨论修改法 ?
故事:元代著名剧作家高则诚写完《琵琶记》后,便开始一句一句地推敲琢磨。到夜深人静,他一手扶着桌子,一脚踏板,按节拍反复吟诵作品,一发现有拗口或者不合音律的地,就立即修改,一直改到琅琅上口为止,这样日复一日,他脚下的踏板竟被磨出一个洞来。
常见的修改方法有:
阅读修改法 ?
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阅读,如默读、轻声谈和朗读,进一步体味作文的特点,进而发现问题,便于修改。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
名人的话:
鲁迅先生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等到成文后搁它几天,然后再看看。”
契河夫写完一部作品,并不急于发表,而是先放一个时期,他曾对朋友说:“那个剧本搁上一年反而有好处。大作品永远应当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甚至不妨写点别的东西,然后再回到那个作品上去。”
常见的修改方法有:
冷却修改法 ?
概念:将文稿暂时放到一边,搁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修改的方法。
同学们自己写好作文,往往会沉碎于某种意识,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对作文中的缺点、毛病发现不了,冷却修改法,就是通过把作文放置一段时间,从原来的写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在跳出思维惯性和定势的圈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名人的话:
唐朝大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人到曲口游览。
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曲江的风景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景,不竟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一首诗,其中有两句: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杠甫趁兴而归。一路上他忽然想起了曲江上题诗来,他想:“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他边走边想,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回到家里,连忙好纸连墨也没来得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常见的修改方法有:
比较修改法 ?
概念:通过对文章的词句、材料、立意、结构换一种方式后,和原文进行比较鉴别,辨析优劣,从而借鉴长处,避免错误缺陷。
名人的话:
鲁迅先生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等到成文后搁它几天,然后再看看。”
契河夫写完一部作品,并不急于发表,而是先放一个时期,他曾对朋友说:“那个剧本搁上一年反而有好处。大作品永远应当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甚至不妨写点别的东西,然后再回到那个作品上去。”
常见的修改方法有:
阅读修改法 ?
概念:将文稿暂时放到一边,搁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修改的方法。
同学们自己写好作文,往往会沉碎于某种意识,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对作文中的缺点、毛病发现不了,冷却修改法,就是通过把作文放置一段时间,从原来的写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在跳出思维惯性和定势的圈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直入式 ?
概念: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正题,直接交待出本文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要讲一个什么道理等。又叫“开门见山”。
特点:它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一开头就给读者一个鲜明、强烈的印象,吸引读者迫切地读下去。
例1,《我有故乡的杨梅》的开头: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例2,《詹天佑》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例3,《威尼斯小艇》的开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
三个开头都紧扣课题,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接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一目了然。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引用式?
概念: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正题,直接交待出本文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要讲一个什么道理等。又叫“开门见山”。
特点:它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一开头就给读者一个鲜明、强烈的印象,吸引读者迫切地读下去。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故事式
概念: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正题,直接交待出本文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要讲一个什么道理等。又叫“开门见山”。
特点:它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一开头就给读者一个鲜明、强烈的印象,吸引读者迫切地读下去。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描写式 ?
概念:一般在文章开头时对自然景物、人物外貌,精彩场面等进行描写,交待故事场景,揭示人物特点衬托人物心情,确定文章基调,让读者不知不觉进入到文章的世界。
特点:朴实自然,人们运用较多。
例1,《小英雄雨来》的开头: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例2,《少年闰土》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点明环境,勾画形象,语言简洁,描写生动,引人入胜。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抒情式 ?
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人、事、物、景直接抒发爱、憎、好、恶的情感。
特点:烘托、渲染气氛,奠定情感情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趣,定下全文的中心思想,引导读者进入环境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1,《林海》:我总认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里边去,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叶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例2,《灯光》的开头: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抒发情感,朴实真切,感动人心。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点题式?
概念:一开头就点明主旨,概括全文大意 。
特点:这种开头往往总叙人物的特点,或者说明事物的性质,或者提出全文的观点,一开始就让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给主篇写作定下了基调。
例1,《伟大的友谊》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例2,《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例3,《颐和园》的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简洁明了,给读者清晰、深刻的印象 ,读者很容易把握全文 。
练习一 想一想,下列文章的开头分别采用了什么开头法。
1.《鸬鹚》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
2.《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 )
3.《古井》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暖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
4.《卢沟桥的狮子》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5米,有28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
5.《鱼游到了纸上》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 )
6.《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书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班的看 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
直入式
描写式
直入式
引用式
抒情式
故事式
练习二? 下面几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毛病,你能修改一下吗?
?
1.从小到大,和我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可多了。但是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个《我的小伙伴》的作文题。我想了又想,究竟写谁好呢?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我的脑海,对,就写她,我家对门的小姐姐王晶晶。我的小伙伴。
这篇习作开头采取了“绕圈子”的方式,写了不少废话,比较罗嗦。
练习二? 下面几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毛病,你能修改一下吗?
?
2.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今天的“课外选读”课上,我从图书管理员那里借来了一本《生命的诗篇》,便认真地看了起来。
开头太平淡,不能吸引读者
3.《李大爷二三事》:一大早,李大爷起床后,不问青红皂白,便朝小红的屁股上狠狠打了一巴掌,打得小红直尥蹶子。
4.《记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我的同学叶梦洁,是一个勤奋的人。她长着一双葡萄般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面,是一张红红的樱桃小嘴,雪白的皮肤,高高的个子,真令人一望而生爱慕之心。?
这篇文章的开头让人费解。“小红”是谁?怎么样会“尥蹶子”?显然,这个开头没有交待清楚。
这篇文章开头写人物外貌,却与文章要表现的中心——勤奋学习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为描写而描写。
练习二? 下面几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毛病,你能修改一下吗?
?
5.《看菊展》:你爱花,我爱花,他也爱花,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爱花。朋友,你说是吗?我一点也不夸大吧?花,能美化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花,能使人心情舒畅,种花能让人身心健康。我爱花,因为生活中不能没有花。今年中秋佳节,我参观了虹口公司的菊展,让我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6.《我的小表弟》:“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小表弟在家中的地位再好不过了。?
这篇开头空发议论,毫无意义。
这篇开头引用不当。
练习三? 按要求写开头?
1.《可爱的小鸡》,运用描写式开头法?
2.“那天,我哭了……”运用直入式开头法?
3.《我的爸爸》,运用抒情式开头法?
4.运用悬念式开头法,写一件事?
?
5.运用引用式开头法,写一件物品?
练习四? 按要求给《枇杷树》换个开头。
枇杷树?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枇杷树。?
枇杷树的树干粗粗的,它的根须牢牢地扎在泥土里。枇杷树的树杈很多,这儿一根,那儿一枝,一根粗的上面再长几根细的,一枝直的上面还长几枝弯的。它们粗细不一,形态各异,十分好看。树杈上的叶子密密麻麻,这些茂盛的叶子终年葱郁,惹人喜爱。深绿色的老叶,黄绿色的新叶,相互映衬,格外美丽。椭圆形的长叶,光闪闪的叶面,叶背却是毛茸茸的。? 树枝的颜色与众不同,远远望去是棕黑色的,近处看看却是褐色的,也很漂亮。?
冬天,寒风凛冽,许多树木都已枯黄飘,枇杷树却挺立着。它不但不怕冷,还在百花凋零的12月份,开出一朵朵小白花。春来来了,枇杷花快枯萎、凋谢了,花枝上却长出一簇簇玉米粒大小的青果子。盛夏还没到,枇杷树上的果子成熟了,个个金黄金黄的,这里一串,那里一挂,沉甸甸的,把枝头都压弯了。这累累果实,真像高挂的一盏盏小灯笼,有趣极了。摘一个下来,剥开皮,看上去水灵灵的,吃起来甜滋滋的。
枇杷树啊,枇杷树,我爱你。?
悬念式
?
抒情式
?
点题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