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过秦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过秦论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2 21:0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16课 过秦论第四单元 文言文(2)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文本名句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晨读积累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孝公既没:
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③赢粮而景从:
④百有余年矣: 语言积累通“殁”,死答案从,通“纵”;举,通“与”通“影”,像影子一样通“又”(2)一词多义①亡答案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 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耗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通“无”,没有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变得锋利答案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答案(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来招纳。 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
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护别人。a.丈夫或妻子,b.恋爱中男女的一方。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答案平常的人,中等人。a.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b.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山东省。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把……作为。认为。答案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虚词归纳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动词,沿袭介词,趁着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凭着,用2.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
(3)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名词作状语,对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6)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流血漂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因利乘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名词用作动词,踏,登上名词用作动词,奴役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名词用作动词,到……去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形容词用作名词,“利”与“便”合起来意为“有利的形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__
(17)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3.特殊句式
(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威震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也”表判断被动句,“为”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君”作“尊”的状语,后置省略句,“威震”后省略介词“于”4.语句翻译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那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陈涉)置身于戍边队伍中,从农民中突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整体把握答案答案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时和“施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至败亡。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相比,与山东六国相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规律写作,施展才华,驰骋笔墨。答案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
(3)秦始皇统一全国(3、4段);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5、6段)。1.本文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可分哪四个历史时期?重点突破答案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案 (1)文章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过程,以其渐次兴盛的艰难来衬托其速亡的可悲,愈发令人深思其中的原因。
(2)在渲染铺陈秦国以武拓疆、以力制人的过程中,虽未明言其过失,但暗藏着其不施仁义的败因,与下文陈述其败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答案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答案答案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领袖出身、地位的对比,军队装备的对比,军队素质的对比,指挥作战能力的对比。
作用: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4.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案 (1)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铺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2)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转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答案1.赏析语言
(1)赏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句式及表达效果。美点赏析答案答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句,以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增强气势,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2)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答案 一个“窥”字,透露出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它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出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3)第四段开头,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 用“奋”、“振”、“吞”、“履”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的威势之盛和骄傲至极,并且鲜明地揭露出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实行暴政。答案2.举例赏析全文的渲染、铺叙的作用。答案答案 如“有席卷天下……之意……之心”一句,有力地揭示了秦企图吞并天下的勃勃雄心;写秦孝公后三代“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一组句子,写出了秦不断征讨四方,蚕食诸侯的逼人形势;写六国之士,“有……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以及“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等句,极写六国人才之多,声势之大,其用意是为了反衬秦之强大和不可战胜;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振长策而御宇内”的一段铺叙,是为了表现秦之声威已达到了绝顶。
这些渲染、铺叙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秦不管如何强大,不施仁义,失去了民心,就经不起哪怕像陈涉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所发动的起义的冲击,而遭到了彻底覆灭。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2.背景展示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文内文外返回文内文外铺采摛文 气势磅礴
《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文内深读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给贾谊的一封信
尊敬的贾太傅:
您好!
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文外迁移类文品悟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 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此致!
后生高某
庚寅年秋敬呈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点击文本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示例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返回本课结束