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扩展。教材安排是在滑轮之后学习这一块内容的。但是从作业上的一些题型来看,似乎应该把这款内容放到前面来。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这一大节的主线,起到统领的作用,本节课要研究的杠杆的有关概念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重点和难点
杠杆的概念是教学重点。当力臂不等于杠杆上的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画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确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辅助教材:多媒体
二、学法与教法
因此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及对FLASH动画的观察,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把发现法做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拿出一个罐装的饮料瓶,(中间凹陷的那种)用手打不开。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同学提出,可以拿一个硬的铁片之类的把这个罐子撬开。引出本章话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几种简单工具的运用和用投影仪放出的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投影片,让学生说出有什么共同点: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得出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分析模型,建立概念
结合用木棒撬石头的示意图,建立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概念。通过压杠杆转动的实例引入力臂的概念,继而在这个示意图中补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们的概念。
投影“工人撬石头”图片并介绍:刚才我们发现的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它有一个专有名称叫支点,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就叫阻力,它们使杠杆转动的效果刚好相反。同学们不妨再来比较一下:工人用同样的力把手握在A处与握在B处哪个效果好呢?为什么?学生能提到支点到力的距离不同从而引入力臂概念。
投影“找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图片,同时介绍: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非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很显然,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非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可见,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有五个;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称为杠杆的五要素。我们可用画图的形式把它们表示出来。
3、联系生活 迁移运用
出示生活中的种种杠杆,让学生回顾它们的用法,教师再给予形象点拨画出它们的简图,找出杠杆的一点二力,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起学生想试一试的兴趣,此时让学生动手画出力臂,突破教学难点,
4、知识拓展,回归生活
学生刚刚知道杠杆有关知识,只有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
理解人体中的杠杆
几个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1. 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但是必须是硬棒)
2. 力臂的概念;支点到力作用线(非作用点)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