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沙田山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沙田山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20: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13课 沙田山居
第三单元 散文(1)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内容索引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一、音正形准
语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绸缪( )
②阒黑( )
③天籁( )
④肩膂( )
⑤肘腋( )
⑥衣袂( )
⑦蹂躏( )
⑧朝暾( )
⑨摇曳( )
⑩氤氲( )
chóu móu

lài
mèi
róu lìn
tūn


yīn yūn

(2)多音字
①蒙
茸蒙( )
蒙古( )
蒙混( )
②吐
吐露( )
呕吐( )
③禅
禅机( )
禅让( )
mēnɡ
Měnɡ
ménɡ


chán
shàn
④伺
窥伺( )
伺候(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渺( )
缈( )
(2)
缪( )
谬( )
(3)
姗( )
珊( )
(4)
桅( )
诡( )
渺小
缥缈
绸缪
谬论
姗姗来迟
珊瑚
樯桅
诡计
(5)
蔼( )
霭( )
蔼然
暮霭
(6)
蜿( )
婉( )
蟠蜿
婉言
(1)氤氲:___________________
(2)阒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历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血来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姗姗来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洞里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语积累
形容烟或云气很盛。
寂静而黑暗。阒,形容没有声音。
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形容来得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理解运用
错点提醒 成语理解重点在“迟”上,常误用为形容走路的样子。
出自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人常用桃花源来比喻
远离俗世喧嚣的地方。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目前,希腊已有大片国土起火燃烧,伯罗奔尼撒半岛仍不断出现新的火情。 一场浩劫过后,大片原始森林毁于一旦,断壁残垣历历可数,惨不忍睹。(  )
对点小测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此处是景象看得很清楚,应为“历历在目”。
×
(2)直到最后一分钟,球星才走进了赛场。然而,观众看到这位姗姗来迟的主角,依然站起来疯狂地欢呼。(  )
(3)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长期的测试,董事长心血来潮地决定:新产品于下个月投放市场。(  )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不合语境。

×
(1)纤毫·纤细·纤悉
“纤毫”为名词,纤细的毫毛,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分。
“纤细”为形容词,非常细。
“纤悉”为形容词,详细,详尽。
①他的字有个特点,笔画_____。
②这篇文章内容______,感情真实感人。
③人物形象在这些牙雕艺术品里刻得_____毕见。
纤细
纤悉
辨词填空
纤毫
(2)庄重·郑重
“庄重”指(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郑重”指严肃认真。
①18名礼兵抬起9个花篮正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花篮______地摆放在纪念碑基座前。
②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_____点儿。
郑重
庄重
有关“思乡”的古诗句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4.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三、名言警句
一、作者简介
文本常识积累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二、背景展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及翻译工作,自称此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作品有《余光中诗选》、《听听那冷雨》等。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沙田山居》就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教师用书独有
学习目标
课堂导语
脉络梳理
学习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分析作者在神妙的山水之美及哲理性语句中流露出的淡淡的乡愁。
课堂导语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宝岛,一湾浅浅的海峡承载了台湾亿万同胞的悠悠乡情,我们还记得余光中的《乡愁》吧?(投影出示,指同学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先生在人们的记忆中首先是作为诗人存在的,他的《乡愁》已经成了诗中的精品。其实他的散文也丝毫不逊色于诗歌。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来体会一下其散文的特色及其蕴涵其中的感情。
脉络梳理
沙田山居
第一部分(第1段):居住环境及山居时间
第二部分(2~4段):晴朗日子里的海与山
第三部分(5~6段):风起云涌日子里的海与山
第四部分(第7段):人的活动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沙田山居》一文,抒发的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他热爱自己的小屋,因为只有
在那里,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
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不再的主题。
C.全文以沙田山居为抒情的契机,景中含情、情蕴景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使
本文的主旨表述含而不露,精妙睿智。
D.铁路噪音大,灰尘多,最煞风景,吟诗作文唯恐避之不及。但九广铁路在作者
笔下却极富诗意,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乘坐铁路可以饱览窗外的景色,非协和
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令读者回
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整体感知
解析
答案


解析 B项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D项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通向北方的祖国大陆。
E项“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明朗化”。
1.第3段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探究点拨] 结合“高僧”具有的特点,体会作者于精妙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课堂互动
答案 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看破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声韵,表现了“我”与山的和谐、默契,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答案
2.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探究点拨] 结合下文的叙述,理解“人为的骚音”具体指什么。
答案 “人为的骚音”指的是列车的声音。本来“骚音”不会给人以美感,是会让人讨厌的,但作者写得却相反,这是因为铁路彼端连结着大陆,作者心系大陆,所以感觉这“人为的骚音”令人心动而神往。
答案
3.文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巧用典故和借用诗句上,请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及化用的诗句。
答案 ①运用的典故:陶菊、苏月、洞里桃源、桓景、王粲等。
②化用的诗句:“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化用的是杜甫《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相看两不厌”直接化用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则是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中的诗句。
答案
4.品读下列句子,结合加颜色词的寓意,说说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1)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答案 明写重阳节与中秋节、菊与月,这是对乡愁最坦白的寄托。“陶菊”与“苏月”的说法将陶渊明和苏轼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明中国文化已经浸润到了作者的血液里,这样写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答案
(2)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答案 这一“口”正是诗人眺望故土的镜头,也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远行的海轮,扬起白帆,表达了将乡愁带去的大陆情怀。
答案
(3)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13节车厢的修长之躯,……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
答案 开往大陆的火车是乡愁的载体。作者把火车比喻成乡愁与故土的纽带,振动着诗人乡愁的脉搏,联结着诗人与故土。
答案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景,却又说景物“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是否自相矛盾?
我的观点: 
问题争鸣
争论话题
答案
答案 不矛盾。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海山变幻的风景之美,是为作者的主观抒情服务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做铺垫。这里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景物描写得越美,越能反衬出作者思乡之情的浓重。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山岩。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我也只能斜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静静地守望,默默地感悟,我用心去品读。读它们的威武,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做蛮横的盘缠。(选自《读山》)
运用示例
无锡画家万里采风颂山河
无锡画家“山河颂”万里采风活动云贵川写生作品展昨天在“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展出,共展出115幅作品。
40多年前,以傅抱石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曾开展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由此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新金陵画派。2013年,无锡美术馆启动“山河颂”万里采风活动,计划于2013年至2015年期间,让无锡画家们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走进生活,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积累素材,产生灵感意象,创作出赏心悦目的精品佳作。此次展出的便是画家们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创作的作品。
2.课外素材
【选材感言】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美文深读
核心亮点:选材、用材(五)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稳中求胜
①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1)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②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1)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先读佳作]
[思悟亮点]
③沉稳从志而来。(3)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1)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1.选材准确
(1)本文论据丰富,却也非常简洁,文章的大部分论据都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展开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因为像宋江、刘备、班超、林则徐、如来佛祖、诸葛亮都是人们熟知的,因此他们的事例不必用太多的笔墨叙述,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即可。
提示
(2)第④段论据是怎样安排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膑等人的事例的?
提示 把他们的事例放到一句话里,仍然是高度概括的,当然也同样非常简洁。不过,这句话其实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此处是引用。
④沉稳从难而来。(3)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2)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提示
⑤沉稳从无欲而来。(3)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1)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用材恰当
(3)本文③④⑤段的首句是三个分论点,思考一下这几个论点是并列关系还是层进关系。
提示 是层进关系。从有志向到经历磨难,再到没有私欲,要求是逐步提升的。
提示
⑥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1),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自己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