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6课 拿来主义第二单元 议论文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
2.分析破立结合的论证技巧,明确作者的观点。作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晨读积累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自诩( )
②譬如( )
③蹩进( )
④吝啬( ) 语言积累xǔ答案⑤国粹( )
⑥残羹冷炙( )
⑦冠冕( )
⑧脑髓( )pìbiélìn sècuìɡēnɡ zhìmiǎnsuǐ(2)多音字①与给与( )
参与( )②度大度( )
忖度( )③孱孱头( )
孱弱( )④便顺便( )
大腹便便( )⑤冠冠心病( )
冠军( )答案yǔyùdùduócànchánbiànpiánɡuānɡuàn2.辨形组词答案(1)诩( )
栩( )(3)掘( )
崛( )(4)博( )
搏( )自诩栩栩如生挖掘崛起渊博脉搏(2)磕( )
溘( )磕头溘然3.理解词义
(1)自诩:
(2)孱头:
(3)玄虚:
(4)国粹:
(5)礼尚往来:
(6)冠冕堂皇:
(7)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弄玄虚: 自己夸耀自己。诩,夸耀。软弱无能的人(骂人的话)。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冕,古代帝王的礼帽。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答案4.选词填空
(1)误解·曲解
①同学之间的________需要用真诚去化解。
②日本教科书经常________侵华历史,掩盖真相。解析答案解析 两者都有“理解别人的话”的意思,但“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曲解”却是错误地解释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或客观事实。误解曲解解析答案(2)冠冕堂皇·堂而皇之
①领导干部要少说些________的话,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②经过几番较量,他终于________地登上总经理的宝座。解析 两者都有“表面上庄严正大”的意思,但“冠冕堂皇”前边可以加程度副词修饰,有否定的说法;“堂而皇之”有时侧重在“有气派、广大”上,一般没有否定的说法。冠冕堂皇堂而皇之阅读课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答案 第一部分(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答案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重点突破答案答案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答案答案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指出中国“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一味的送出,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3.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答案答案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强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词;“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4.第8段中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答案 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①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是孱头;
②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是昏蛋;
③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答案《拿来主义》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请将这些比喻的本体写出来,并分析运用比喻论证的作用。美点赏析答案答案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2.背景展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6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3.文体知识
驳论文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的方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反驳论点。返回文内文外嬉笑怒骂,皆成文采
——《拿来主义》的反语和比喻
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拿来主义》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作者鲜明的观点。下面对《拿来主义》一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1.妙用反语。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又写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义,而是贬词褒用的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类文品悟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点击文本
(1)“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示例
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理性地分析,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客观地剖析事物中的利与弊,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提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莫采取“一刀切”的武断行为。既不能做孱头,也不能当昏蛋,更不能成为废物。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