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3)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语言知识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佗邑唯命:通____,_____
②谓之京城大叔:通____,___________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通____,_____
④姜氏欲之,焉辟害:通____,_____
⑤无庸,将自及:通____,_______
⑥遂寘姜氏于城颍:通____,_____
⑦若阙地及泉:通____,___
⑧永锡尔类:通____,_____他别的太太叔是尊称三数词避避开用用得着置安置掘挖赐赐予(2)一词多义①请亟请于武公:__________
为之请制:__________
臣请事之: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遗之:__________________动词,请求动词,请求表敬副词,请允许我表敬副词,请允许我②乘具卒乘:_____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__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_________________
吏大喜,大呼乘之:___________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矢叩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___________________战车chénɡ,登、升shènɡ,量词,指古时一车四马chénɡ,趁着、凭借shènɡ,“四”的代称chénɡ,追逐③克郑伯克段于鄢:___________
克勤克俭:__________动词,战胜动词,能够④及生庄公及共叔段:___
及庄公即位:____
无庸,将自及:___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___
施及庄公:__________到和到等到推及,顾及(3)古今异义
①都城过百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首都。
②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动词,认为。城邑的城墙,两个词。把……当作。③至于廪延
古义:________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④小人有母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一直到。自称的谦词。①于郑武公娶于申:_________
亟请于武公:________
遂寘姜氏于城颍:________
段入于鄢: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虚词归纳介词,从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②焉虢叔死焉:__________________
姜氏欲之,焉辟害:______________
君何患焉:______________兼词,于之,在那里疑问代词,怎么句末语气词,呢③为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____________
不如早为之所:__________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__________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________介词,替、给动词,安排动词,作为动词,是2.词类活用
(1)惊姜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京不度: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不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隧而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名词用作动词,不像个弟弟(或通“悌”)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3.特殊句式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_______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______
(3)姜氏何厌之有:__________
(4)君何患焉:__________
(5)其是之谓乎:__________
(6)君将若之何:__________
(7)郑武公娶于申:______________
(8)郑伯克段于鄢:______________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4.语句翻译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古时制度,城市的大小,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得超过九分之一。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5.名言警句
《左传》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有关“亲情”的名句
(1)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文本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之“盲左”。相传著有《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2.背景展示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3.文体知识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大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给予赞扬肯定,如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等;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左传》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脉络梳理整体感知2.初读感知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请按照情节发展完成下面的表格。1姜氏厌恶郑庄公,请立共叔段2~5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郑庄公欲擒故纵6郑伯克段于鄢7~9庄公幽禁姜氏,后母子和好如初 答案1.统治阶级内部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请梳理文意,说说文中写了哪些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课堂互动(1)姜氏和郑庄公的矛盾(寤生、恶之),(2)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矛盾(扩张、袭郑),(3)大臣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是否除掉共叔段),(4)郑庄公自身心理的矛盾(是否囚禁母亲)。主要矛盾是郑庄公与共叔段两大对立阵营之间的矛盾。 答案2.从全文来看,郑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共叔段呢? 答案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共叔段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3.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解决的全过程,但重点十分突出,详略安排十分恰当。请思考:文中对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一笔带过,为什么? 答案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4.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说说下列细节在刻画人物中起了什么作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
(2)颍考叔“食舍肉……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3)“隧而相见”,其乐融融。 答案(1)庄公出生时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的乖戾褊狭。
(2)既写出了其纯孝,又突出了其聪慧机敏。
(3)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郑庄公在文中多次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作为亲哥哥,看到母亲和弟弟干危害国家的事情却不去制止,反而纵容他们,使他们陷入罪恶的境地,然后再讨伐、驱逐掉。请讨论一下:郑庄公的行为符合“义”吗?延伸探究封建社会讲究兄友、弟恭。姜氏离间儿子关系、共叔段分裂国家的行为实属“不义”;但庄公明知母亲和弟弟图谋不轨仍纵容不问,为了给自己争得剪除异己的合理的借口,违背了“兄友”的做人准则,同样也是在行“不义”。他的行为不值得赞美,理应受到谴责。 答案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姜氏何厌之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常言道:贪心不足蛇吞象。在名利面前,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贪婪是一片无底的沼泽地,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草,草地上盛开着鲜花,鲜花上停留着蝴蝶,鸟儿在草地上空鸣叫。殊不知,美景下面是无尽的淤泥,张着贪婪的大口,等待你的进入。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人物。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发动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落得个流亡的可悲下场。运用示例母亲为艺考女儿找替考
陈兰茜因爱女小琪自小患有胰腺瘤,担心女儿在艺考时用脑过度,便找来替考女子。替考人承诺在帮其考完3门之后,只需支付1 000元作为报酬。但在第二堂考试中,连续的指纹认证失败,让监考老师发现不对劲。随后,警方以涉嫌考试作弊将小琪带走。12月20日,记者从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分局华凤派出所了解到,小琪母女因涉嫌考试作弊将被追究刑责,目前两人已被取保候审。同时,这也是《刑法修正案》实施以来,南充首例因考试作弊被调查的人员。2.课外素材【阅读感悟】 常言道:爱之切,害之深。父母常为孩子包揽的太多,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或权利,去做出损害国家、坑害别人利益的事情,最终结局只能是咎由自取。爱子有度,溺爱只能让孩子得到的是不健康的成长经历,接受的是不健全的思想。溺爱就是错爱,后患无穷。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箭锋上的友情
福建一考生
①周瑜在军营帐篷里来回踱着步,一只飞蛾在案台上的火烛旁飞来飞去。帐篷里忽暗忽明,帐篷门口站岗的士兵叹了口气,他明白帐篷里的人一定正被什么事所烦恼着,但同时他也明白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替得了一个东吴大将着想?此时,帘幡被掀开了,周瑜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身的银甲在月亮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的脸上没有表情,看上去像是在犹豫什么,又好像是下定了决心。(1)周瑜就这样站了很久,旁边的士兵也只好就这样陪他站着。一时间,天地显得无限宽广,星星满布在黑色的夜空中,就好似一颗颗珍珠撒落在了黑色的绸缎上。(2)周瑜开始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来……美文深读【思悟要点】
核心亮点:改写历史,构思奇特。
(1)第①段中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提示(2)这个比喻句只是描写当时的环境吗?不是。除了描述自然环境外,还烘托了主人公周瑜心中的犹豫沉重心情。 提示提醒 依托《三国演义》中“密谋火攻”“草船借箭”情节,围绕作文命题要求详细描述,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要求。 ②三天前,在军营里的军事会议上。“公瑾兄,我看曹贼此次来势凶猛,并筑起了城墙。目前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你看我们是否要……”孔明摇着鹅毛扇缓缓地说,可是他还没说完就被周瑜打断了。“等等!孔明兄,小弟我有一建议,不如我们二人将各自的计策写在手上,一起拿出来看看,不知意下如何呀?”“好。”孔明笑着答应。一会儿两人都已准备好,周瑜心想打曹贼定要火攻,不知这孔明会不会……两人一起伸出了手掌。两只手上都写了一个“火”字。 ③“哈哈……”两人顿时畅快地大笑起来。此时周瑜心中很是高兴,他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早有耳闻,但是能如此合他心意却出乎意料。火攻需要弓箭,而东吴的弓箭却远远不及所需。诸葛亮却放声道:“公瑾兄,弓箭的事你就别操心啦!”于是他们约定十日之后诸葛亮交十万支弓箭给周瑜。 ④第二天,孔明出发。运用计谋与对天文知识的了解,他向曹操“借”了满满十条小船的箭。回到东吴时一个士兵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草船上的箭并没有十万支,只有八万有余。(3)诸葛亮摇着鹅羽扇陷入了深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可如何是好。
(3)思考:作者为何改变了原小说中圆满完成借箭的情节内容?改变情节内容主要是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该文主要表现周瑜的顾全大局、重情重义、机智爱才,赞美周瑜与孔明之间的友情;这样安排使情节跌宕曲折,悬念顿起,推动行文发展。 提示 ⑤东吴的大将听说孔明借箭不足,皆大喜,都到周瑜的帐中找他贺喜。可周瑜听后却为之一震,“怎么?他失败了?”周瑜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现实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孔明失败了,明日就可将这个麻烦除去,但是孔明的确是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唉……周瑜苦恼着……
⑥月光依旧照着,周瑜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已有些鱼肚白。(4)他深吸一口气回到帐内。
(4)这句景物描写能否删掉?它在行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不能。倒叙文章在写作中必须交代清楚起止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思路明晰。 提示 ⑦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势十分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觉得不对,细细一点,十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啊!”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5)
(5)结尾再留悬念,孔明为什么“愣住了”?周瑜递过来的箭不是曹营射出的,而是周瑜自己军中的箭。这样写更加凸显周瑜重情爱才的襟怀。 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