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20: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第三单元 散文(1)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内容索引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一、音正形准
语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坍圮( )
②亘古( )
③捋须( )
④祈祷( )
⑤灼烈( )
⑥颓墙( )
⑦罪孽( )
⑧嘈杂( )
⑨譬如( )
tān pǐ
ɡèn

zhuó
tuí
niè
cáo
qí dǎo

(2)多音字
①熨
熨帖( )
熨斗( )
②宿
住一宿( )
宿命( )
星宿( )
③稽
滑稽( )
稽首( )

yùn
xiǔ

xiù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肆( )
肄( )
(2)
檐( )
赡( )
(3)
祉( )
趾( )
(4)
炫( )
眩( )
放肆
肄业
屋檐
赡养
福祉
脚趾
炫耀
眩晕
(1)坍圮:_____________
(2)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熨帖:____________
(4)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
(5)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
(6)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语积累
倒塌;坍塌。
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妥帖舒服。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闲适从容。
理解运用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
(2)陶渊明的后半生隐居在山野之中,优哉游哉,过着飘然若仙的田园生活。(  )
对点小测
应为“设身处地”。
×

(3)张家界那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我如登仙界,失魂落魄。(  )
(4)这则通告,轰动了整个固始城,人们津津乐道,竟似忘了自己身在危城,朝不保夕。(  )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

(1)年轻·年青
“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a.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b.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从语法角度看,“年青”一般作定语,而“年轻”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
虽已是两鬓苍苍,但每当想起______时期的我,想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往昔,一股热血又涌上心头,仿佛一下子变得______了许多。
年青
年轻
辨词填空
(2)荒芜·荒凉
“荒芜”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荒凉”指人烟少;冷清。
①这个小山村远离交通要道,显得十分_____。
②战乱连年不断,土地_____,老百姓背井离乡。
荒凉
荒芜
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三、名言警句
一、作者简介
文本常识积累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京潜心于文学创作。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等。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主题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二、背景展示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城区北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而荒芜。《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作者在“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三、文体知识
散文为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事物的形象、感情的发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活动、事理。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教师用书独有
学习目标
课堂导语
脉络梳理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课堂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他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蛋;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他倔强地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中是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的。
脉络梳理
我与
地坛
(节选)
一、
地坛宽广、博大
二、与“园
神”对话
对生死
的彻悟
对命运
的抗争
“我”成
长、成熟
生—死:必然
怎样活:终生相伴
要不要去死:无须着急
为什么活:不甘心、欲望
干吗要写作:为了活着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写作《我与地坛》之前,就在多篇小说中提到过地坛的名字。
B.在写作这篇散文的15年前的一天下午,史铁生进入地坛后就再也没有长
久地离开过。
C.除了祭坛和几座殿堂,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作者都去过,它的每一平方米
草地上都有过作者的车轮印。
D.作者在地坛写作时,总是到一个角落里偷偷地写,这是为了避免写不成
而落得尴尬。
E.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借助与传说中的“园神”对话的形式,揭示自己思
考人生的心路历程。
整体感知
解析
答案


解析 A项没有直接提到名字。
C项原文是“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E项“传说中的”错,“园神”是作者假设出来的。
1.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死启示?
课堂互动
答案 (1)体现“荒芜”特点的景物有: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
(2)体现“衰败”特点的景物有: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3)给作者的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答案
2.作者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写“怎样活的问题”时,连用了六个“譬如”,列举了哪些景物?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命启示?
答案 (1)描写的景物有: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吹下的落叶。
(2)作者得到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但古园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也应学习这种精神,身体虽然残废,却不能残废自己的精神。
答案
3.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来写地坛古园?
[探究点拨] 文中共有三次描写地坛古园:第一次写的是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第二次写的是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第三次写了“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答案 (1)从结构上讲,在文章的开头必须介绍地坛;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部分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有关。
(2)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答案
4.第二部分的开头、结尾都提到了“园神”,请结合相关的描述,思考一下,作者写“园神”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开头假想“园神”很有必要,因为没有人能了解“我”这么具体,自然引出了作者运用排比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状态,从而表现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2)结尾借“园神”的话,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最后两段),突出了主题。
答案
5.写作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哪些苦恼?
答案 快乐:感觉有事可做;写的文章被别人夸奖。
苦恼:很要面子,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对出名感到惊慌,感觉自己像人质,太累太紧张;担心文思枯竭。
答案
6.这篇散文中有不少语句很新鲜、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例如,一般的语言习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但作者却突破常规,写成“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然后又加上“炫耀”,把“朱红”拟人化,写成了“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答案 ①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桑后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地坛的剥蚀状、坍圮状、散落状。
②烘托了“我”双腿残疾后颓废的精神状态。
答案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答案 拟人化手法,“斜切”富有动感,“金晃晃的空气”和“一溜阴凉”对比明显,点明作者进园子的原因,也暗示园子将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宁静。
答案
7.本文题目是“我与地坛”,如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地坛”给予“我”的种种启示,“地坛”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的意义,“地坛”与“我”有一种不解之缘。如果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就只剩下“地坛”了,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
作者说,“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结合上下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对待“欲望”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的观点:
问题争鸣
争论话题
答案
答案 (1)作者认为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消灭欲望也就消灭了人性。
(2)(观点一)同意作者的观点。例如:考试前为了考取好的成绩,在考场上过于谨慎,以致心里恐慌,出现重大的失误。林则徐有句名言“无欲则刚”,也说明欲望能使人软弱、惊慌。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消灭恐慌关键是心理因素,只要有胆识、有信心,就不会紧张。做事前“胸有成竹”也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史铁生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事例让人们认清了生与死的价值,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存中的灾难,笑迎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走出逆境,走向辉煌。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经过1 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医生们震惊。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史铁生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却只能端坐在轮椅上叙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来。
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会加剧我们内心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们出乎其外,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此时去眺看人生经历的挫折和苦难,原来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沟小坎。
运用示例
身残志坚的“90后”青年杨孟衡
杨孟衡,男,汉族,团员,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1990年11月29日生于云南昆明宜良县。1997年4月,因高压电击而失去双臂,从此开始用脚自立生活。他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爱好广泛。做过少年足球队队长,毛笔书法入选全国青少年书法艺术人才库。2001年入选昆明市残疾人田径队;2005年参加第五届云南省残疾人运动会;2005年年底入选云南省残疾人游泳队;2007年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
2.课外素材
2010年参加全国高考,裸分成为宜良县“文科第一名”,总分位列云南省57名,被中山大学录取。大学四年,成绩优异,社会实践丰富,获保研资格,回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选材感言】杨孟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超越身体障碍,用行动证明了生命没有极限;他自立自强,本科阶段就开始经济独立,减轻了父母、家庭的负担;他脚踏实地,不在鲜花和掌声中迷醉;他找准人生定位,认清生活本质,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生活。在他面前,肢体健全的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美文深读
核心亮点:选材、用材(四)
作文命题: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坚强——生命之花
①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这是一次生离死别的大悲剧。我不敢想象,震区有多少同胞是怎样度过那一瞬间生死的磨难;我更不敢想象,震区有多少同胞又是怎样在失去亲友、痛不欲生中找回了自己生活的勇气,更找回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鲜活命脉。
[先读佳作]
[思悟亮点]
一、黑暗中的光明(2)
②那一刻,地动山摇,瞬间瓦砾横飞,吞噬了阳光,世界被淹没在了一片黑暗之中。
③汶川,那一刻成了“悲剧”的代名词,无数的生灵刹那间湮灭。此刻的生命,显得这么的脆弱,弱得不堪一击。剩下的,只有残垣断壁以及搜救者焦急地挖掘。挖掘永远是揪心的,没有人知道,石块下的情景;也没有人敢想象,石块下的生命。
④可是,奇迹就在这一片片的废墟中诞生。地震后的岁月,人们用坚强点亮了黑暗中的光明之火。
二、“敬礼小孩”的微笑(2)(3)
⑤他叫郎峥,一名人民警察的儿子。谁也无法想象,他是怎么安然无恙地挺过这黑暗的岁月的。但人们记得住他被救出后甜甜的笑靥,更记得住那庄重的感谢的军礼。看到照片的人哭了,因为感动而泪下,震撼于生命的顽强而泪下。郎峥却笑了,因为获救而欣喜,因为坚强而无惧。人民警察的儿子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华民族的顽强,无坚不摧!(1)
1.选材准确
(1)本文⑤~⑦段所选素材具有统一性,请作具体说明。
提示 本文是2008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以“坚强”为话题作文,显然是有“汶川地震”这一背景的。作者所选材料都是媒体中报道的四川地震灾区的人和事,选材具有统一性。
因为作者就是要通过记叙地震中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事,来告诉人们不要被天灾吓阻,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如果选用其他“坚强”的事例,当然就游离于中心之外,不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主旨了。
提示
2.用材恰当
(2)文章用几个小标题把几则材料连在了一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小标题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文面爽洁悦目,展示作者的人文素养,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提示
三、“可乐男孩”的约定(2)(3)
⑥“叔叔,我要可乐。”这是他获救后的第一句话。从此,他便被称为“可乐男孩”。乐观坚强的他与他的同学,在废墟中相互鼓励,并约定获救后首先便要一瓶可乐。坚强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念,最终也支撑着他摆脱了无边的黑暗。整个废墟里,就他和另一个女孩活了下来。鲜活的生命,是他们坚强不屈的最好证明。(1)
(3)二至四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 这三个标题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前四个字是材料中的人物,最后两个字是材料中的人物在地震中的突出表现。
提示
四、年轻女警的坚强(2)(3)
⑦坚强如花,终究会结出生命之果。一个名叫蒋敏的年轻女警察,在痛失了几位亲人之后,悲痛欲绝,但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救灾中,拼命工作。她的同事不胜欷歔而又充满敬意地说:“蒋敏非常坚强,她是我们警察中的英雄!”北川封城之后,蒋敏才来到北川城外。放眼望去,北川巍巍大山,已然垮塌,绿色茂林被黄土岩石摧毁。地震犹如撕裂了大山的身体,但如此可怕的地震,却摧毁不了一个柔弱但坚强的女人——她是“中国最坚强的女警察”!(1)
(4)文章在运用材料时,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叙饱含深情,议论画龙点睛。
提示
⑧有一丛自然之树,它长在阳春;有一树生命之花,它开在初夏——花的名字叫“不屈”,花的名字叫“坚强”!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