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学案
(一)章节题目: 第 五 单元 第 9 课 爱莲说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本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重难点:
在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过程中,如何更好组织语言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2分钟左右)
有一种花它被称为花中君子。大家知道它是----(莲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目标出示】(2分钟左右)
1.掌握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 (5分钟左右)
(1)解决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学习 (11分钟左右)
(1) 噫 亵玩 濯清涟 隐逸 蕃 不蔓不枝 鲜 予
(2)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
【导学环节】(20分钟左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分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朗读文章第二段时,应在朗读方面读出什么情感?
1、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发言。2、借助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检测环节】(5分钟左右)
1.翻译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背诵全文
(五)教学反思:
学科:语文 八 年级 主备人: 日期: 2018.1
(一)章节题目: 第 五 单元 第 9 课 爱莲说 第 2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本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三)重难点:
在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过程中,如何更好组织语言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5分钟左右)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目标出示】(约2分钟)1.了解作者;掌握本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5分钟左右)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 (约13分钟)
小组交流
【导学环节】(约15分钟)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1)明确:
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明确:
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3)明确:
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检测环节】(约5分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翻译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