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窦娥冤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1课 窦娥冤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19: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一单元 悲欢舞台第1课 窦娥冤目标·重点
1.了解元杂剧的一般特点。
2.理清剧情,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和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⑧当垆( )
⑨浣纱( )
⑩临邛( )
?痊济( )
?忤逆( )
?恓惶( )
?顷刻( )(1)单音字
①嫡亲( )       ②斟酌( )
③隅头( )
④绣闼( )
⑤楔子( )
⑥鳏寡( )
⑦阑珊(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dí?前合后偃( )
?罪愆( )
?苌弘( )
?尸骸( ) zhēn zhuóyútàxiēɡuānlán shānlúhuànqiónɡquánwǔxīqǐnɡyǎnqiānChánɡhái答案(2)多音字①缥缥缈( )
缥缃( )②煞煞尾( )
煞费苦心( )③勒勒索( )
勒住( )④量量器( )
量体裁衣( )⑤症症结( ) 症候( )⑥禁禁受( )
禁止( )piāopiǎolèlēizhēnɡzhènɡshāshàliánɡliànɡjīnjìn答案2.理解词义
(1)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
①功名未遂:
②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
③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④争些勒杀了:
⑤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
⑥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
⑦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⑧你道是暑气暄: 成功。径直。处罚。差一点儿。处理。真的,确实。糊涂。炎热。答案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⑩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 操劳家务。初一和十五。答案(2)虚词归纳也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孩儿,痛杀我也:
时辰到了也:
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语气助词,表停顿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副词,表示“都”答案(3)古今异义
①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
古义:
今义:
②满望你鳏寡孤独
古义:

今义: 一段时间以来。过去的某一段时期。 鳏寡,偏义词,偏指寡,是就蔡婆来说的;孤独,偏义词,
偏指孤,是就蔡婆的儿子来说的。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答案③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
古义:
今义:
④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
古义:
今义: 羞惭。丑陋,不好看。光天化日之下。天下太平。品读感悟答案一、结构知全局
1.《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请跳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答案 楔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
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答案2.第三折是《窦娥冤》故事的高潮所在,也是窦娥的刚烈性格与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请概括该折故事情节。答案 第一部分(由开头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由“(刽子云)快行动些”到“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由“(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到结尾]: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1.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案 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刑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答案2.【滚绣球】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请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答案 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天大的冤屈、怨恨,也只能化为一声悲泣。
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答案3.你怎样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两句唱词的含意?答案 这两句,是作者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两句台词。4.【倘秀才】唱词中,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这一情节具体表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答案 (1)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让婆婆为自己伤心。
(2)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
(3)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答案答案5.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答案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毒害。按当时的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1.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相关链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关汉卿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背景剖析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3.相关知识
(1)元杂剧的严格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了这一点。返回(2)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与四大爱情剧
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答案1.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那么窦娥这场冤案还会不会发生?答案 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贪赃枉法、腐朽昏聩的官吏。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人心。答案2.窦娥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有一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三折中也得到验证。这在现实中能否实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答案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深度研读比较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选一个侧重来谈。
①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②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③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答案返回答案 ①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显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②洗雪冤情: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的审美心理。
③《金锁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返回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窦娥的抗争精神
窦娥,一个弱女子,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却毫不示弱,敢于与不公平的命运、与封建社会的残暴势力、与颠倒黑白的社会进行抗争。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面对黑暗势力,不是妥协受辱,而是指斥天地,坚信冤情必然昭雪。这种顽强的斗争意志,怎不令人敬佩?这种抗争精神,足以令须眉汗颜,让世人刮目。一、文本素材主题:抗争 “抗争”之名言
1.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
2.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3.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培根
4.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谨慎。——高尔基
5.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佚名二、名言积累返回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从1798年开始,贝多芬出现了耳鸣、听力衰退的情况。1802年,他的消极情绪达到顶点,他曾打算自杀,并写下了遗嘱,但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他开始与命运抗争,创作出大量不朽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一生——敢于同命运抗争!
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与苦难和悲剧的抗争成就了他真正有震撼力的艺术。三、相关链接关汉卿:他的舞台永不落幕(节选)
魏建宽

要了解关汉卿,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是得一读再读的。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1)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提示(1)关汉卿生逢乱世,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他以自己不屈服的灵魂,高唱出自己的抗争宣言。在《窦娥冤》中,他又借助窦娥之冤,大声谴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铜豌豆”作何解?是元代妓院中称呼老狎客的暗语。不是关汉卿不想“致君尧舜上”,不是关汉卿不想“立德、立言、立功”,而是他只能“花中消遣,酒内忘忧”。而且他还真在脂粉堆里寻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与杂剧演员朱帘秀的传奇故事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他与那些青楼女子的感情是真挚的,虽然他以诙谐玩世的文字来表达;他的艺术才情也是真实的,虽然他以不无自夸的口吻来渲染。他并没有为自己与最底层的那些歌女戏子为伍而感到羞愧,他恰恰以此为荣。因为,他在黑暗中看到了星辰,在地狱中看到了天堂。(2)(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个真正的勇士,就该于困苦中看到希望,于绝望中找到突破。提示时代与历史将一代艺术天才交给了市井,交给了最底层的那个世界,关汉卿也乐意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于是他投入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一生创作出了六十多部戏剧作品。他为他们歌,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为他们骂,他以自己的作品成就了自己的不朽。
《元史》的列传上少了一位贤臣,但中国艺术史上却多了一位艺术大师,这是历史的过错,还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幸运?五
《元史》的确没有为关汉卿留下位置,正史向来是帝王将相的家传。在封建帝王的眼中,关汉卿只不过是一个戏子!
我们还真得感谢一位元朝人钟嗣成,是他将他那个时代的杰出的元曲作家的生平一一为我们作了简单的梳理。钟嗣成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录——“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己斋叟”。虽然只寥寥十一字,但对于后世崇敬关汉卿的读者来说,总还算得上是一个慰藉。
不过,关汉卿也毕竟是元代的关汉卿,他没能也无法跳出他所处时代的局限。
窦娥之冤,是一个千古奇冤!那么由谁为她申冤呢? 关汉卿选择的是她的父亲,是她的金榜题名之后又深得圣上无限信任的父亲,是她的后来升为二品大员巡察州府手握尚方宝剑能先斩后奏的父亲。
戏剧的结尾是大快人心的,张驴儿被千刀万剐而死,赛卢医被发配到蛮荒之地充军服苦役,贪婪昏庸的主审太守被杖责永不被录用。
这样一个大光明的尾巴,的确能告慰窦娥的冤魂,的确给了观众以快感,也的确给了读者以慰藉。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在关汉卿看来,千千万万个含冤的窦娥的最后的救世主还是皇帝。试想,如果窦天章不能中进士,如果忠信廉洁、秉公执法的窦天章不能深得君王的重用,谁又能为窦娥申冤? 关汉卿一方面借窦娥的冤魂控诉那个世界“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一方面又希冀由皇权来拯救那个世界,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一个生活在废除了科举的时代的关汉卿,却仍幻想他笔下的正义与天理化身的窦天章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取得大权来消弭这个世界的苦难,这岂不是一个更大的幻想?
那么关汉卿与他的《窦娥冤》的价值在哪里呢?我想,只要这个世界还有苦难,只要这个世界还有窦娥的故事在重演,只要这个世界还有贪赃枉法的现象在继续,这个世界就仍需要千千万万个关汉卿!我们的后代就仍要一代代地传诵《窦娥冤》!正因为如此,属于关汉卿和他的《窦娥冤》的舞台,永远不会落幕! (3)提示返回 (3)只要心系大众,心与大众一起跳跃,那他就永不谢幕!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