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甘地被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甘地被刺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20: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二单元 新闻第8课 甘地被刺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语言知识积累1.音正形准
(1)单音字
①噩耗( )
②骚乱( )
③悲恸( )è hàosāotònɡ④晚祷( )
⑤瞻仰( )
⑥摩肩接踵( )dǎozhānzhǒnɡ(2)多音字①血迹( )
血淋淋( )②号啕( )
号角( )xuèxiěháohào③刹那( )
刹车( )chàshā(3)辨形组词①摹( )
磨( )
摩( )②堪( )
斟( )
勘( )临摹磨洋工不堪设想斟酒③刺( )
剌( )刺刀乖剌揣摩勘探2.词语积累
(1)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答案“顶礼膜拜”和“五体投地”都表示“崇敬”。但“顶礼膜拜”偏重在“崇”,表示极其崇拜,今多用于贬义;“五体投地”偏重在“敬”,表示极其敬佩,也可用来表示崇拜的程度。错点提醒(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答案忡忡(chōnɡ chōnɡ),忧愁的样子。错点提醒(3)悲恸欲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伤心得要死,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答案同“悲痛欲绝”。错点提醒(4)摩肩接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答案摩,摩擦;接,碰;踵(zhǒnɡ),脚后跟。“踵”不能读作chǒnɡ。错点提醒3.辨词填空
(1)刹那·霎时
①他记得爆炸的一 ,“就像地震,轰的一声”,之后他就晕了过去。
②在300米赛道的起跑线上,随着一声发令枪声响起, 战鼓齐擂,喊声阵阵,十条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速向前。答案解析刹那霎时二者都表示极短的时间,常在句中作状语。“刹那”侧重于“一瞬间”,“霎时”侧重于“一会儿”。“刹那”可作宾语,“霎时”则不能。(2)典型·典范
①乐器演奏可称得上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 了。
②老猎人,是他们当中最 的一个。答案解析典范典型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中性词,既可指典型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典型的好人好事。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褒义词,只能形容某人某事为他人之表率,而不能把坏事拿出来作典范。4.名言警句
甘地名言
(1)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
(2)爱生活如濒死,求大道若永生。
(3)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4)为什么我们还没获得自由?因为我们受的苦还不够。文本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
詹姆士·马克,美国记者。1948年1月30日从印度发出通讯报道《甘地被刺》,以其生动的记述将圣雄甘地遇刺前后的真实景象,写入人类的新闻史册中。2.背景展示
甘地在印度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经历了非暴力抵抗和非暴力不合作这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他还抱着合作的态度,希望以此换得英国政府的好感,使印度实现自治,后来希望落空。1919年11月,甘地正式提出了“不合作”的主张,不合作运动从此在印度各地展开,随后进入了高潮。1922年3月,英国政府逮捕了甘地。二战爆发后,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再次发起不合作的号召,英国当局于1942年8月再次逮捕了他。1948年1月30日,在赴祷告场途中,他不幸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杀死,享年78岁。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脉络梳理整体感知2.初读感知
本新闻主要事件是甘地被刺。围绕事件,筛选课文相关信息,填写表格内容。 答案1948年1月30日下午5时许波拉宫的华丽花园里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衰弱不堪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 答案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一颗射透胸膛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你来晚了。”疯狂,会合,恐惧担忧孟买骚乱,人们惊恐不安1.通读全文,概述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说说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堂互动导语(第1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
主体(2~15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这篇新闻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 答案2.该新闻的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人物:甘地。时间:今天。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读者进一步读完全篇。它是全文的总纲,统领全文。3.甘地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间,说:“你来晚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表现了甘地怎样的品质?
[探究点拨] 分析“你来晚了”的原因。联系甘地之前斗争中多次面临的死亡威胁,表明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答案这句话是针对刺客说的,表明甘地已经预见到这样的结局,并且认为这样的事情在很早之前就有发生的可能。这句话表现了甘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甘地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4.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1)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写出了甘地浓厚的民族情结及民族情感。 答案(2)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贴切形象地写出了甘地的追随者的神态。“像发了疯”写出了遭遇灾难时神智之混乱;“扑”写出了动作之迅猛,心情之悲愤。 答案(3)一位吓得惊慌失措的穆斯林妇人喊出了她的千百万同胞的心声:“真主啊,拯救我们吧!”写出了骚乱的可怕,从侧面写出了印度教徒对甘地之死的悲愤和对凶手的仇恨之深。 答案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进行探究。延伸探究 答案玛妮不是站在血缘关系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死前,他没有说一句话。然而,就在他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间,他说:“你来晚了。”有的目击者认为,这句话是他说给凶手听的。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林则徐也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圣雄”甘地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面对死亡,他毫无惧色,一句“你来晚了”表现出他对凶手的极度蔑视,更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的也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该怎样度过呢?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如泰山,名垂千古;因危害人民的利益而死,轻如鸿毛,遗臭万年;因生活中的挫折灾难而厌世轻生,虽令人可惜,但愚蠢而无意义。运用示例夺刀少年,以无畏彰显正能量
  2014年5月31日,宜春市至金瑞镇的中巴车上,一名男子突然持菜刀行凶。危急时刻,江西省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与歹徒搏斗过程中,二人身中数刀,他们强忍着剧痛将歹徒死死按在地上,并夺下凶器;他们用自己的勇敢挽救了全车人的生命。柳艳兵、易政勇因此躺在病床上未能参加高考。伤好后,江西省考试院单独为他俩安排了考试,并根据考生的意愿,在综合考虑考生单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下决定,由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分别录取柳艳兵、易政勇两位考生。宜春“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当选为“2014年度中国正义人物”。2.课外素材【阅读感悟】 人生处处有考场。他们是未出校园的莘莘学子,他们是刚满十八岁的花季少年。面对暴徒血淋淋的刀口,面对乘客惊慌失措的呼喊,两位少年无畏生死,挺身而出,用鲜红的血和无畏的胆略在高考之前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他们是英勇无畏的夺刀少年,他们是见义勇为的时代先锋。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世界为立心者鼓掌
  ①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禅宗里有立在菩提树下之说,孔夫子让三千弟子立身修德,苏武的旄节立在北海之上。我总是在想,人处在这个世上,当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叩经问史,朝山谒水,回答的声音说,世界属于站着的人,世界为立心者鼓掌。(1)
核心亮点:运用典型事例,内容丰富。
(1)本文的开头有哪些亮点?请赏析。美文深读a.引用名人名言,强调人生在世,要“立心”、“立命”;b.借助禅宗、圣人、名人事实,证明“立心”、“立命”的重要性;c.结合自身的思考,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开篇亮明观点,让人可信,亲切自然。 提示提醒 画出文中的三个分论点。  ②立心,立的是一颗饱受苦难却坚强的心。
  ③摩西与他的子民受尽苦难决定站起来走出埃及时,耶和华白天以云柱、夜晚以火柱指引他们抵达乐土。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是存在着那样纯洁自若的光的。因为妄念虽如脱缰,灾难又常接踵,而世界让光明如约而至。这其间是心生希望,心有坚强,心已有了站立起来的力量。  ④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勾践在卧薪尝胆;嗣同在抗诉,鲁迅在呐喊,觉民在写《与妻书》;马丁·路德在演讲,特蕾莎修女在炮火里施以爱与恩慈。这些人在路阻且长时,站起来怀着殒身之志;在天命赫赫时,站起来心生坚强希望;在众人无助时,将小儿女情怀变成了大悲悯。他们立了心,世界在为之鼓掌。
  ⑤立心,立的是一颗举世浑浊却清纯的心。  ⑥在这个诱惑繁多的社会大剧场里,辛辣奇突如电影般刷刷掠过。却总使人记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白鹿踏雪,汪曾祺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周国平的煮豆洒盐给人吃,莎翁的飞鸥与海涛相遇,爱默生关于透明的眼球的譬喻,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这些人即使在缤纷花瓣中走过,依旧掸衣揽清辉,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即使在世事纷纭中,依旧立着清朗心,如明月松间,菩提微暖;即使在举世欲狂时,依旧立着修华意,如阳光清风,和光同尘。他们立了心,世界为之鼓掌。  ⑦立心之高洁,得世之清欢。梁漱溟说:“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清和也是心之所求。
  ⑧立心,立的是一颗平平凡凡却高昂清和的心。
  ⑨千万人已过去,芸芸众生中大多是普通人。我们只需保持清和,亦可有长久的岁月;只需立着高昂的精神,亦可有光辉的人生;只需立着淡泊的心灵,世界亦会为之鼓掌。是的,人立着。世界才属于他。
  ⑩世界为立心者鼓掌。为先哲立心鼓掌,亦为凡人立心鼓掌。贵者肯掷通灵宝玉,贫者亦有自强之心。  ?世界为立心者鼓掌。为气节高尚守本心者鼓掌,也为油盐柴米守生活心的人鼓掌。只要你立着心,站在世上。
  ?世界为立心者鼓掌,为你,为我,为我们鼓掌。(4)【思悟要点】
(2)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世界属于站着的人,世界为立心者鼓掌”,看看作者在分论点组材方面有哪些技巧可以借鉴。第一分论点采用列举名人事例、点面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第二个分论点采用名人与作品内容、诗文佳句、精美名言相融合的方式论证,既体现了论证的准确性,又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前两个分论点都采用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形式,融情于事,感由事发。第三个分论点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以排比句的形式剖析事理,以理服人。 提示(3)作者围绕着题目列举了许多“立心者”的感人事例,如果在此文中嵌用印度甘地的事例,你觉得甘地为世界立起怎样的心?(甘地)立心,立的是追求民族平等、和平相处的心。(或:立的是唤醒同胞为祖国独立解放而斗争的心;立的是反对暴力、追求自由的心。) 提示(4)⑩~?段采用排比段收束全文,你觉得有哪些好处?突出主旨,呼应题目,结构圆合。总结全文,逐层深入,富有感召力。 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