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3课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语言知识积累1.音正形准
(1)单音字
①弘扬( )
②趋势( )hónɡqūyùzhū③富裕( )
④诸如( )攒钱( )
攒动( )(2)多音字①劳累( )
累计( )③lèilěijǐɡěi②给予( )
送给( )④挣钱( )
挣扎( )zǎncuánzhènɡzhēnɡ(3)辨形组词①俭( )
睑( )④即( )
既( )勤俭眼睑补贴字帖②贴( )
帖( )⑤型( )
形( )随即既然③享( )
亨( )转型形状享受亨通2.词语积累
(1)弘扬:___________
(2)小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同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扬光大。答案答案家庭经济状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相同的比率。答案3.辨词填空
(1)节俭·勤俭
①因家庭收入较少,母亲养成了 的习惯,精心料理家务。
②中华民族 持家的传统美德应该代代相传。答案解析节俭勤俭“节俭”指用钱等有节制;俭省。“勤俭”指勤劳而节俭,词义范围较“节俭”大。(2)自立·自力
①在艰苦的岁月中, 更生、丰衣足食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②青少年要提高 的生存能力,快速地融入社会当中。答案解析自力自立“自立”,动词,指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存。“自力”,名词,指自己的力量。4.名言警句
(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天论》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文本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
沈杰,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研究》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社会理论、社会心理。著有《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国社会心理学》等。2.背景展示
本文选自2003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2002年6月10日至7月24日,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一次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云南、陕西等地选取了12所大学、21所中学发放问卷3 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 710份。3.文体知识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是调查主体在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准确地归纳整理,科学地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并形成书面形式的汇报性应用文书。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传递工具,是将调查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发挥社会作用的桥梁,是决策者调整修改决策的主要依据。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脉络梳理整体感知向小康生活?
迈进的期待调查结论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具体表现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的倾向勤俭节约尚未过时分析原因探究主要趋势的根源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八成青少年渴望经济自立2.初读感知
(1)调查报告是“七分调查,三分报告”。“调查”是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发言”形式。调查的方式有表格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文案调查、实地调查等。本文属于_______调查。
(2)本调查报告在题目设置上有什么特点?问卷 答案 答案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正标题点明了主题,副标题点明了内容。(3)全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具有的消费观念? 答案四个方面: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②勤俭节约尚未过时,③享受意识正在增强,④渴望经济自立。1.结合调查的相关内容,讨论分析一下造成青少年具有文中所述的消费观念的原因是什么。课堂互动①青少年自身基本上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②长期弘扬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③当今社会强调生活质量和重视充分享受的观念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 答案2.本文题目为“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而副标题中表明的写作角度是青少年(含大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为什么这样安排?请探究其原因。 答案①青少年作为未来消费的主体,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新兴的市场动力。②21世纪消费的走势将由以成年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青少年为主导,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正影响并逐步参与消费决策,有意无意地进入并领导超前消费。③青少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愿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3.本文在叙述现象、阐述观点时,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在叙述或议论中列举数字,往往比文字介绍更加简洁、确切;通过数字比对,能让读者更觉得具体、可信,增强了论述的力度。针对调查报告中设置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
(1)“八成青少年渴望经济自立”部分,设计“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这个问题有哪些高妙之处?请简要分析一下。延伸探究 答案引导青少年要有自立意识,“有机会”“愿意”等词语的运用恰到好处,而且“养活自己”也带有很大的鼓动性。(2)这份调查报告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追求生活质量与享受。你是否同意这个结论?
[探究点拨] 本题属于开放性探究题,答案不唯一。一般思路:先确认观点,然后阐述观点的正确性。分析要有针对性,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 答案同意。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优越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消费观念上比较开放,相对超前,这对于独生子女有直接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负担较轻,消费较高,后顾之忧少,消费水平也相对高涨。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作者在课文“勤俭节约尚未过时”一部分中指出:“56.9%的人认为,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还说:“作为一种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并不受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直接影响而随即发生改变。”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有不少人认为:勤俭节约过时了,现在是一个讲究超前消费的时代。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赞成一种观点:勤俭节约永不过时。我们已经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渡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低碳、环保、乐活……这些时尚的新词汇其实都是勤俭节约的代名词。勤俭节约不但不会过时,反而变得更加时尚、更加深入人心。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有许多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只有知道赚钱的辛苦,才能理解生活的艰辛,才能知道勤俭节约的重要。节约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运用示例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 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 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 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2.课外素材【阅读感悟】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论节俭
①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1)约,俭约,即节俭。鲜,即少。意思是说:因为节俭而犯过失的很少。近日细细揣摩,觉得这话颇有道理。
核心亮点:巧设分论点,引用名人名言。
(1)引用孔子名言有什么作用?美文深读 提示切入话题“节俭”,提出“因为节俭而犯过失的很少”结果,领起下文对原因的剖析。 ②首先说俭以养家。俗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这“打算”的内涵,除了合理经营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节俭。节俭就是精打细算,节约用度,做到生活之水长流。清贫的家庭需要节俭,就收入丰厚殷实之家,也依然如此。否则,一旦变得奢侈起来,追求享乐阔气,就会大手大脚,挥霍无度,即使家园囤积有如金山银海,也有被洒净尽的时候。 ③其次说俭以养德。一个“俭”字,说到底便是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在遏制浪费的前提下作长远规划。“俭”是一条自给自足的心安理得的道路。“俭”不仅能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还可以使人心地纯正,杜绝种种贪欲:为官则廉洁刚正,克己奉公;为民则不盗不劫,本分自重;经商则照章缴税,不坑蒙拐骗;从教则安贫乐道,育人自树风范……御孙说:“俭,德之共也。”是说各种美德都是从节俭派生的。这话可谓是他从社会体验中所得的真理。 ④再次说俭以成才。司马光《训俭示康》中说:“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即不多求妄用,受金钱和财务的拖累。这样便可以淡泊明志,除却各种私欲的包袱,以宽松的心境去培养专一的兴致,去研究学问学习技能。从孔仲尼到庄周,从范仲淹到毛泽东,由俭而专,专而成才者不胜枚举。与此相反,又该有多少达观贵人的富家子弟,成才者寥寥无几。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该是豪华的生活使他们背上了贪图享受、及时行乐的包袱。由于贪图享乐,终会因神力分散而致使学业荒废,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纨绔子弟。 ⑤最后说俭以免祸。崇尚节俭的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决不做伤天害理、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之事,能免除许多人为的灾祸是在情理之中。俗言“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就是这个道理。倘若丢弃“俭”的美好传统,滑向奢侈的泥潭,其必然危机四伏,枉道速祸,从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到今天的徐才厚、令计划、薄熙来,就是最好的佐证。
⑥诸葛亮《诫子书》中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节俭之弦常绷,生活之乐永存!【思悟要点】
(2)回读全文,看看作者提出了几个分论点?四个分论点:俭以养家、俭以养德、俭以成才、俭以免祸。 提示(3)作者分设分论点时体现了怎样的布局特点?作者用了“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按照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构建全文布局。 提示(4)文章结尾引诸葛亮的名句,有什么作用?结构上和开篇引用名言相呼应,收束全文,结构圆合。重申“节俭”的重要性,回扣主题,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