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丁建军___ 审核人:_陈尔琼_李圣年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第二章 §2.1昼夜的成因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活动了解昼夜的成因。
3.通过阅读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4.通过阅读知道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
二 课前预习
1.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地球本身不_________,也不能透过光,太阳照到的半个球是_________,太阳照不到的半个球是_________。
3.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B 地球的自转
C 地球的公转 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夹角
5.下列不属于时间计量单位的是( )
A、日 B、月 C、秒 D、光年
6.东汉天文学家________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7.课前完成P61活动.
三 课内导学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不停地绕地轴 自转.
2.从北极向下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 .
3.感知地球的自转.
(二)昼夜交替的成因
1.提出问题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3.结论
出现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三)计时
1.1日的定义: .
2.1日= 小时.
3.计时仪器.
4.活动:竿影长度和方向的测量
交流结果.(表格展示评价)
(四)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PPT展示)
四、 当堂训练:
1.地球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为__________,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______。
4、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是因为地球绕地轴( )
A、自东向西转 B、自西向东转 C、自南向北转 D、自北向南转
5、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 )
A、地轴 B、北极星 C、太阳 D、赤道
6、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现象是( )
A、二十四节气 B、昼夜交替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五、学后反思:
1.形成昼夜的原因
2.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3.1日
六、课后作业:
1.如果我们站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顺时针 B 逆时针
C 自东向西 D 顺时针或逆时针
2、在地球上,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由于( )
A、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B、地球在不停地公转
C、月球在不停地自转 D、月球在不停地公转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自转的周期约为 小时。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现象。
4、你在晴朗的夜晚观察过美丽的星空吗?或许你已知道,数不清的绝大多数是恒星,随着夜晚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是( )
A、既然是恒星,那么他们的位置就不会变化
B、它们的位置会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西升东落
C、它们大多会表现出向西移动
D、它们有的向东有的向西
5、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而形成的是( )
①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②地球上有昼、夜半球;③地球仪上有经纬线;④白天和黑夜的更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6、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7、在家帮助家长洗一次蔬菜,当你拔去塞子把水槽里的脏水放掉时或许会发现水流往往呈 (顺、逆)时针旋转,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丁建军___ 审核人:_陈尔琼_李圣年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2四季与节气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观察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通过分析活动结果认识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3通过阅读和社会调查知道公历、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二、 课前预习:
1.从南面窗户直射进室内的阳光,夏天比冬天相比,哪个季节更深些?
2.中午竿影的长度为什么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中发现,随着四季气候变化,农业劳动的内容也需作相应的改变。于是,逐渐形成了把 和 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一年分为 节气。两个相邻的节气间隔 天。
三、 课内导学:
(一)两个启示
探讨观测杆影日变化的启示
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杆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64】问题1: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杆影最短?(中午杆影最短)
问题2:中午的杆影方向是指向什么?(方向正北)
探讨杆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杆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思考P64】问题3:一年中哪个季节的杆影较长,哪个季节的杆影较短?(冬季杆影长,夏季杆影短)
2、探讨杆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杆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杆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P64】问题4: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长?(冬至日(12月21或22日)最长)
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短?(夏至日(6月21或22日)最短
(二)地球的公转
1、归纳上述杆影长短的特点:
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同在中午时(同在一天),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地球作公转(板书)。
地球公转特点: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且与赤道平面倾斜的角度为66.5°。
(三)公转周期: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即公历,一般一年等于365天,每隔四年有一闰年等于366天。
(三)四季形成
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北极星附近)
(2)过地球仪球心, 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得出结论】
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四)二十四节气
1.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日期(小资料)
夏至: (填日期)
冬至: (填日期)
3.二十四节气的记忆方法---节气歌
四 当堂训练:
1.节气的应用非常广泛,节气的制定主要依据是( )
A 月球绕地球公转情况 B 地球绕地轴自转情况
C 地球绕太阳公转情况 D 月球绕轴自转情况
2.从夏天到冬天,北京竿影长度如何变化( )
A 变长 B 变短 C 不变 D 先变长后变短
3.我国城市住宅楼群间隔距离,如果为使底层住户能在全年的正午都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根据( )的楼影来计算。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4.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间为北半球的(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间为北半球的( )
A春分到秋分 B秋分到次年春分 C冬至到次年夏至 D夏至到冬至
5.考察南极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6.下列各地冬至日白天最长的是( )
A 杭州 B 海口 C 北京 D 漠河
五 学后反思:
1、绕日公转特点。
2、四季的成因。
3、熟悉二十四节气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划分依据
4.冬天为什么比夏天冷?
六 课后作业:
1、春节、重阳节都是根据 历确定的节日。春节的月相是 ,重阳节的月相是 ,中秋节的月相是_________,七夕节的月相是___________。
2、结合亲身体会,按太阳高度(“高”“低”或“中”);昼夜长短(“日长夜短”“日短夜长”或“相差不大”);气温高低(“高”“低”或“中”)。选择填写下表。
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气温高低
3、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1)请在图中标出地球处于A、B、C、D四位置时北京的节气;
(2)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在最左边的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4、一天中你们学校教学大楼影子最短的时候是( )
A、早上8:00 B、正午12:00 C、下午18:00 D、无法判断
5. 考察南极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了( )
A、昼夜交替、四季更替 B、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C、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丁建军___ 审核人:_陈尔琼_李圣年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3月球与月相(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
2应用类比的方法认识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 课前预习: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
2.月球的质量很小,约为地球的 ,体积是地球的 ,月球的半径是 。
3.月球表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圆环行的坑,我们称为 。
4.月球表面没有________和______,也没有任何________,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5.月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自转周期为__________。
6.月球的公转方向为__________,公转周期为__________
三 课内导学:
【导入新课】找一位同学读下列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的共同特点,并提问学生:你还能说出与月有关的诗句、歌词或神话故事吗?
【讲述】从古至今,月球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一说月亮,总会跟一些神话相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等等。那么月亮上究竟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至三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月球的表面
表面形态:布满环形山
无大气和水,昼夜温差大,无任何生物生存。
月球半径1738千米,体积小,质量轻。
【多媒体】播放月球概况的电影片段并出示相关图片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实的月球与神话中的月球完全不同,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科学家是谁呢,是四百多年前的伽俐略,正是他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究,使得更多的人想了解月球。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
【提问】月球是永恒不动的呢还是在不停地在运动?若运动,它在作什么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出回答,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这种运动作一次现场模拟。
【学生活动】在教室空地以一个点画一较大的椭圆,同学甲(头较大,可看作地球)站在中心,同学乙(头较小,可看作月球)站在圆弧上,并沿着弧线作逆时针运动,让地球上的人(同学甲)观察月球(同学乙的头)的运动并描述。
月球的运动
公转:月球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自西向东(北半球向下看逆时针)运动。
自转:月球绕自身的轴也是自西向东运动。
运动周期:公转和自转周期相等,都是27.3日。
【讲述】因此在地球上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结合刚才的演示,让同学甲(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同学乙的头),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即只能看到乙的一只耳朵)。直到1959年,前苏联的“月球1号”火箭作环月飞行,人类才看到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公历: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为基础计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讲述】月的长度可分为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因此有月大月小之分。不仅一年之中有月大月小之分,我们在不同的夜晚看月亮时,月亮的大小和形状也是不同的,难道月亮真的也有大小之分吗。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印象,画出几种月亮的形状。并且想一想月亮的相貌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四 当堂训练:
1.月球与地球间平均距离为 千米,
2.月球本身不发光,因为月球能 太阳光,所以我们也能看见月球
3.月球不仅在自转,也在不停的 ,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都是 日,因此月球始终是同一面对着我们的地球。
4.环行山是由于受到 的撞击,月球表面在日光照射下明暗相间,照亮部分是 , ,阴暗部分是 , 。
5.讨论:月球和地球是哪些不同之处?
由于月球表面没有 和 ,所以没有生命。月球 很小,所以宇航员变的轻飘飘的。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月球表面昼夜温差 。不能听到声音,因为声音 传播。总之地球是个有生命的星球,而月球是一个没有 ,没有 ,没有 ,布满 的荒凉世界。
五 学后反思:
1.月球对人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2.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为什么人类还在为登月作出努力?
六 课后作业:
1.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没有动物和植物 B 没有空气
C 没有水 D 到处都是环形山
2.下列活动能在月球上进行的是( )
A 听音乐 B 放风筝 C 跳远 D 游泳
3.月球表面的环行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雨水冲刷形成 B 风的侵蚀作用
C 陨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D 河流侵蚀而成
4.月球表面比较阴暗部分是( )
A 山脉 B 高原 C 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D 月面的海洋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_丁建军___ 审核人:_陈尔琼_李圣年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第二章 §2.3月球与月相(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和观察认识农历与月相的关系和朔望月。
通过活动分析知道月相的成因并进行月相观测,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二 课前预习: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
2.月球的质量很小,约为地球的 ,体积是地球的 ,月球的半径是 。
3.月球表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圆环行的坑,我们称为 。
4.月球表面没有________和______,也没有任何________,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5.月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自转周期为__________。
6.月球的公转方向为__________,公转周期为__________
三 课内导学:
月相
定义:月球相貌的变化叫月相。
【讲述】月球之所以有不同的相貌,这与月球的运动和自身特点有关。大家都知道月球自身并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我们夜晚所能看到的就是它反射太阳光的那一部分,又由于月亮是在绕地球运动,所以看上去形状会有所不同。不信,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教室空地上以一个点画一较大的椭圆,同学甲站在中心(相当于地球上的人),同学乙手托一只排球(相当于月球)站在圆弧上,并在墙壁上与实验者相当的高度上固定一个点光源(相当于太阳,可用灯泡),拉上窗帘,关上门,将教室变成一个暗室,关掉所有的灯,只留下点光源,让同学乙托着排球沿着弧线慢慢地作逆时针运动,让地球上的人(同学甲)观察月球(排球)上被太阳(点光源)照亮部分的形状变化(月相的变化),并选几个特殊位置要求同学甲画出照亮部分的形状(月相)。也可让其它同学站在中心位置进行观察记录,并将他们所画的月相与前面同学们画在黑板的印象中的月相对比。
【注】对比后引导同学们看书上图2.3.6和相关内容,然后出示月相成因的幻灯片,并对照幻灯片或图2.3.6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时针对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讲解。
【讲述】农历初一时,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照“月相成因图”,它的暗面完全对着地球,而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正对着太阳,我们看不到月亮,这时被称为“ ”。又称为“ ”。
【注】实验者在相应位置,让站在中心的同学观察。
【讲述】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慢慢地转向地球。当它从太阳的光辉中出现时,便出现了一丝蛾眉的弯月,此时为农历的初三、初四,因其形似蛾眉,被称为“蛾眉月”。此后,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多地转向地球,当有一半亮面和一半暗面都对着地球时,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的界线似乎像一张弓中没有拉动的弦。此时是夏历初七、初八,称为“ ”。这时月亮很明亮,有时在白天也能看见。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
【讲述】在往后,月亮明亮部分越来越增大,当它转到与新月正好相反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全都对着地球,看起来月亮就似一轮圆月,此时正是农历十五、十六、十七,称为“ ”,又称为“ ”。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
【讲述】满月之后,月亮的圆缺又开始了。此时的月相同月盈期正好相反。圆月开始变小,直到只能看到半个月亮时,称为“ ”,此时正是夏历二十二三日。半圆继续亏缺时,又成为蛾眉形。此时它凸边向东。再以后,月亮变成另一个新月。这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天。
【注】进行对应的实验,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得出月相的成因并回答。
月相的成因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
月球有自转和公转,且月、地、日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
月相变化规律是: ……,周期性的更迭。一个周期为29.53天。
四 当堂训练:
1.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即同步自转),为______日,因此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2.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自______向______运行而变化,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______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的周期为______日。
3.月球的朔日,一般在农历每月的 ,而望日,一般在农历每月的 。
五 学后反思:
1.月相
2.形成月相的原因
六 课后作业:
1.月球的公转方向为__________,公转周期为__________。14.以__________________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在公历中,每一年分为__________个月。
2.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变化。
3.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线时,月影挡住了太阳,于是就发生了__________。
5.2003年10月15日9时整,__________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6.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能否从诗中描写的月景推出月相是什么,诗人写这首诗的大致时间?
一、月球概况:
从古至今,月球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一说月亮,总会跟一些神话相联,那同学们知道那些神话故事与月亮有关呢?
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故事中嫦娥生活在月亮上,那月亮上究竟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至三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二、月球的运动:
公转:月球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自西向东运动。
自转:月球绕自身的轴也是自西向东运动。
运动周期:公转和自转周期相等,都是27.3日。
三、月相
月的长度可分为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因此有月大月小之分。不仅一年之中有月大月小之分,我们在不同的夜晚看月亮时,月亮的大小和形状也是不同的,难道月亮真的也有大小之分吗。
月相:月球相貌的变化叫月相。
月球之所以有不同的相貌,这与月球的运动和自身特点有关。
月相的成因
1、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
2、月球有自转和公转,且月、地、日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
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周期性的更迭。一个周期为29.53天。
月球与月相
月球的概况:
月球大小
1)、月球直径:
2)、月球体积:
3)、月球质量:
2、月球表面:表面布满 ,是由于 的撞击而形成的,没有大气和 ,昼夜温度 ,没有 生存。
3、月地平均距离为 ,
二、月相:在空白的圆中画上不同的月球相貌(
课件21张PPT。1、了解月球的的基本情况
2、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3、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4、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和朔望月。教学目标: 月球与月相一、月球概况月球半径:体积为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表面布满 ,是由于 的撞击而形成的,没有大气和 ,昼夜温度 ,没有 生存。 月球表面:为1738千米2%1/81环形山陨星水相差大生物二、月球的运动方向:自转与公转相同,自西向东周期:自转与公转相同,27.3天。探究一:月球的运动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着地球,我们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的背面。结论:月球的正面月球的背面月球的运动 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
月的长度有28日、29日、30日和31日四种
因此有月大月小之分
探究二:月相的形成ABCD 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即从新月(朔)到相邻的一个新月(朔),或者从满月(望)到相邻的一个满月(望)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朔望月,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农历,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的,
1朔望月=29.5天。月相与农历初一 初七、八十五二十二、二十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或“朔”(初一)满月或“望”(十五)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新月 蛾眉月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新月初一 初七、八 十五 二十二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月球,你必须带那些设备?异想天开你可能会看见什么现象?1.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雨水冲刷形成 B 风的侵蚀作用
C 陨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D 河流侵蚀而成现学现用C2.下列物质中,月球上存在的是( )
A 冰川 B 矿产资源 C 生命物质 D 大气B3.当地球在日月之间,且位于日月中心的连线位置附近时,地球上所见的月相是( )
A 满月 B 新月 C 上弦月 D 下弦月A4.下列活动能在月球上进行的是( )
A 听音乐 B 放风筝 C 跳远 D 游泳C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
6.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一致,为______日,因此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环形山27.37.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_____、_____……
8、写出下列月相的名称:上弦月满月新月下弦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