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柳永词两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19: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第4课 柳永词两首目标·重点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7)叠 ( )
(8)菱歌( )
(9)千骑( )
(10)箫鼓( )
(11)凝噎( )
(12)暮霭( )1.读准字音
(1)都会( )    (2)参差( )  (3)堤沙( )
(4)天堑( )
(5)珠玑( )
(6)罗绮(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dūcēn cīdīqiànjīqǐyǎnlínɡjìxiāoyēǎi答案2.理解词义
(1)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
①东南形胜:
②参差十万人家:
③天堑无涯:
④市列珠玑:
⑤户盈罗绮:
⑥重湖叠 清嘉: 地理形势优越。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广阔无边。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满。远近重叠的山峰。答案⑦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⑧嬉嬉钓叟莲娃:
⑨千骑拥高牙:
⑩异日图将好景:
更那堪: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 飘荡;唱起。很愉快的样子。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画。忍受。年复一年。即使。答案(2)一词多义①将异日图将好景:
出郭相扶将:
将计就计:
将信将疑:
将进酒:
田园将芜胡不归: 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搀扶顺从又,且请将要答案②相执手相看泪眼:
久久莫相忘:
儿已薄禄相: 互相代词,我面相(3)词类活用
①云树绕堤沙:
②怒涛卷霜雪:
③都门帐饮无绪: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卷起来一样。名词作状语,在篷帐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伤感。品读感悟答案一、结构知全局
1.《望海潮》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好景”?答案(望

潮)上片写杭州自然风光,都市之繁荣地理角度,都市角度——形胜、
都会、繁华
历史角度写杭州风貌,赞郡守声势、雅望下片湖山胜状
四时风物
昼夜笙歌
湖中人物
称颂抒怀答案2.《雨霖铃》是抒发离情别绪的千古绝唱。它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雨霖铃
离情别绪答案 上片
送别时的情景——实写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
饮酒饯别
难舍难分
别离的凄凉 下片
别后凄凉的处境——虚写别离在清秋
设想别后凄凉
别后的孤独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一)《望海潮》
1.词的断句要注意把握词的感情基调,以此正确把握读音和停顿。请给《望海潮》断句。答案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答案2.若将“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此外,“卷”在此处还作状语,滔滔浪花像卷起的霜雪,更能表现山河的壮美。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答案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都很愉快。“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这是对钱塘风物人情的描写,表现了钱塘的富庶、民风的淳朴、生活的安逸,体现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答案答案4.《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 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角度描绘了一幅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抒发了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答案(二)《雨霖铃》
5.词的开头写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案 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词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答案6.词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塑造了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世称“柳三变”,后改名为永,字景庄,又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相关链接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2.背景剖析
(1)《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取其意。(2)《雨霖铃》是柳永仕途失意,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离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了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的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返回3.相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答案1.《望海潮》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上片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答案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请加以赏析。答案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予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答案3.统观《雨霖铃》全词,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凄凉哀婉的离别之情。答案答案 ①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②情景交融。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 清秋冷落——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a风残月——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③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虚。“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象的景物,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作者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答案深度研读21.你认为这两首词中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答案 (示例)“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句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十分精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幅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返回答案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文人吟咏,为什么?答案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第一,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用内心的悲伤书写着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离别,是诗词吟诵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多少名句,因悲秋而吟,由离别而生。但比之柳永此词,难免黯然失色。悲秋、寒夜,冷雨、残月,离泪、伤情。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情景交融,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情真意切,淋漓尽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赢得了多少人的眼泪,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一、文本素材主题:离别 “离别”之名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其二)》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南唐)李煜《相见欢》二、名言积累“中国式离别”
每年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短暂的相聚之后,很多人不得不和亲人道别,踏上回程的路,每到此时,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不舍难以言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了回家过年,我们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比如买票的艰难,长途跋涉的劳累,春节各种开支带来的经济压力等。我们回到家中,还没有充分享受与父母亲人团聚的温馨,却转眼就要踏上回程之路,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三、相关链接返回 “中国式离别”背后既有浓浓的不舍与伤感,又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感动与温暖。尤其当我们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想想我们离开之后他们所要面对的落寞与孤独,我们远行的脚步,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与义无反顾。可是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自己的儿女与父母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与赡养,我们又不得不接受这种离别。读柳永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都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 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1)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提示(1)苦难面前不是不能流泪,关键是泪水不一定只表达伤感,更应该是压抑之后催生斗志。于是最灿烂的花朵都生在了人迹罕至的山巅!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2)(2)生命有着多样的精彩,不同的舞台,只要你旋转出心系百姓的舞姿,就依然会赢得千年喝彩!(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提示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