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第一单元 悲欢舞台第3课 哈姆莱特目标·重点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⑦山鹬( )
⑧阿谀( )
⑨繁文缛节( )
⑩嗜好( )
?印玺( )
?恭聆( )
?棕榈(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枭雄( ) ②破绽( ) ③篡夺( )
④戕害( )
⑤蟊贼( )
⑥禀赋(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xiāo?淆乱( )
?冥冥( )
?嗣位( )
?辞藻( )
?揩干( )
?战栗( ) zhàncuànqiānɡmáobǐnɡyùē yúrùshìxǐlínɡlǘxiáomínɡsìzǎokāilì答案(2)多音字①堡碉堡( )
三十里堡( )②勾勾当( )
勾画( )③刹刹车( )
刹那( )④量量杯( )
气量( )bǎopùɡòuɡōushāchàliánɡliànɡ2.写对字形答案(1)脚liào( )
liào( )望
liáo( )草(2)破zhàn( )
diàn( )粉
纱dìnɡ( )(3)cuàn( )位
编zuǎn( )
zuàn( )拳(4)shēn( )士
乾kūn( )
shēn( )吟(5)huánɡ( )惑
彷huánɡ( )
huánɡ( )论(6)lún( )常
lún( )落
腈lún( )镣瞭潦绽淀锭篡纂攥绅坤呻惶徨遑伦沦纶答案3.近义词辨析
(1)沟通·勾通
辨析:两者都有“通连”的意思。“沟通”是使两方能通连,是中性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勾通”是“暗中串通,勾结”的意思,是贬义词。一般只用于人与人之间。
练习:①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她的荣冠,________彼此的情感。
②达赖与外部反华势力________,不断制造反华事件。沟通勾通答案(2)篡夺·抢夺
辨析:“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抢夺”,用强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
练习:①他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________了我的嗣位的权利。
②索马里海盗不断________从这里经过的外国货船,成为亚丁湾海域航运的隐患。篡夺抢夺答案(3)包涵·海涵
辨析:“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
练习:①由于条件简陋,招待不周,还望________。
②我唱歌不好,请大家多多________。海涵 包涵(4)细致·精致
辨析:“细致”,(工作)精细周密;(花纹)细密精致。“精致”,精巧细致。
练习:①这次展览会上展出的工艺品都非常________。
②唯有开展________的工作,我们才能保证万无一失。精致细致答案4.理解词义
(1)孟浪:
(2)隔屋放箭:
(3)莫名其妙:
(4)当之无愧:
(5)前例可援:
(6)一时无两:
(7)伦常:
(8)繁文缛节: 鲁莽草率。没有看清目标射出冷箭。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不惭愧。可以供后人援用或参考的事例可引用。一段时间内无人能比。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品读感悟答案一、结构知全局
阅读课文,梳理情节结构。哈
姆
莱
特答案开端:向霍拉旭讲述逃归历程发现阴谋
篡改密信
智杀信使发展:接受“比剑”挑战奚落奥斯里克
被激接受挑战
承诺比剑誓言高潮
(结局):身中毒剑并杀死国王与雷欧提斯比剑
双双被毒剑刺中
雷欧提斯揭穿阴谋
哈姆莱特怒刺国王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1.课文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 悬念: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的计划行事?
好处:每一个悬念都围绕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弦,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答案2.在故事的开端,哈姆莱特对好友述说了哪些内容?答案 ①在去英国的海船上脱险的经过。
②向叔父国王复仇的愿望。
③对雷欧提斯的歉意和担心。答案3.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见面时,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台词表达了哪些内容?答案 哈姆莱特首先对雷欧提斯表达了:
①对误害雷欧提斯父亲的歉意,
②对误害雷欧提斯父亲的解释,
③不愿决斗的心理。
雷欧提斯提出的必须决斗的理由和停止决斗的条件:
①在感情上可以原谅哈姆莱特的过失,但出于贵族的名誉还要举行形式上的决斗。
②“除非有什么为众人所敬仰的长者,告诉我可以跟你捐除宿怨”,暗示是受国王的指使。答案4.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一共集中了多少矛盾冲突?答案 ①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②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5.怎样理解国王对哈姆莱特说他看好雷欧提斯,而对王后说“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答案 国王之所以对哈姆莱特说他看好雷欧提斯,是为了激发哈姆莱特的好胜心,使比赛紧张激烈;而对王后说“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是为了防备毒剑之计不成,用毒酒做铺垫。1.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相关链接“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他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勒斯、索福克里斯及欧里庇得斯,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四大悲剧与四大喜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2.背景剖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3.相关知识
相关情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的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父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父。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整个社会、国家。他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又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以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要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结果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奸王利用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哈姆莱特临死前嘱托好友传述他的故事。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答案1.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这个情节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剧本却安排了相当的篇幅。你怎么看待这一情节的安排?答案 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答案2.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王子形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答案 ①通过哈姆莱特的语言、行动以及剧本情节,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善良而有思想,是尊严的重建者;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②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最终形成了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了哈姆莱特最终走向灭亡的结局。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性结局。 答案深度研读1.莎士比亚被视为了不起的语言大师,他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人物性格。请揣摩其语言特色,结合文本作分析。返回答案 ①语言丰富而富于生动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②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③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返回2.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你怎样看待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答案 ①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②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哈姆莱特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答案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哈姆莱特的命运
哈姆莱特不愿屈从于自己的命运,去做一个被蒙蔽的王子,而是执着地探究父王死去的真相,为父王报仇。但哈姆莱特本身具有的软弱性又使他的反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也折射出了最终的悲剧命运。自古英雄多磨难,但是人的意志要永远不屈向上;自古人生多坎坷,但是人的精神要永远坚强屹立。一、文本素材主题:命运 “命运”之名言
1.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约·凯恩斯
2.命运支配我们行为的一半,而把另一半委托给我们自己。——(意大利)马基亚维利
3.勇敢的人开凿自己的命运之路,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开拓者。——(西班牙)塞万提斯
4.征服命运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机会恩赐的人。——(英国)马修·阿诺德二、名言积累返回不向命运屈服的画家谢坤山
16岁的谢坤山曾遭遇一场重大的电击意外,双手和右腿下半部遭到截肢,后因意外造成一只眼睛失明。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之下,他决定向厄运挑战,开始踏上艺术之路。他以嘴代手执画笔,刚开始,每画下一笔,便在口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痛苦程度不是他人所能想象的。但是,谢坤山并未因此而放弃作画,他的绘画技巧日益精湛。
谢坤山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实现梦想不一定要靠双手,一颗不向命运屈服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三、相关链接“他不属于一个时期”:也谈莎士比亚和曹雪芹
方 平
记得白乐天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正是这样,源远流长的我国文学史,联袂出现了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像双子星座。他们的佳篇名作,世代传诵,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艺术高峰。
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为了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样呼唤着在传统的诗词歌赋之外,为人民喜见乐闻的俗文学领域中的才人高手。于是出现了戏曲名家关汉卿、王实甫,小说家兰陵笑笑生、冯梦龙。最了不起的是,在这支人才辈出的队伍中,最后出现了伟大的天才作家曹雪芹。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周汝昌先生在《燕市哭歌悲遇合》(2003年5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一文中,有意把曹雪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最恰当不过了。何以见得他们两位是前后辉映、东西对峙的一代宗匠呢?若要尽举一条条理由,恐怕一时说不尽那许多;这里只谈一下这么一个试金石般的衡量标准。一个作品(例如莎剧和《红楼梦》),既能吸引住千百万读者或观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百读百看不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又能吸引无数学者、专家竞折腰,共同热心研究、探讨,以至争论——都是一头钻进去,可以成为终身从事的一门学问,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1)——像“莎学”,像“红学”。提示(1)既要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享有民众的拥趸;又要有阳春白雪的雅妙,经得起时间的反复揣摩。诗人兼剧作家本·琼生,为悼念亡友莎士比亚,献诗云:“他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2)这可说是对于莎士比亚最简练、最确切,也是最富于预见性的一个评价了。英国人民因莎士比亚而自豪,那么这一行颂诗是否同样适用于我们为之自豪的曹雪芹呢?说到“归于千秋万代”,历史已表明,他当之无愧。那么上半句又怎样呢?如果“他不属于一个时期”意谓“他不仅在生前受到观众和读者的欢迎和热爱”,那么我们的曹雪芹只能自叹不如了,他没法沾这个光,这前半句是专为当时誉满艺坛、春风得意的莎士比亚写下的啊。(2)不止放射瞬间的光华,更要辉耀古今的永恒。提示 且看莎士比亚当年的风光吧。他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后(21岁),背乡离井,投奔伦敦,进入剧团;最初打过杂,扮演过一些次要的角色,剧团临时需要,赶着改编一些旧脚本。到了28岁那年(1592),他的才华开始在最初几个剧本中显示出来了。他初露头角,已为今后终身从事写作事业开拓出一条道路了。
第二年(1593),他的叙事长诗——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维纳斯与阿董尼》问世,可说风行一时,文坛传诵,到1617年(他逝世后一年),14年间累计再版14次。另一篇更刻意求工的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接着于次年(1594)出版,同样受到好评,多次再版。这两本叙事诗集卷首都有一段谦恭的献词,呈献给青年贵族素桑普顿伯爵,得到“恩主”的赏识,据说还获得了一笔优厚的酬金。又过了三四年,他的杰作《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1598)在伦敦舞台上取得空前成功,剧中出现了一位在英国戏剧史上最富于艺术魅力的喜剧性人物——不朽的大胖子福斯塔夫。当时有一首短诗,记述演出盛况:“只消福斯塔夫一出场,整个剧场挤满了人,再没你容身的地方。”莎士比亚从此成为了无可争议、独步艺坛、当时最受欢迎的剧作家。在前后二十余年间,他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约37个戏剧;当然,这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才思敏捷,他的勤奋,但这和他始终得到广大的伦敦观众的热烈支持是分不开的。从他收入的丰厚也可看出他事业上的一帆风顺。(3)1597年,他付款60镑,在家乡购置房产,有前后花园,两个谷仓,又经修缮一新,俨然是当地最阔气的一座住宅。1602年又出资320镑,购得故乡107英亩耕田,20英亩牧场。他去世前立下遗嘱,除了不动产,由继承人分配的现金,大约达350镑。(3)文学不止文穷而后工,很多时候耐住了清贫,却守不住创作的热情。营造文化的温床,才是孕育灿烂文化的当务之急。提示回头且看我们的曹雪芹又怎样呢?唉,真不知道从何说起!
马克思曾几次提到弥尔顿的巨著《失乐园》(1667),从出版商那儿得到的卖稿费仅为5英镑,因之称他是“非生产劳动者”(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432页)。虽说区区5英镑,少得可怜,换算成清乾隆年间的钱币,也许能值几十两银子吧。《红楼梦》最早的排行本(程甲本,120回)问世在1791年,这时作者早已去世了。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好事——早在28年前出版商就赶着把一笔稿酬预付给卧病不起的作家。只怕曹雪芹的春蚕吐丝般、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劳动,才真是当之无愧的“非生产劳动”呢 。(4)(4)无关乎贫困,无关乎富贵;文学,呼唤真正的热爱。唯其如此,才能在历经苦难后,创作出皇皇巨著。提示只有成年累月的心血支付,却没有分文收入,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举家食粥酒常赊。”万一有一天《红楼梦》原稿有幸重现人世,只怕人们会辛酸地发现:这无价之宝的手稿的最后部分原来写在一叠废纸上——作家创作,却连稿纸都买不起了。观点反动、视《红楼梦》为淫书的藩德舆在《金壶浪墨》(1811)里说:传闻作者“老而落魄,以日历背书写”。只怕真有此可能,八十回以后的未定稿最后的散失,可能与原稿书写在废纸散页上不无关系吧。 按理,我国通俗文学,到了晚明万历年间,欣欣向荣,演义、公案、志怪小说、人情世态小说,以及《三言》《两拍》等短篇小说集,相继出版,受到读者欢迎。可是这一度兴盛、繁荣的俗文学市场,在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遭到了压制和摧残,作家曹雪芹的辛勤创作,只能停留在手稿上;进不了市场,只能成为“非生产劳动”。他的心血结晶,除了二三位友好知己传阅外;不可能和广大读者见面,得不到他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有力支持。对于一位没有读者群的作家,这该是一个多么孤单、寂寞、萧瑟的时代啊。“他不属于一个时期”(He was not of an age)也许可有另样的解读,那么本·琼生这句颂诗就可能两全其美,同时适用于中西两位文豪了。对于莎士比亚,是说他生逢其时,这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在各个领域内涌现一代巨人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咱们的曹雪芹,却是在叹息他生不逢辰——“他不属于(他)那个时代(He was not of the age)”,“生于末世运偏消”:半生潦倒,书未成,泪已尽。一代天才的火花,自生自灭,像一道划破黑夜长空,光彩夺目的流星,不可逼视,却又倏然而止,一切复归于黑暗。
不过不管命运弄人,有幸与不幸,让后人感到欣慰的是,毕竟随后还有“归于千秋万代”那一句颂诗,把东西方二位文豪联结在一起,永垂不朽。 (《文汇读书周报》)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