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19: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三单元 鸿儒哲思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目标·重点
1.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母爱的特点与区别,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④休戚相关( )
⑤归根结蒂(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罪孽( )        ②咄咄逼人( )
③惶恐(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nièduōhuánɡqīdì答案(2)多音字①刹刹那( ) 刹车( )②给给予( )
交给( )③称称职( )
称赞( )④创创造( ) 创痛( )⑤横专横( ) 横竖( )⑥担承担( )
担子( )chàshājǐɡěichènchēnɡchuànɡchuānɡhènɡhénɡdāndàn2.写对字形答案(1)yínɡ( )得
léi( )弱
蜾luǒ( )(2)dàn( )生
垂xián( )
yán( )席(3)鼓lì( )
严lì( )
lì( )届(4)kě( )求
jié( )力
碑jié( )(5)缺xiàn( )
chǎn( )媚赢羸蠃诞涎筵励厉历渴竭碣陷谄答案3.近义词辨析
(1)体验·体会
辨析:两者都有“亲身经历,设身处地”的意思。“体验”侧重于在实践中感受,从感性方面认识事物。对象多是生活、现实等,多用于书面语。“体会”侧重于领会、理解,从理性方面认识事物。
练习:①《特种兵之战狼》是动作演员吴京的转型之作,他为了演好中国特种兵冷峰的角色,曾亲自到部队________了两年的特种兵生活。
②通过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纲领性文件的学习,我们深深________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体验体会答案(2)遵循·遵照
辨析:两者都有“遵守”的意思。“遵循”侧重于依照顺从,不偏离。语意比“遵照”重。对象多是组织或领导者所制定或指出的方针、政策、路线、原则、方向、道路、规律等。使用范围比“遵照”窄,书面色彩比“遵照”浓。“遵照”侧重于遵守照办,不背离。对象多是前辈或上级指出的较为具体的意见、要求、命令、指示、意旨、安排、设想等,也可以是组织或领导者所制定的路线、原则、纲领等。
练习:①有专家指出,航天发展应________“三三制”原则,即一艘执勤,一艘训练,一艘维修。中国海军今后将至少需要3艘乃至3艘以上航空母舰。
②________军委指示,6 000多名机关干部下连当兵,用自身说法向部队贯彻“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理念。遵循遵照答案(3)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辨析:两者都有“相互关联”的意思。“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对象主要是利益联系密切的人。“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练习:①2015年的北京高招政策是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从志愿填报到录取方式,从考试命题到高考加分,多项与考生________的政策均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②6月28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结束了4天3夜的访台之行,此次访问虽有不同声音,但主流民意是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家都认为,两岸利益________,和平发展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息息相关休戚相关答案4.理解词义
(1)休戚相关:
(2)归根结蒂:
(3)不足为奇:
(4)咄咄逼人:
(5)节外生枝: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同“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品读感悟答案一、结构知全局
请阅读全文,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答案 文章通过论说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享有的母爱和父爱,阐明了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同时指出父母亲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孩子应综合父母的良知,培养自己的仁义、理智和责任,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1.本文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请说明原因。答案 因为本文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答案2.文章从婴儿写起,写到了“孩子的爱”,结合全文谈一谈“孩子的爱”有什么变化。答案 答案3.借助下表,比较母爱与父爱的不同。答案 4.幼稚的爱与成熟的爱二者区别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呢?答案 ①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是幼稚的爱,是被动的。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是成熟的爱,是主动的。
②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5.根据文章最后两段内容,概括一下成熟的人所具有的特点。答案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答案1.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相关链接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逃出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等。2.相关知识
(1)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2)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韦伯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3)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答案结合相关文段,理解下面的疑难妙句。
(1)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答案 “自恋”就是自我中心(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作者引用这句话,目的在于进一步表现母爱对孩子的重大影响。用本文中的观点来看,就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答案(2)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答案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的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答案(3)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答案 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开头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4)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答案 通过比喻的方式,进一步渲染、突出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答案(5)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答案 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就是同时具备父母两人的优秀品质,既有母亲的博大的无私的永恒的爱,又有父亲的严格的理智的进取的爱。这也许谈不上是一个高尚的人,可也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让父母放心的人。答案深度研读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应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返回返回答案 第5段文中括号内说,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
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父母之爱,缺一不可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父爱是有条件的,比较粗犷,注重孩子的精神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覆盖,更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引领。单纯的情感覆盖,只会让孩子变得孱弱娇嫩,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在呵护的基础上精心引领,才能让孩子不断成长,不断挺拔坚毅。一、文本素材主题: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之名言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雨果
3.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4.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达·芬奇
5.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二、名言积累返回“同桌妈妈”陶艳波
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十二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同桌妈妈”陶艳波,一个平常的中年母亲,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却让全体国人感动落泪。她的优秀品质在于无私奉献,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失去了听说能力的儿子;她的动人之处在于始终如一、持之以恒,通过十二年如一日的坚持,终于让儿子考上了大学,成功成才。三、相关链接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1)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1)像平地一声惊雷,将“我”的那份“得意”一扫而尽,使文章顿起悬念,吸引读者看个究竟。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提示攀满我的整个心灵。(2)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提示(2)遭受孩子误解,心里充满痛楚。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3)提示(3)写出了殴打孩子时的痛苦和不安。将母亲的善良、细腻、无私而不失严厉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4)(4)希望给天下所有的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希望能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灵,使他们深深地理解和接受这份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珍贵的母爱,让我们为天下所有母亲祝福。提示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5)提示返回 (5)像潺潺流水,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像悠扬的小夜曲,拨动着读者的心弦。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久郁于心而又无以表达于外的心声,在两代人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