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2 18:3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记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过程及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难点: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三大改造的历史图片。
学生准备:家庭小调查,了解我国三大改造的历史。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讲授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原因
展示资料:
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故事中的寓意是团结起来才能做一些个人做不了的事情。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多亩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既然农业生产提高了,为什么还要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多媒体展示资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着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科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一年的劳动收成,除了扣除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仅限于用作基本生活的消费。因此在这种微弱的小农经济制度下,不仅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其次,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土地改革虽然铲除了土地占有的不公平,但是却保留了土地私有和买卖转让的制度,这就必然会导致农民之间因各种差异和意外因素发生经济上的分化。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小农经济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再次,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土地改革以后,个体农户存在着耕地少、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导致重工业发展缓慢,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与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总结:
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我国小农经济力量非常薄弱,又是小商品经济,它们的生产受到市场流通和交换的制约,这就决定了个体农民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定,多数人贫困破产,少数人发财致富,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要防止两极分化,不让刚刚翻身的农民重新陷入受剥削的贫困境地,只能走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除此之外,在农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原因:
一是工业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展开,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日趋紧张的矛盾。因此,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全过程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
二是社会主义占领农村阵地的需要。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党中央对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极为关注,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只有在农业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即在社会主义基制上,逐步地巩固起来,才便于彻底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因此,20世纪50年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系统工程启动的中心环节,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总体上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
2.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方式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一是农民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图二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农业建立合作社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业的合作化带动了手工业的改造。到了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到合作社中。
教师强调: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公私合营
中国的资本主义可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那么对于民族资本怎么办呢?
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做出过贡献,例如捐款、捐物,是抗战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说:“(公私合营)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展示图片:

1.公私合营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的是公私合营。国家与私人,就是指与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
2.赎买政策
课文中提到了“赎买”一词,“赎”就是“交换”。这里可以理解成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即“赎买”。赎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l5%,公积金占30%。二:是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
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3.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的原因
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而不是向官僚资本一样直接没收呢?
原因:(1)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2)担心打击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吸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3)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可以全部收回。
图片展示:

毛泽东参观荣氏企业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4.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有哪些失误呢?
(1)意义: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变革,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
(2)缺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关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处理也不很适当”。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讲解: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其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建立起人民的国家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再次,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到l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这种改造的形式客观上起了很大作用,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